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央文书制度研究新进展
2018-02-07郑栋玲
摘 要:文书泛指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切有应用价值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私人文书和官方文书,在狭义上说,文书就是政府的公文、案牍等。宋代的中央文书从文种上可以分为皇帝的诏令文书、大臣的奏议,以及中央机构官府的往来文书,官府往来文书可以从行文对象和行文方向上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同时,宋代中央文书还应该包括宋与他国的外交文书。文章从文书的来源渠道、文书的撰制、文书的运作及文书的传递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央文书;综述;宋代
2001年,在杭州召开了“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其中12篇回顾与反思了百年来的宋代制度史研究,邓小南教授提出了走向活的制度史的要求,希望从现实出发,注重发展变迁相互关系的研究范式,重视制度的动态发展和运作过程,尝试把握制度变迁与其背后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仅仅是研究制度本身,更多的是关注制度与人事的相互作用。
1 宋代中央文书的种类研究
杨芹的专著《宋代制诰文书研究》以宋代制诰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探讨制诰文书的政治功用。杨果老师的《唐宋时期诏令文书的主要类型》,详细的介绍了君主的六种主要类型的文书。朱瑞熙先生的《宋朝“敕命”的书行和书读》,论文详细的论述了书行和书读这两种皇帝发布的指令形成文字过程中必经的程序。刘云的《税役文书与社会控制---宋代户帖制度新探》,论证了宋代的户帖的性质是产税文书。杨芹的《抑扬之间风波起:论宋朝制诰文书与政治》,论文的不同在于运用诸多的事例重点考察了制诰文书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功能以及影响,更好的理解文书背后的政治。宋哲文的《宋代敕黄文书略探》,探析了敕黄这种行政文书的体式、称谓以及功用。毛天宇的《宋代劄子公文---内容与运作》,着重探讨宋代劄子的内容、特点、运作。郭艳艳的博士论文《宋代赦书研究》,论文介绍了宋代的赦宥制度的基本情况。张荟丽的硕士论文《宋代公文研究》,论文对宋代公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宋代的文书,按照行文对象和行文方向,可以分为上、下、平行文。宋代的札子作为公文的一种,可以是上行文、也是下行文的一种。这方面有李平的论文《宋代札子研究》。官府公文中,申状、呈状、白札子、禀白都是属于上行文。王化雨的《两宋熟状考述》,探讨了熟状运行撰拟、批示、审核等环节,及渗透其中比较复杂的政治运作和权力博弈。
宋代文书除了用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外,宋代不互相统属的官府机构也存在往来的文书。日本学者平田茂树《宋代文书制度研究的一个尝试---以“牒”、“关”、“谘报”为线索》,具体辨析了“牒”、“关”、“谘报”三种平行文书所适用的官僚机构及其相互关系,并不涉及文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及影响。
冒志祥的博士论文《论宋朝的外交文书》以及专著《宋朝的对外交往格局----论宋朝外交文书形态》,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外交文书的主要的文种、体式特点、撰制。日本学者远藤隆俊的《文书中所见宋朝对日本使客之接待---以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为题材》,论文以成寻记录的公凭和文书为线索,研究成寻入宋和地方文书、朝见文书、朝辞文书以及讨论文书的传达方式和信息沟通中的机构和人物。
关于宋代中央文书制度,专著很少,但是宋史学者选取了不同的方面,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下行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除了上传下达的上、下行文,学者选取特例讨论平行文的存在,并且结合文书的内容以及文书的形成过程与权力的运作,深入研究。宋代的中央文书也可以分为行政文书和军情、外交文书等方面,对于行政和外交的中央文书制度研究的比较透彻,但是对于军事文书等方面,多是从文书的传递等方面。
2 中央文书通进与运行研究
宋代负责章奏通进的官僚机构,主要包括进奏院、通进银台司、閣门司等。田海宾的《宋代进奏院研究》,探讨进奏院的文书运作等职能。李全德的《通进银台司与宋代的文书运行》,从文书运行观察通进银台司的作用以及宋代权力机构与政务运行的模式。王化雨的《宋朝宦官与章奏通进》,论述了两类性质不同、相对独立的文书通进渠道,有助于了解宋代的皇权政治。秦克宏的《走马承受公事与宋代信息通进研究》,选取太宗朝到哲宗朝走马承受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职掌的演变以及通进的方式对宋代朝廷决策的影响。
赵冬梅老师的《试论通进视角中的唐宋閣门司》,重点分析它的赞导职掌中所蕴含的通进成分,探讨閣门司传达信息的作用。黄纯艳老师的《下情上达的唐宋登闻鼓制度》,论文详细的研究了唐宋时期的登闻鼓制度,虽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却不可否认它在实际中的作用。
张炜先生的《麻制草拟与宋代宰相任免---重在文书运行环节的探讨》,探析了文书背后的人事权力,宋代皇权的运用。邓小南先生的《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论文讨论宋代的政令文书运行的秘密高端环节指出尚書内省的存在及全貌,探讨尚书内省以及女性宫官在政令文书中的作用。李全德的《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务的文书之演变》,以文书为着眼点显君权与相权的之争,另一篇论文《宋代给舍封驳的成立——以书读、书行为中心》,认为书行和书读是文书运行的两个程式。
王化雨的《宋代皇帝与宰辅的政务信息处理过程---以章奏为例》,以章奏通进、降出、覆奏、留中等,讨论皇帝与宰辅在处理章奏时的互动,及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体现不同时期皇权政治的特征。王丽的《宋代元丰官制改革后吏部研究---依法令和文书为中心》论文其中两章梳理了公文的形态及运行机制,着眼于元丰改革后吏部的政务运行。刘江的《宋朝公文的“检”与“书检”》,考察宋代的公文形成、运作时不同的文书形态。
宋代中央文书的通进与运行,着重文书的通进机构,以及通进的方式和渠道,但都涉及到文书的形成过程。论文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文书通进与运行的制度,更多的结合信息的处理与制度背后的人事权力,以文书的通进与信息的处理,探讨政务的权力运作,复杂的政治关系。endprint
