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8-02-07李秋花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生有益的。但是,计算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深思,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和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呢?文章主要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基本功;计算技巧;计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3
作者简介:李秋花(1966—),女,湖南耒阳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实施新课标后,新教材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较低,计算题涉及较少,导致现在学生的计算基本功和基本技巧普通降低,而计算题又是每次考试的必考题。我就近几年来小学升初中考试题卷作了一些统计,其结果显示:在每次考试中计算题基本上占了总分值的30%以上,这仅仅是对计算题狭隘的理解,包括口算、脱式计算、解方程、列式计算及简便计算。如果从广义上来讲,它还包括一些填空,主要是用来检测学生迅速、准确、合理、灵活运算的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从基本功抓起
1.计算题的解法
一般的题目,要按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脱式即可,运算复杂的题目,算一步回头查一步,做到一步一回头,步步无差错。对于特殊算法,可以采用变形约分,活用定律性质。
例如,3-÷17-=3--
=3-。
2.计算题注意事项
要认真细心,计算前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看清楚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例如,32×0.125×0.25,经常会出现0.125×8+4×0.25=1+1=2,还如×÷
×,经常会出现等于1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容易错的地方特别对学生加强指导。
3.思考和积累
计算是一个硬功夫,需要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才能灵活应对,建议每天坚持练习,至于练习的方式方法和练习的强度,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情況而定,不管形式怎样、方法如何,教师一定要有评价、有奖励,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从计算技巧抓起
1.熟记规律,化难为易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认为:题不离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熟记一些规律,化难为易,例如,熟记12~252和1π~10π的数值、25×4=100、125×8=1000、= 0.25 =25%、
=0.75=75%等;又如,在口算题中25%+=1、+0.875=1……,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已知半径为3cm,周长为2×3×π=6π≈18.84cm,面积为
π×32=9π≈28.26cm2。
2.注意速度与巧算
从一、二年级起,简便技巧在日常数学中就有了渗透,而为什么到了六年级,仍然有学生对于简便技巧应用得不熟练?原因在于方法不当,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中的“巧”,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悟出哪种方法最简便。例如,计算3-8÷17-时,一眼看出,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计算简便,只能按运算顺序去做,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将题目变成3--时,就可以用减法的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单独进行速算与巧算的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对基本的运算定律掌握清楚,尤其注意其适用范围。如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是没有的,这就需要学生将除以一个数变成乘其倒数,再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3.注意计算题的书写格式和要求
在我们数学计算教学中,必须有硬性规定,无论是什么题,最后结果一定是最简分数。脱式计算必须有步骤,简便计算必须有简算的主要过程,解方程必须写“解”字,而且每步的“x”与“=”都要对齐,列式计算必须用综合算式或用方程来解,否则将不给分。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三、从学生的计算习惯抓起
学生大多数时候不是不会计算,而是在计算中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要么多写个0或者少写个0,这些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因此,平时的练习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定时开展改错题训练。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粗心的错误。总之,计算题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我谈到的几点虽不全面,但只要认真落到实处,相信能为我们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小学计算教学的新探索[J].教育评论,2006(4).
[2]梅 芳.关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