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四川方言中的“着”字句

2018-02-07曹东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曹东琴

摘 要:“著”字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萌芽于魏晋,唐朝时用例逐渐增多。“着”字被动句在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是一种新兴的被动句式。虽然这种被动句式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业已消亡,却在很多方言中被保存了下来。现今的四川方言中就保留了很多表义丰富、句式灵活的“着”字句。本文分析了四川方言里“着”字句中的“着”字的用法,“着”字式被动句的基本句式结构和“着”字式被动句的情感色彩等内容

关键词:四川方言 “着”字句 句式结构

“着”字式被动句虽然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业已消亡,却在某些方言中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四川方言中现存的“着”字句非常多,使用频率高,且表义丰富,用法灵活。这还得益于四川方言中的“着”字用法,因为它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助词和表被动的介词。通过对四川方言中“着”字句的用法和“着”字式被动句的句式结构以及其表达的情感色彩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特殊句式的了解。

一、四川方言中“着”字的用法

“着”是 “著”的俗体,魏晋多做“著”,后多做“着”。①在四川方言的中“着”是一个身兼数职的常用词,它的用法异常丰富,可用作动词,助词以及介词表被动等。

(一)用作动词

“着”字在四川方言中还未彻底完成虚化,它的动词用法仍存在,并且在四川方言中用作动词时表达的语义十分丰富。例如:

1.表示受伤害、倒霉的语义,不带宾语。

(1)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着了。

(2)今天上课老师点名了,你着了。

(3)着了,我第10题选着了。

例(1)中用“着了”表示晾在外面的衣服受到了损害,表示被雨淋湿了的意思;例(2)中的“着了”表示倒霉的语义,即你很不幸被老师点到名了。这两例中的“着了”都是单独充当句子的谓语。例(3)中“着了,我第10题选着了”的第一个“着”字作谓语,表示坏了的意思,第二个“着”字作补语,表示第10题选错了。这三例中“着”字的用法都是自足的动词,在语句中可充当谓语和补语等。

2.表示挨、遭受的语义,常带名词性、谓词性宾语或数量宾语等。

(4)你肯定是着了他的道了。

(5)衣裳穿少了要着凉的。

(6)她脸上着了一耳光。

(7)你要着过打,才长记性。

例(4)中“你肯定是着了他的道了。”表示的意思是你中了他的圈套,带的是名词性宾语“他的道”;例(5)中“着凉”表示“受凉,挨冻”的意思,带的是形容词“凉”作宾语;例(6)中表示脸上挨了“一耳光”,带的是数量短语作宾语。例(7)中“着过打,才长记性”表示挨过打后才会记得住,“打”是动词宾语。以上这些例子中的 “着”字都可以用“遭”字来替换,表示挨、遭受的意思。

3.表示买到或得到不好的东西,常跟名词性词组做宾语。

(8)他着到个歪货。

(9)我着了两次差评。

例(8)中“他着到个歪货”通常表示的意思是买到了假货,这里“着”字表示买的意思;例(9)中“我着了两次批评”表示“我”受到或得到两次批评,是不好的事情。

4.表示损失、花掉的语义,带名词性词组作宾语。

(10)一件衣服,着(脱)了五百元。

(11)家里进贼了,我着了一部手机。

例(10)中的句子意思表示的是“一件衣服,花了五百元。”在四川方言中表示花的钱不值得的时候,通常用“着脱”来表示“浪费,白花了”的意思。例(11)中“我着了一部手机”表示我被贼偷走了一一部手机,表示“损失”的意思。

(二)用作助动词

在四川方言中,“着”的助词用法是常常放在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前,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情况,例如:

(12)上课迟到要着老师骂。

(13)停电了,电视着关了。

例(12)中“上课迟到要着老师骂。”意思是“被老师骂或遭受到老师骂”该语句中的“着”字的意义已经虚化,可以看做是修饰后面的具体动作“骂”。例(13)中“电视着关了”表示电视被关了,普通话通常是说“电视关了”是一个无被动标记的被动句,但在这里“着”字的意义比较虚化,是用来修饰“关”作状语的。“着”的这种用法还可用于正反问句或回答问题中,如:“你说这样着不着人恨?”“不得着。”这些都可以把“着”看作是助动词。

(三)作介词,表被动义

“着”在四川方言中最广泛的用法是用作介词,作被动标记。根据已检索到的大量研究文献和方言资料,“着”字用作被动标记来源于其动词用法 “遭受”义。例如:

(14)没带雨伞,着淋了。

(15)我着偷了手机。

(16)昨晚喝醉了,我着人背回家的。

(17)她着她儿子气惨了。

(18)他着怀疑偷了别人的钱。

在上述例句中“着淋了”和“我着偷了手机”及“他着怀疑偷了别人的钱。”三句中的施事均未出现,但其表义的语义十分明确。“我着人背回家的。”“她着她儿子气惨了。”两句中都出现了施事“人”和“她儿子”。 上述例子中的“着”都是介词,表被动,是被动标记。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四川方言中的“着”字仍保留了最初的动词用法,由此可见,“着”作为被动标记显然也是从动词“着”演变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被动语义的 “被”字,它是从表“遭受”义的动词“被”演变而来的,“着”字表被动也应是如此,只是“被”字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单独用作动词,而“着”字在四川方言里依然保留了其动词的用法。②这说明“着”的语法化还远没有“被”字完成得彻底。

