APP下载

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

2018-02-07曹今执

卷宗 2018年1期
关键词:记忆文献研究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年度发文量、文献来源分布、基金分布、文献核心作者、文献核心机构,关键词分析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状况,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档案;社会记忆

1 引言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了视听档案保护项目,旨在通过建立音像档案的基础设施,培养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接受专业的参考,确保人类音像遗产的保护和保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牵头实施“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以来,“记忆”成为档案界的一个重要概念。“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化遗产,具体来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

200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档案、记忆与知识”为主题,讨论了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提出“档案看成文件库的传统看法正在被记忆库的认识所取代”。此后,档案界有关档案与记忆的研究逐步兴起。

随着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以及世界记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关于档案记忆的研究也逐渐发展,在关于档案记忆的所有论文中,大致可以分为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档案与城市记忆研究、档案与乡村记忆研究、企业档案与记忆研究、国外档案与记忆的研究这五个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唯有档案与社会记忆这方面的综述比较特别。早在1986年,档案学者张开森在《浙江档案》上发表了《从社会交流的角度看古代档案的产生》一文,文中结合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提出“档案是适应‘把社会记忆扩展到人们大脑之外这一历史要求而产生的”的观点。这是我国国内最早研究档案与社会记忆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探索之路,至今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而在中国知网上只能检索到一篇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综述,是在2012年5月的《浙江档案》上,黄鹂学者写的《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此文对2011年以前的有关档案与社会记忆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总之,档案记忆观在档案界得到重视,档案界关于社会记忆得文献大体上是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宏观研究,提出的主要是宏观指导性原则及方向引导性建议。”的观点。而档案与社会记忆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从2012年开始才进入高峰时期,2012年-2016年关于这一方面的发文数量约占全部的三分之二,所以黄鹂学者做出的综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档案与社会记忆现在的研究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本文笔者选择对这一方面做出综述。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高级检索方式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在“输入检索条件”中:检索项选择“主题,输入‘档案词频并含‘社会记忆词频,选择“精确”检索,发表时间从不限到“2016年12月31日”,更新时间选择“不限”),检索得论文838篇;剔除一些不相关文献及重复性文献后,共得期刊文献806篇。

以此檢索结果作为依据,从年度发文量、文献来源分布、基金分布、文献核心作者、文献核心机构,关键词分析这六个方面来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3 数据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

通过图(1),可以清晰了解到:对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在这一年发表过1篇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论文,可以说标志着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的起源。直至2004年,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论文增长缓慢且数量不多,年不足三十篇,但是从2004年开始,年发文量逐渐稳步上升,虽然在2008年及2009年时略有回落,但从总体上来看,发文量直线上升,这一变化与200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次档案大会以“档案、记忆与知识”为主题,讨论了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提出“档案看成文件库的传统看法正在被记忆库的认识所取代”,促进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发展。

到2012年时,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年度发文量开始趋于平缓,一直保持在每年一百篇左右的发文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对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得理论体系已趋于成熟,档案与社会记忆得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3.2 文献来源分布

对检索出来的论文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选取刊载档案与社会记忆方面文献最多的十多种期整理成表(1)。可以发现论文全都来源于与档案有关的期刊上,比如《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中国档案》等等,这前十多种都没有任何其他行业期刊的身影。

刊物分布比较集中,所属领域比较单一。由刊物所属的领域可以推知,我国国内进行档案与社会记忆方面研究的人员主要都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研究人员的背景情况较为单一,不利于档案与社会记忆这一块的研究内容与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研究内容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利于档案与社会记忆领域的更好发展。

3.3 基金分布

科研基金有多种类型,如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高校科研基金等,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资助各级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以培养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起到鼓励科技创新,体现基金项目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作用。

对于检索出来的838篇关于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的文献中,接受基金支持的情况的文献共有22篇,其中21篇文献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1篇文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受到省级、市级以及高校科研基金支持的文献一篇也没有。

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方面,受到的科研基金支持都是来自于国家,表明只有国家对此已起到了一定的重视,但重视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基金支持比较少;下面的省级、市级以及高校都没有投入财力物力去激励人们进行对档案与社会记忆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家与下面的省级、市级以及高校的关注情况较为不统一,这一现象对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不过,在科研基金并没有十分到位的状况下,档案与社会记忆已在不断稳步发展,说明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endprint

