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口译中的跨文化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2018-02-07杨敏雪张碧芳
杨敏雪 张碧芳
摘 要:商务口译是一种沟通不同文化内涵的交际行为。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保证商务活动顺利成功地进行,口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列举了中西方文化的几大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商务谈判 跨文化 口译策略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二、国际贸易中口译的重要性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有其本民族的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互相商贸也体现了跨文化交际。拥有不同语言和背景的商人们为了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因此就有了商务口译员的需求。在跨文化的国际贸易中,促使双方谈判顺利进行是口译员的基本任务。 因此参与谈判活动的口译员必须充分掌握口译技巧,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确保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一)称谓方式的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称谓是社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社会用语的要素。称谓在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人们有不同的称谓方式。
例(1):在一次中美的商务活动中,双方的介绍自己的时候,中方说“我是某某公司的王经理”,而美方则只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是 Mike,来自某某公司,并没有提及头衔。
在西方国家中,重视价值平等,对于地位不同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对待。 所以一般的商务活动中,他们会直接用名字来称呼别人或自己。 例如托尼、莉娜、克里斯、露西、麦克等等。 他们不会用各种头衔来称呼别人,哪怕是他的上司。这是西方国家很典型的表达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方式,他们注重的是人人平等的概念。
中国人的称谓,与西方人大相径庭。级别对于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在中国的公司里面,人们常以一个人的头衔或者职务来称呼一个人。 例如王经理、张秘书、徐总监等等。 直呼其名会让中国人觉得十分不适,并且认为这失一种缺乏尊重和没有礼貌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口译员必须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对其称谓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向中方翻译时,应在名字后面加上美方对应的职位,这样不会让中方产生误解;而在向美方翻译时,可以直接用Mr.或者Mrs.代替,不必强调职位。
(二)问候方式的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习俗。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人们在商务沟通中,有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
例(2):西方国家见面常说“Hi”或者“Hello”。而中国人见面常说:“你吃饭了吗?”中国人这样的打招呼的方式容易让西方国家的人产生误会,他们可能认为中国人要请他们吃饭。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你吃饭了吗”和“Hello”一样,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只是打招呼的礼貌用语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互相见面通常会使用“最近家里怎么样” “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等来打招呼。这种中国式的问好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给人以拉近彼此间距离的友好感觉。(邵增书,2016)中国的问候语通常表示关心,所以免不了问候一些细节,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西方人觉得中国模式的亲密问候是一种冒犯他人的举动,这种方式触碰了他们的个人隐私。 西方人的问候十分简单,但却也表达了真心的祝福。
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根据双方的背景适当做一些用词上的改变。比如口译员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你吃饭了吗?”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这样问候的效果达到了,而且也不会引起误会。
(三)动物涵义的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动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体验和感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在概念上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各国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例(3):在一次跨文化的商务贸易中,中方将自己比喻为 “龙的传人” 引起了另一方的不解。
在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中国文化。龙不仅仅是高贵和神秘的象征,也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的象征。在中国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中国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西方文化中,龙十分残暴,是恶魔的象征。西方的龙象征着战争、灾难、恐怖,鲜有正面形象。圣經的《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贬义。