二、“着”字式被动句的句式结构

在四川方言中,被动句式常用“着”字句式来表示,这与属于北方方言的普通话中喜用“被”字句式表被动是有差别的。那么四川方言中 “着”字式被动句的句式结构有几种类型呢,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四川方言里的“着”字式被动句根据施事主语出现与否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句式结构,第一种为“受事+着+施事+VP”,第二种为“受事+着+VP”。前者施事主语出现,后者施事主语不出现,这两种类型中“VP”也各具特色。endprint

(一)受事+着+施事+VP

这种“着”字式句式结构是四川方言中“着”字式被动句中句式结构的基本类型之一。例如:

(19)他着猫咬了一口。

(20)我着她骗了。

(21)她着交警罚了六百元。

以上这些例子中,施事主语分别是“猫”“她”“交警”。表示的意思分别是“他被猫咬了一口”“我被她骗了”“她被交警罚了六百元。”可以看出,施事主语一般是表人或事物的名词。

(二)受事+着+VP

“受事+着+VP”也是四川方言“着”字式被动句的主要构成形式之一。例如:

(22)他着打惨了。

(23)我被晒黑了。

(24)他们家着偷了。

以上例子中缺乏施事主语,有些我们可以根据语义内容补充出来。例(22)“他着打惨了。”即“他被打得很严重了。”根据具体的说话语境可以推断出是“某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施事被省略掉了;而例(23)中“我被晒黑了。”即“我被太阳晒黑了”的施事我们根据常识判断可以判定蚀“太阳”,这种情况是施事被隐含在语句中,为了表义简洁不重复,就不用说出来。同样例(24)中也是一样,可知施事是“小偷”。在四川方言“着”字式被动句中,施事是经常不出现的,有时是省略掉了,有时是隐含在语句中。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去仔细分析。

(三)四川方言“着”字式被动句中“VP”的常见类型

在四川方言“着”字式被动句中,“VP”的常见类型有光杆动词和动补短语两种类型。

1.“VP”为光杆动词的,在“着”字式被动句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例如:

(25)没带伞,我着淋了。

(26)这个小孩儿不怕着打。

(27)这跟儿栽橘子,容易着偷。

在四川方言“着”字被动句中“VP”为光杆动词的情况随处可见。如例(25)(26)(27)中分别是“偷”“打”“淋”三个光杆动词,这与普通话中“被”字句和四川方言中其他被动句是有明显区别的。

2.“VP”是动补短语的

(28)书着撕坏了。

(29)衣服穿少了,我着冻死了。

(30)昨天晚上喝酒,老表着整翻了。

以上三例都是“VP”是动补短语的类型。分别是“撕坏了”“冻死了”“整翻了”三个动补短语构成的“VP”形式。

(31)他着人家拉上车了。

(32)你的书着他背回克了。

以上两例的“VP”也是动补短语充当的,表示“他被人拉上车”“你的书被他背回家了。”这种类型可使表达的语义更具体更丰富。

三、四川方言中“着”字式被动句的情感色彩

四川方言中“着”字式被动句与“被”“叫”“让”和“给”等标记词构成的被动句在语义色彩上存在一些差别。被动句可用来表达某种情感,这是大家熟知的。就“被”字句而言,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式被动句表示的语义常是中性或者褒义的,表贬义色彩的很少。而“着”字式被动句总的情况以表示贬义为主。

在语体色彩和情感态度色彩上,“着”与“叫”、 “让”、 “给”比较一致,而与“被”形成了一定的对立和分工: “着”一般用于口语和贬义,“被”主要用于书面语,可褒可贬,更可中性。③而“着”字句只能表示拂意或不称心的消极的感情色彩。 例如:

(33) 他着骗了。

(34)衣服着淋湿了。

(36)包谷着贼人偷了。

这些例子中的“着”字句都是表示的消极的感情色彩。都是受事不应遭受或人们主观不愿意遇到的情况。有些语句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表达愉快的感情色彩,例如“他着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了。”但是由于该语句里用的是“着”字作被动标记,所以整句话的意思依然是表达不如意的感情色彩,说话人可能是不希望“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也可能是希望“他”不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而是被北京大学录取。而且即使是看似在陈说客观事实的“着”字被动句,例如“窗着风吹开了”,也是在表达一种消极的感情色彩,其实说话人并不希望“窗”风被吹开。

總之,从主客观方面来看,四川方言中“着”字式被动句都常表述一种负面消极的情感色彩。④这与其他类型的被动句是有区别的。

四、结语

通过对四川方言“着”字句的用法,“着”字式被动句的基本句式结构和表述的情感色彩的分析,可以看出“着”字式被动句与其他被动句的差异和不同之处,如“着”字式被动句中的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其他的四川方言中被动句就不行。并且“着”字式被动句中的动词可以是光杆动词以及“着”字式被动句的情感色彩常是负面消极的,不像“被”字式被动句还可表示褒扬,中性等色彩。同时四川方言中的“着”字句的其他特征还需要大家一起进行研究探讨。

注释

① 张振羽.“着”字被动句来源的多视角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54-59.

② 钟琰娉.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③ 崔显军,张雁.汉语方言中表被动的“着”论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62-67.

④ 钟琰娉.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参考文献

[1] 张振羽.“着”字被动句来源的多视角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54-59.

[2] 崔显军,张雁.汉语方言中表被动的“着”论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62-67.

[3] 郑宏.近代汉语“着(著)”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6,(2):40-44.

[4] 钟琰娉.成都客家方言的被动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5] 林晔.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副词关系探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4(03):76-78.

[6] 李艳霞.陆川粤语“着”字被动句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1):72-75.

[7] 张文君.成都话词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 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