3.4 文献核心作者

每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其文献中的观点往往是这一领域的前沿思想或核心研究内容,所以在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做综述时,关注一下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检索出来文献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取发文量最多的10位学者,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在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领域,形成了以丁华东(38篇)、薛匡勇(13篇)、黄霄羽(6篇)、王玉龙(6篇)等学者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这些学者及其论文为档案与社会记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档案与社会记忆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可以发现丁华东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十分多,是发文量排名第二的学者的将近三倍,发文量超过10篇的只有丁华东和薛匡勇两位学者。

随着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深入,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丁华东(2006)认为“社会记忆观作为新时期档案学萌生的新芽,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术意蕴,对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运用,也许会推动新时期档案学发生文化和学术上的转移。”这是丁华东学者第一次提出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观点,对此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丁华东(2009)认为“档案与社会记忆呈现出载体关系、客化关系、建构关系、控制关系等4种关系。载体关系是对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基本认识,也是目前档案学界普遍依循的观点,即认为档案是记忆的物化形态,是社会记忆的客观对象;建构关系是指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关系;控制关系是指档案是控制社会记忆的一种手段或工具。”

此后,丁华东(2011)又撰文对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展开进一步讨论,将档案视为控制社会记忆的“结构性媒介”,论述了档案控制社会记忆的正向与反向控制模式、显性与隐性控制方式。

万启存等(2015)從档案的记忆属性出发,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阐释为承载关系、转化关系、建构关系、佐证关系和控制关系等5种关系,其中转化关系是指静态的档案与动态的社会记忆建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佐证关系是指档案具有证实或补正社会记忆的功能,是档案原始凭证价值的延伸之义。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前期的研究成果,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和现代档案学观念,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阐释。

3.5 文献核心机构

核心机构按照作者在所在机构的发文数量统计得出,排名前十的机构如表(3)所示。

从以上得出的核心机构的分布可以看出,排名前十五的机构无一例外都是高校。这种高校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说明研究的方向侧重于对理论体系的研究。结合上一部分对文献核心作者的分析,可发现,在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丁华东学者就是上海大学的教授,并且,上海大学在文献核心机构的排名中,也是处于第一的位置,所以从各高校在此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对比,可以很直观地区分出不同高校对档案与社会记忆这一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其学校里学生的的培养水平和层次。

3.6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够鲜明而直观地表达文献主要论述的主题。对检索出来的806篇文献中的关键词利用知网上的可视化分析进行统计,得出如图(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由于有些关键词出现得较少,不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可排除,并且由于“档案”和“社会记忆”是本文的检索用词,所以也要排除在下面的分析之外。由于黄鹂学者(2012)写的《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是对1986年-2011年此领域的文献展开的综述,所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得出1986年-2011年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3)所示,可与图(2)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此领域的研究在2011年以后取得的进展。

从图(2)中可以看出,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中,不少是关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体系的研究,比如说“功能”“文化”“记忆”“管理”等,而图(3)中反映出来的关于体系的研究就没有这么全面,并且与体系相关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少。说明2011年以后,对于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体系。

黄鹂学者提出:“对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理论方面的成果多于应用层面。”

对比图(2)和图(3)可发现,在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的应用层面,2011年以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首先,2011年以前,应用层面涉及较少,只有城市记忆工程这一项略有研究成果,而且相关文献较少。但2011年以后,城市记忆工程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文献数量明显增多。

并且拓展了口述档案这一全新的方面在档案与社会记忆领域内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晏璟学者和徐燕学者(2012)提出“怎样避免口述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产生负面影响的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浅析:1.采访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受访者。3.编纂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两位学者总结了口述历史档案在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领域需注意到的问题,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是第一篇关于口述历史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文献,为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面,充实了此领域应用层面的研究。

张盼学者(2013)提出“从社会记忆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档案具有以下特征:1.现在与过去的统一。2.主客体的不可回溯性。3.叙述性。4.形塑性。口述档案的功能有:1.口述档案对社会记忆的补充和矫正功能。2.口述档案是构建大众历史记忆的基石。3.口述档案是防止社会失忆的有力工具。”此文为社会记忆中的口述档案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程熙学者提出“口述档案收集工作是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一项涉及众多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的复杂工程。本文首先理清口述档案收集来源三个层次,在分析口述档案收集的流程过程的基础上,针对口述档案收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口述档案收集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此文为口述档案具体的实施操作方面提出来很多的建议,也标志着对于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口述档案的研究从理论方向逐渐发展为运用层面。endprint