忽视中西方动物词涵义中的明显差异会导致口译无法想象的失败。 比如龙与Dragon被相互误译的后果:一是导致不明真相的人们将中国龙与西方的Dragon相混同,认为龙也是恶魔的象征,甚至推理:中国人崇拜龙、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就等于崇拜恶魔,自己说自己是“恶魔的传人”。二是为敌对势力诬蔑、丑化、攻击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提供了借口和依据,西方的一些丑化中国的漫画就以Dragon代表中国。 (庞进,2012)因此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要直接出现“dragon”这样的词汇,根据语境进行修改。 相反,在向中方翻译时,也要避免忌讳。
(四) 颜色词涵义的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尽管人们在颜色的感知能力上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些颜色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
例(4):一位西方的商人到中国来做生意,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运用红色的元素,甚至中国红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然而白色在中国却有所忌讳。endprint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在古代婚嫁中,人们会贴红双喜字、点红蜡烛、盖红盖头等等,这些都预示着喜庆。过年的时候,贴红对联,挂大红灯笼,表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不是一个褒义词,有着贬义相当强的象征。 它侧重于暴力和血,例如red revenge。 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例如red revolution。 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a red adventure story。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的贬义十分强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禁忌色。如亲人去世后,家属的白色孝服和张贴的白色挽联象征着悲伤、悼念。同时,白色在中国还意味着愚蠢或无利可图。 如愚蠢的人被称为“白痴”,出了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费力”。 另外,白色也象征着失败。 如: 战争中,一旦一方打了“白旗”: 就表示投降。最后,“白脸”、“白衣”等也充满了贬义色彩。
然而白色在西方却有着相反意义的象征,white一词在英语的应用中体现了西方人对白色的偏爱。西方的天使长着洁白的翅膀,代表着纯洁美丽、可爱动人。另外,西方婚礼中白色的礼服、白色的头纱、白色的鲜花,象征着新娘的童贞和纯洁以及新婚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清楚地了解中英文中颜色的不同含义,必须要避免带上主观的情感和不考虑文化背景的完全直译的情况发生。在熟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可以传达准确的含义。(程伟,鲍远芳,王苗苗,2016)
(五)数字涵义的差异及相应口译策略
数字即是数和量,是我们衡量世界的规模和大小的标准。而世界各国语言中所包涵的对数字不同的感知取向, 使得我们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世界各民族的数字文化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差异,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数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而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的。中西方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叶小妮,2011)
例(5):有一次一位西方的商人入住了中国的一家酒店,他发现这家酒店并没有4楼。随后酒店工作人员给他安排了13层的房间,令他十分不满。后来他还发现,中国人似乎十分喜欢 “8”。
在中国,“8”是最吉祥的数字,意味着圆满、祥和、尊贵。“8”现象最早出现在香港。“8”在粤语中读做“发”,所以期盼着发财的香港人都特别青睐 “8”。 所以很多公司和家庭都很喜欢用 “8”来作为电话号码和车牌号。很多中国人认为“4”不吉利,因为“4”与“死”谐音,因此很忌讳。近些年不仅汽车的号牌不喜欢“4”,而且证书的号码,也要躲避 “4”。 婚宴的日期,都要躲避 “4”这个不吉利的数字。 甚至有些学校、酒店都没有4班或者是4层。
在西方国家,“7”是一个幸运数字,预示着幸福,美好。基督教认为,上帝在7天内创造了世界万物,因此一周分为7天; 主祷文分为7个部分;圣母玛利亚有7件欢乐和7件悲哀的事等等。“7”也在《启示录》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3”这个数字被西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视为不吉利的凶数,象征着厄运和灾难。 据说它源于宗教典故: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1/4的西方人忌讳“13”,要是星期五”碰上了“13日”,则被认为更不吉利。
口译员应在口译前,提前充足地了解双方的文化。在口译过程中,避免提到双方忌讳的数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数字时,既要注意中西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表达方式的差异,分析数字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减少误会,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因为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國家的商务从业者产生了沟通障碍,导致了谈判的误解和失败。本文从列举的几个例子中讨论了译员应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来灵活地处理不必要的误解,更加灵活和全面地促进商务沟通。
参考文献
[1] 程伟,鲍远芳,王苗苗.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以颜色为例[J].科技世界,2016(10):221-222.
[2] 庞进.中西方龙形象的差异及其文化意义[J].东方收藏,2012(4):14-15.
[3] 邵增书.跨文化视野下中西方问候语差异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6(9):75-76.
[4] 叶小妮.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常用数字中的体现[J].文学教育,2011(1):49-50.
[5] https://baike.so.com/doc/1075119-1137697.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