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能谱CT成像对痛风诊断效果分析
2018-02-07徐嗣正
徐嗣正
【摘要】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成像对痛风的诊断效果。方法:利用宝石能谱CT,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疑似痛风患者展开能谱扫描,观察患者关节尿酸盐结晶情况。结果:确诊痛风患者45例,男女比例为2:1。宝石能谱CT诊断病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8%、80.00%。痛风结节数与尿酸盐结晶体积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主要存在于足(77.78%)、踝(13.33%),膝关节(8.89%)部位。结论:宝石能谱CT,对关节炎性病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对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能谱CT; 痛风; 诊断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056-02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积极推动了CT检查技术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宝石能谱CT,是在后64排CT技术之上演变来的,也是CT领域的重大突破[1]。临床对真假痛风病症的诊断,需要结合多参数进行确诊,但是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是有限的,而宝石能谱CT,自身具备多参数成像等特征,大大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确切性,是关节存在尿酸盐结晶患者的福音,对此对其诊断价值展开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痛风患者当作观察对象。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52.3±6.8岁)。
1.2 方法
对疑似关节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利用美国GE公司宝石能谱CT,展开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能谱扫描,GSI扫描参数:电压80/140 kVp,螺距、球管转速分别为0.984:1、0.8 s,FOV 14.8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1.25 mm。扫描后将图像载入AW4.6工作站,利用能谱分析浏览器(GSI Viewer)处理图像,通过基于组织成分的物质分离,可获取组织内钙、水等的含量参数,围绕尿酸/钙图,了解患者尿酸盐结晶情况。最后观察是否存在绿色伪彩显示,通过重建失位状等方式,掌握绿色伪影分布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50例疑似痛风患者中,经过临床、实验室等检查确诊45例,其中男30例,年龄平均(48.6±9.5)岁。女15例,年龄平均(50.2±11.2)岁。患者平均病程(81.2±35.8)个月,急性发病期间,血尿酸水平486~855 μmol/L,平均肌酐水平(119.6±69.5)μmol/L,
C反应蛋白阳性40例,阳性率88.89%,血沉加快阳性41例,阳性率91.11%。合并症情况:高血压13例(28.89%),糖尿病10例(22.22%),肾病5例(11.11%),心脑血管疾病17例(37.78%)。
2.2 CT诊断价值
宝石能谱CT诊断痛风病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8%、80.00%,见表1。
2.3 尿酸盐结晶的相关性因素
经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痛风结节数与尿酸盐结晶体积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尿酸盐结晶部分分析
经能谱确诊的痛风患者中,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跖趾部位35例(77.78%),踝关节6例(13.33%),膝关节4例(8.89%)。经过定量分析显示,晶体体积在1 mm3~266 cm3,平均(2.44±3.1)cm3。其中跖趾部位痛风结石CT图像,见图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痛风发病率也随之提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痛风发病机制主要为嘌呤代谢异常,引发血尿酸持续升高,产生的尿酸钠结晶,会附着在关节周围,产生组织损伤代谢性病症,引发关节肿痛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等。當患者受到精神刺激、体力劳动等因素血尿酸持续升高,直接导致关节、肾脏组织损伤,对此可见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发展与恶化尤为重要,但前提是临床确切诊断[2]。
3.1 痛风临床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确诊的痛风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且男性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推测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因素有关。另外雌性激素可促进耐酸的排泄,对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雄性激素不仅无排泄尿酸的作用,加上男性喜好烟酒,直接增加患病概率,对此可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女性患病的年龄为(50.2±11.2)岁,此阶段为更年期、绝经期,雄激素水平紊乱,其呈下降趋势,直接降低了关节炎免疫功能,增加患病风险[3-5]。
急性发病期间,患者血尿酸水平极具升高,高出正常值(210~430 μmol/L)。虽然血尿酸是临床诊断痛风的重要参数;但实际上,部分患痛风患者,血尿酸可表现为无变化,也有部分人群血尿酸显著升高,但不存在痛风症状,研究证明,仅凭借血尿酸指标可确诊5%~18%的痛风患者,对此可见仅依靠单指标确诊痛风是不合理的。但是晶体沉积的概率,与血尿酸水平之间正相关,即血尿酸水平越高,患痛风的风险越大,对此加强血尿酸水平控制尤为重要[6-8]。
