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时代语文学习管理的优化

2018-02-07乔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课堂文化

乔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现任泰兴市襟江小学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挖掘教材特质,强化多元解读,彰显语言训练,注重文学渗透”的教学风格,在泰州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先后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一等奖,在江苏省教育报刊社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先后7次获奖,其中4次获一等奖,2次获一等奖第一名;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慕课、电视媒体、微课程、教育超市、微博、微信、“e学习”等成为新增的文化传播途径,各种电子沟通方式争妍竞艳,可以说,“e”时代已经来临!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传授知识经验的文化;同喻文化是同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年轻者凭借网络途径轻易获取年长者不够关注或难以捕捉的资讯信息,营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艺苑。年轻者的学习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习管理者(包括他主管理者和自主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迅捷作出调整。

一、非形式课堂的拓展要求时空管理同步跟进

自从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形式课堂被固化为一定的时段,限制在特定的场所。但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时空的限制被打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表现出一种“泛在”的特点。学习的时空由形式化走向非形式化,大大减少了学习活动展开的条件,学习的时空得到拓展,可以说时时都是学习之时,处处都是学习之地。

传统的学习管理只需重点关注形式课堂即可,但是,“e”时代的学习管理还要关注形式课堂以外的课余时段,视野必须由教室延伸到室外更广阔的空间。就管理而言,涉及时间管理和空间管理的问题。如何利用不同的空间做适合的事情,如何合理地安排、分配和使用时间,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首先是空间管理。一般说来,场依存型的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可以将开放性的语文讨论题安排在学校,以便互受启迪;将消化吸收、潜神默记的内容安排在家中完成。非形式课堂不受时空、学习工具的限制,可以将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需要检索、查阅资料之类的任务安排在这自由的时段;而形式课堂上则对资料加以分析、理解。学校里的学友较多,可以将朗读、表演、辩论等伴有强烈情感的活动安排在学校;将需要理性思考的任务以及温习巩固的事情安排在家中。其次是时间管理。“泛在学习”并不是要求无休止地学习,应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在高密度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安排低强度的任务,张弛有度,疾徐有致。要学会从全局的高度来安排时间,特别是课余上网搜索、阅读,不能长时间沉迷于某一“点”,而忽视了“面”上的其他事情,时间比例的划分要得当,尽可能追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总之,要学会“大备课”,考虑到形式课堂与非形式课堂的互补性,善于将两块的工作穿插避让,这样课内和课外才能相得益彰。

二、超文本的难以掌控要求彰显管理方向、管理效益原则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课外阅读,甚至认为人的文化积淀和文学修养主要取决于课外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够使人的心灵变得丰妙、美丽,能够改变人的言谈举止、精神气质。然而,在“前喻文化”时代,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制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许多学生酷爱读书却苦于好书难求。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即便学生得到一些课外书,多数也是与教科书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闲书”。到了“e”时代,课外阅读变得易如反掌。只要我们在“百度”等网站上输入主题词,各种不同空间的图文就会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迅速汇聚到界面,形成一张漫无边际、难以分辨中心和边缘的文本网,学习的内容实现了由“文本”向“超文本”的飞跃。

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人们很容易迷离惝恍,迷失方向。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管理方向原则”,具体内涵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明确和遵循管理总目标的方向,适应所属大系统需要的行为准则”。面对海量信息,学习者应该以达成系统目标为宗旨,作出“质”和“量”的选择。所谓“质”的选择,就是学会选择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所选信息对教材内容应起以下作用:或补充解释,或拓展延伸,或深度解讀,或比照类推……对于偏离主题的信息或过于艰深的解读,姑且放之。所谓“量”的选择,就是对有价值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占有,只能择其所要,学习者心理上要能包容信息的“有限性”“不完整性”,对信息适当“节食”,否则就会被大量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在学习超文本的时候,还要坚持管理效益原则,避免“同水平打转”或者是“低水平循环”的现象,不能沉迷于时尚性信息、快餐式浅文化之中,误入“碎片化阅读”,而应该走向“真阅读”“深阅读”。要学会从大量的超文本资料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真正为理解教材或指导生活服务。