4 总结

我国档案与社会记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深化,逐步从理论层次深入到运用层次,特别是在“城市记忆工程”与“口述档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参与此领域研究的人员主要都是高校人员,比较单一,不利于此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更多从事与之相关行业的人员,能够参加到此领域的研究中来。2.科研基金支持力度不够,国家级的科研基金应加大对此领域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各省级、市级以及高校科研基金也应对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注释

[1]张开森.从社会交流的角度看古代档案的产生[J].浙江档案,1986,(10):15-17.

[2]黄鹂.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J].浙江档案,2012,(05):10-12.

[3]丁华东. 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J]. 中国档案,2006,(09):32-35.

[4]丁华东.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 档案管理,2009,(01):16-20.

[5]丁华东. 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J]. 档案学通讯,2011,(03):4-7.

[6]万启存,牛庆玮,张爱新. 历史的遗忘与记取——探析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J]. 档案学研究,2015,(02):44-48.

[7]黄鹂.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J].浙江档案,2012,(05):10-12.

[8]晏瑾,徐燕. 口述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影响[J]. 云南档案,2012,(04):50-51+56.

[9]张盼. 社会记忆视角下口述档案的特性和功能[J]. 档案,2013,(03):58-60.

[10]程熙. 社会记忆视阈下口述档案收集策略浅析[J]. 办公室业务,2016,(16):137-138.

参考文献

[1]于世奇.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经贸实践,2016,(19):118.

[2]韩峰.论“档案记忆”对“社会记忆建构”的作用——以黑龙江省档案馆《土地改革运动》史料丛编为例[J].黑龙江档案,2016,(05):24-25.

[3]程熙.社会记忆视阈下口述档案收集策略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6,(16):137-138.

[4]毛业博.浅论社会记忆视阈下的我国档案馆工作[J].档案天地,2016,(07):38-40.

[5]石亮惟,杨立男.社会记忆视阈下口述档案价值研究[J].兰台世界,2016,(07):21-23.

[6]韩云惠,丁华东.档案公布与社会记忆的管控[J].档案与建设,2016,(02):4-7.

[7]丁华东.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J].档案学通讯,2011,(03):4-7.

[8]江燕.档案文化的续写——略论社会记忆理论下档案的选择[J].浙江档案,2011,(02):20-22.

[9]薛真真.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J].档案管理,2006,(02):34-36.

[10]T·库克,李音.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02):74-78.

[11]張开森.从社会交流的角度看古代档案的产生[J].浙江档案,1986,(10):15-17.

[12]黄鹂.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综述[J].浙江档案,2012,(05):10-12.

[13]丁华东. 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J]. 中国档案,2006,(09):32-35.

[14]丁华东.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 档案管理,2009,(01):16-20.

[15]覃兆刿. 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 浙江档案,2011,(01):22-25.

[16]万启存,牛庆玮,张爱新. 历史的遗忘与记取——探析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J]. 档案学研究,2015,(02):44-48.

[17]晏瑾,徐燕. 口述档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影响[J]. 云南档案,2012,(04):50-51+56.

[18]张盼. 社会记忆视角下口述档案的特性和功能[J]. 档案,2013,(03):58-60.

[19]华林,朱少禹,许宏晔.论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问题[J].北京档案,2015,(07):18-20.

[20]万启存,牛庆玮,张爱新.历史的遗忘与记取——探析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J].档案学研究,2015,(02):44-48.

[21]杨焕敏.关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管理及开发[J].兰台世界,2015,(02):60-61.

[22]王菊明.基于社会记忆观的档案工作策略[J].兰台世界,2014,(20):54-55.

[23]杨安莲.档案工作的新发展——谈社会记忆观[J].档案与建设,2013,(06):8-10.

[24]丁华东.论档案记忆的结构与特点[J].浙江档案,2013,(05):14-17.

[25]郑锦霞.独特的社会记忆——海南黎族文身档案价值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3,(04):8-10+19.

[26]徐艳红.论档案学理论与社会记忆理论的相互影响[J].兰台世界,2013,(05):10-11.

作者简介

曹今执,上海大学,专硕,图书情报档案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忆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记忆中的他们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