宝石能谱CT具有多参数成像等特征,除血尿酸水平检测外,综合肌酐、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功能下降,尤其是免疫功能,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合并症情况多见,本研究显示,痛风患者不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同时还合并多种病症,主要与痛风患者肾脏功能下降因素有关,对此可见肾脏损害程度,直接关系到并发症发生率。而本组合并肾病患者,仅占11.11%,推测与前期治疗改善因素有关[9-11]。endprint
3.2 宝石能谱CT临床诊断价值
其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将关节穿刺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检查出痛风患者45例,非痛风患者5例。研究结果显示,宝石能谱CT的敏感性、特异性均相对较高,可见该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2)宝石能谱CT,对晶体体积的测量可达到立方毫米级别,对后续的选药、剂量控制等起到参照意义。(3)经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年龄、血尿酸水平等指标,均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在于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积累的后果,加上当前医疗技术发达,人们疾病预防意识提升,推翻了以往尿酸盐结晶的体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观点。在本次研究中,并未排除以往有治疗史的患者,大部分的患者经过前期治疗,导致晶体存在沉积、溶解、再沉积的经历,对此不能确切的说明其与病程之间的相关性。另外选择的血尿酸、肌酐水平,主要为急性发病期的指标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机体身体的指标水平,对此不能代表相关性。通过绿色伪彩技术,可明确观察到晶体分布部位,对此可见痛风结节数与晶体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4)宝石能谱CT影像技术,可—次性扫描全身关节、软组织病变,通过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影像,可明确掌握痛风程度。分析发现足部是结晶沉积高发部位,其次为踝关节,最后为膝关节。上肢发病关节较少忽略不计,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亚临床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诊断不仅准确且特异性强,一度认为可代替关节穿刺,但是该种影像诊断方式,在国内处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还有很多优势与弊端并不了解,对此还需加强临床实践。(5)经过绿色伪彩显示分析,发现该技术虽然可提高诊断特异性,但实际上,尿酸盐结节,可沉积在任何部位,直接降低了痛風诊断的敏感性。可通过伪影体积进行疼痛病症的比较,因为痛风组、非痛风组间的伪影体积区别比较大。痛风组的伪影表现,主要为伪彩层较厚,体积大,不均匀,呈块状。而非痛风组间的伪影体积,均在0.1 cm3内,且伪影薄、均匀等热点,提升了诊断的简易程度。要求影像医生,不能将绿色伪彩,全部当作伪影分析,需要仔细分辨其体积、均匀程度等属性特征,继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与工作效率。(6)宝石能谱CT影像技术,集合结晶数、伪影等综合指标,可实现对疼痛病情的监测,对随访后的患者进行检查,可明显观察到患者绿色伪影明显少于第一次检查结果,但也存在未见绿色伪彩显示情况,对此类患者需展开进一步的诊断,继而降低误诊率[12]。
综上所述,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尿酸盐结晶症状存在重要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痛风早期诊断,实现了早期预防与干预,降低了后续治疗的痛苦,同时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了重要参照作用。为了提高降低误诊率,还需影像医生多积累检查经验,继而提高痛风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唐力,刘启榆,管彬,等.宝石能谱CT成像对痛风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015,30(8):1481-1483.
[2]陈真婧,沈伟强,朱华勇,等.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49-451.
[3]段艳峰,李炜,杨威,等.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的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4):491-493.
[4]童梦玲,汪洁,刘斌,等.宝石能谱成像分析膝关节痛风中沉积尿酸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4):608-612.
[5]郭剑波.能谱CT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54-57.
[6]付建军,杜凡,赵冬青,等.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43(6):367-370.
[7]张武.宝石能谱CT成像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813-815.
[8]赵宾,王继红.宝石能谱CT在骨科患者术后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3):74-75.
[9]焦志灵,王连渠,闫拥军,等.宝石能谱CT在肾脏损伤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74-76.
[10]陈奕男,秦将均,覃群,等.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1):2159-2161.
[11]杨智超,王晓云,王立峰,等.宝石能谱CT的功能特点及心血管检查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3):2543-2547.
[12]毛佳伟,朱毓秀,潘永清.正常颅脑能谱CT成像各单能量图像质量的分析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7):97-100.
(收稿日期:2017-05-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