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让写作华丽转身
2018-02-07陈俊
陈俊
仿写,主要是对言语形式、结构布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或文章立意的模仿。在仿写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稳中求胜。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注重由仿到放,从如下一些途径指导仿写。
一、仿词,让精妙绽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在儿童意识里活起来,活蹦乱跳起来,使词成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确,如何精妙用词至关重要。古人作诗写文章讲究字斟句酌,力求用到最精妙。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也应该像古人一样,学会推敲,学会选择更精妙的词,力求表达更准确,含义更丰富,让文章读起来更有韵味。
《三亚落日》第二段有这样几句话:“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被海水蘸蓝了。”这一句话中用了很多叠词,怎么让学生了解这些叠词的好处呢?我重新换了些词:“蓝色的天与蓝色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海鸥掠过蓝色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被海水蘸蓝了。”让学生们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体悟到用叠词会让整个句子有音乐的韵律感,更能表现三亚落日的诗意和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
在体悟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们描写某一景物,再将里面的某些词替换成叠词,在实践中,孩子对叠词的运用有了较好的认识,也有了推敲用词的意识。
《广玉兰》一文开篇为:“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词句中,“荡漾”极具特色,本来形容水波澹澹,此处形容花香,让人感觉仿佛在香的海洋中徜徉。一词用活,不仅写出花的特色,更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如果培养了学生注意揣摩文章用词的好习惯,对他们的写作必然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用词将避免随意,能逐渐走向精妙。
二、仿句,让活力勃发
学生阅读的课内或课外书籍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句子有特色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总能让文章鲜活生动起来,必须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
我们在不断的阅读中,让学生积累新鲜的语言,并在学习名家作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仔细品味,用名家的语言丰富自己,仿名家的句式来拓展积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们班学生都喜欢,因为这样的表达让他们耳目一新,读起来很舒畅。其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没必要讲“通感”这种修辞。我跟他们说,其实你们也可以这样试试,作者把闻到的,写得让我们看得见,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看得见的,写得闻得到,闻得到的可以写得摸得着……
那时,我们正在准备金秋歌会。我说,同学们能把歌声的高低、强弱等变化写得让我看得见、摸得着或嗅得到吗?其余我什么都没讲,只是让他们回家反复吟诵朱自清的那句话。后来在同学们的笔下,诞生出了一句句充满了蓬勃活力的句子,让我惊叹:“我们的歌声雄壮,跌宕起伏,就像那汹涌的波浪,一会儿击打岸边,一会儿卷起千堆雪。”“她的歌声优美柔和,仿佛是星光闪烁的夜色下,拂过的袅袅春风,润得人五脏六腑都舒坦得很!”看看,这样的句子是不是也有了“大家范儿”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那些新鲜的、有特点的句子,并引导学生觅到句子的写作密码,领会句子独特的表达魅力。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修辞或句式。教师要留心搜集具有相同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模仿,慢慢揣摩,在潜移默化中、在不断反复中,将其内化成孩子的一种能力,这样,他们的文章句子也必将活力勃发,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仿段,讓结构精致
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外读物,很多文章都有段落上的结构特点,或动静结合,或点面结合,或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或按照时空顺序叙述……这样的段落在写法上独具魅力,可以借助它,探究写作的形式,指明写作的方法,使学生在段落的表达上不再茫然。
如《莫高窟》第二段:“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我在讲解时,用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读三、四两句,让他们比较:同样写彩塑特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通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第三句是概括性的描写,相当于摄影中的全镜头,第四句是细致性的描写,相当于摄像中的特写镜头。这样的写法就是点面结合,既有广阔视角,又有重点聚焦。课后我就布置学生们好好观察学校门前的一株玉兰树,也用这样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玉兰花的美。令我惊喜的是,学生笔下的玉兰花不但写得美,而且条理分明:“春来了,玉兰花开了。那一树,就那一树,吸引了我,瞧,枝头缀满了玉兰花,有羞答答躲着的,有吝啬不开的,有豪放全开的。有一朵似开未开,她在树梢的最顶端,像个纺锤,独立枝头。那花底端的紫色涨溢得要喷出来了,越往上颜色却越淡,仿佛那紫色也怕高处不胜寒,都畏怯地躲在下面呢!”
这样的段落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表达的路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加以运用,就能使自己的段落结构越来越精致。
四、仿文,让文章有序
为了训练学生的篇章意识,我们要学会筛选经典的文章,把握整篇文章的主线和表达的最大特色,引导学生尝试对整篇文章的仿写。
例如《安塞腰鼓》,一是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贯穿全文,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二是在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场面时,作者将表演前的安静、表演时的激昂、表演后的寂静娓娓述来,静——动——静交错,有序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
在教完本课之后,我引导学生用“好一个……”作为文章的线索,按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顺序,静——动——静的变化来写印象深刻的一场表演。其他无需多教,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慢慢体会篇章特点,循着这样的路子,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就能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当然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本中有很多可以整篇借鉴的:《游金华的双龙洞》的移步换景,《蛤蟆爷爷的秘诀》的一波三折,《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欲扬先抑……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文章不是没有可以仿效的地方,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善于找到学生可以模仿的切入点。
当然,正如茅盾所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我们鼓励仿写,但绝不欣赏始终仿写,正如婴儿学说、学走路一样,最终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自己,能走得更远,而不是人云亦云,故步自封。在不断的仿写中,让学生们悟到最基本的技法,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让学生的写作华丽转身,让写作像自己的呼吸一样自由!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