三、学习路径的多维交互要求管理民主化、弹性化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角色被界定为“知识的霸权”“布道的圣贤”,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可撼动的。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信息的流向是单向度的,即“教师→学生”,教学的方式是“刺激→反应”。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子词典、报纸杂志……教师讲授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渠道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先教师的“师道尊严”“知识权威”逐步遭到消解,教师也常会在日常的课堂生活中遭遇尴尬,学生不再把老师作为真理的唯一化身。师生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依然存在着“教师→学生”的信息通道,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学生→学生”“媒介→学生”的传输路径,有时甚至存在着“学生→教师”的逆向传递路径。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由“单向度”走向“多向度”,课堂信息的传递呈多维弥散状态。endprint

针对师生关系由二元对立到融合互惠的新走向,课堂管理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即由“专制管理”转向“民主管理”。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学会“蹲下身来看孩子”,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当中,学生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动场景才有可能出现。要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在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在具体操作时,应该遵循管理的弹性原则——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保持充分的弹性,适应客观事物可能变化的原则。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正确划定认知求异、情感扩散、审美想象的合理区间,开辟一片空廓的心灵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敞亮心胸,放飞思想。要重视新生成资源的再利用,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互受启迪,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知识摄入的“纲目式”要求重视外储化编码管理

传统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知识,知识大致以“点”或“线”为单位被人们所接纳。在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学习主体自动地将接纳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消化、吸收,融入学习者固有的认知体系。进入了“e”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书本之外的知识犹如泛滥的洪水迎面而来,令人无法招架。这种状况导致人们以“纲目式”“框架式”的方式接纳知识,即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宏观上进行架构,提要钩玄,抓纲带目,兼有“观其大略”(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陶渊明读书经验之谈)、“大而化之”(刘守立先生的阅读观)等意思。这种学习更多地关注其核心思想,淡化二级、三级子观点、分观点等;更多地关注知识之间的纲目关系,淡化碎片知识本身。

为了应对学习方式“点式→纲目式”的变化,学习者应该采取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编码管理。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把知识管理分为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前者,就是将知识切割成一个个知识点,然后按照一定的总目录、分目录、子目录有序地存储到数据库中,当使用者需要相关知识时,只需按照约定的公共路径,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到相关的知识。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采用这种“外储化”编码策略,不要一味靠博闻强识、烂熟于心,而是有选择地将知识进行物化处理,以纸质或电子的方式存储于人脑之外,分类存放或标注主题词,以便日后检索。学习者只需记住“知识树”的结构,如果要详细了解,只要按图索骥就能得到相关的知识。

五、价值观的多元化要求遵循管理动态原理

传統的语文教学对于课文主旨的提炼一般趋向于大家公认的结论,突显文学作品意蕴的内在规定性。教者往往有意或无意裁剪了与时代精神相左的思想,表现出正统思想的“同质化”“大一统”倾向。随着“e”时代的悄然来临,各种原先隐藏着的“地下价值观”纷纷亮相,它们以“反传统”“非主流”的特点与主流价值观交相辉映,大有多元齐驱的态势。诚如郑金洲先生所言:“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学生文化表现为学生群体拥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仅是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物成为学生共同认知的对象,而且在文化的深层如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也有着他们自身区别于成人和教师的相关内容,甚至连思维方式也开始有了一系列特点。”子代的价值观虽与主流价值观稍有违异,但是不无道理,许多观念暗合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e”时代的多元文化冲撞着人们的心扉,传统价值观的根基发生了动摇。教师倘若恪守传统价值观,就会与学生渐行渐远,代沟将会越拉越大。管理动态原理告诉我们,管理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管理活动必须随之变化,与其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实现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老是抱守传统,唯我独尊,以“一元”压制“多元”,试图将学生的价值观就范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事实上,人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但是不可强迫,教师应确立与不断发展的时代相匹配的动态的价值观,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的价值观,用包容的心态接纳新生代的思想,用尊重的心理对待代际之间的差异,用虚心的态度倾听和接纳年轻一代的反哺教育。只要年轻者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悖逆,教师应该让多元价值观在争鸣中共生,在互哺中共进!

伴随着“e”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变化,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悄悄的革命。教育的“互哺”现象日益突出,教育不再仅限于“上所施下所效也”,常常出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境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管理要发挥好“元认知”的功能,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当然,学习管理不仅包括“他主管理”,更包括“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做“善学习”“会学习”的学习者,这是学习管理追求的至高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课堂文化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