3 中央文书的传递研究
宋代以文御天下,两宋的官方文书数量大增,宋代递铺系统几乎成为文书传递的专门机构,例如赵彦昌、吕真真的《宋代公文邮驿制度研究》。曹家齐老师的《宋代文书传递制度述论》,考察了文书传递的建设与具体的贯彻状况,指出政治的腐败是宋代文书传递系统弊端丛生的最根本原因。甄一蕴的《北宋中央文书胥吏探蠡》,探究了负责宋代公文传递的吏人。
游彪老师的《宋代流转往来的官方“文字”》论文介绍了文字的种类、处理程序及文字下发的范围和方式等。和《宋朝邮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侧面---以进奏院的职责与官方文书的分类为中心》,对宋代的邮政管理体制及其固有的弊端进行初步探索。另一篇《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的文字传递---围绕邸报及其相关问题而展开》,围绕邸报进行研究,了解宋代权力的运作。曹家齐老师的两篇论文《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和《两宋朝廷与岭南之间的文书传递》,论述两宋朝廷与西南边疆之间的文书传递,朝廷经营文书传递的努力。论文介绍了宋代与岭南地区文书传递的路线、递铺设置状况,以及以特例探析文书传递的效果。最后还有李文以的《宋代公文传达与公布制度研究》。
日本高知大学教授远藤隆俊的《宋代的外国使节与文书传递: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为线索》,以《参记》中记录的公凭和文书为题材,以日本僧侣成寻的经历为例,以客省司和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为考察对象,讨论外国使节的进贡以及宋朝相关的文书传递形式。
以上的论文都是涉及到行政文书的传递,但军情的传递也是宋代官方文书传递的重要的方面。曹家齐老师的《威权、速度与军政绩效---宋代金字牌递新探》,论文以朝廷与岳飞军前之诏奏往来,以及岳飞奉十二道金牌的故事,论文探讨金字牌的传递,反映皇权与相权权力变化的机制。
黄宽重先生的《晚宋军情搜集与传递---以《可斋杂稿》所见宋、蒙广西战役为例》,续稿是李曾伯在任内向理宗奏报的奏劄,完整的保留了宋蒙广西战役期间,理宗与李曾伯之间信息传递与沟通、情报的收集与处理得史料。文书的传递研究,无论从行政、外交、军事上分,还是从文书传递的系统、机构、环节文书的传递,以及选取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全面。并且论文是从一些事例或以什么为例研究,研究文书的传递,仍然反映了文书传递过程中的权力关系。
4 中央文书与信息研究
信息本身是指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传递的内容与包含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在唐宋时期流通于中央與地方之间的信息载体主要是纸本文书。
虞云国先生的《制度与具文之间:宋代台谏考察地方的信息渠道》和邓小南教授的《多途考察与宋代的信息处理机制:以对地方政绩的核查为重点》的这两篇论文更倾向于宋代中央以及台谏机构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但是,政绩的考察以信息的来源、收集、处理机制乃至于文书的往来为载体。虞云国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制度与具文之间:宋代台谏考察地方的信息渠道》,论文探讨了台谏考察地方政绩的信息来源,信息处理过程,台谏与有关官府之间的文书往来,公文关报和取索公事,讨论信息渠道与处理在当时的资讯条件政治体制下的利弊得失。
邓小南先生的《多途考察与宋代的信息处理机制:以对地方政绩的核查为重点》,论文着重讨论宋代中央考察地方政绩的信息来源与处理机制。朱瑞熙先生主笔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第三章“中央决策体制”中专门讨论“中央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渠道问题”。
王化雨的博士论文《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论文分四章分别论述了宋代宫廷与建筑布局与君臣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宦官为中心,以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历史时期内皇权的运行方式。邓小南先生的《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论文以对地方政绩的信息为视角,综合考察宋代的政治体制以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足,更是论证制度与现实的关系,制度中人为因素的作用。
戴建国先生的《宋代法律制定、公布的信息渠道》,论述了宋代中央至地方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定、接收、公布传达的信息渠道,对于完善法制,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有重要的作用。
郝园林的《宋代信息传递方式---以方腊起义为案例》,以方腊起义为案例,考察了宋代信息传递的方式,重点是社会动乱时用怎样的措施来保证信息的上传与下达。论文以具体的事例,把事例与人事权力相结合,探析危机来临时,信息的传递模式,以及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信息的载体是文书,因此,涉及到文书制度的研究,多把文书和信息结合起来。但是对于信息的研究,多从信息渠道,并且着眼于中央对地方的政绩的考察等方面。
5 结语
中央文书制度研究的新进展,从文书的种类、通进与运行、传递,信息研究几个方面,收集学术著作,了解和回顾最近15年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是以“活的制度史”为指导方向,研究文书制度,不仅仅是制度的本身内容,还研究制度背后的复杂的政治与权力关系,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制度实施的真实的效果,成果丰硕。关于文书与信息方面的论文,反映了宋代文书制度与信息渠道、公布处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论文分别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就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论文各有侧重点,并为相关论题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
作者简介
郑栋玲(1995-),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宋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