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浓情处追寻语文的深意
2018-02-07谢峰
谢峰
一、知晓内容,明确方向
1.复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读题)。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笑源的姥姥,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手中的剪纸栩栩如生。她心地善良,广结善缘,为乡亲们剪得最多的窗花是什么?(喜鹊登枝)而她为“我”剪得最多的是什么?(牛兔图)(板书:牛兔图)
2.过渡。这是一张张饱含温情的剪纸,这节课,我们就跟着文字感受我和姥姥之间的祖孙情。(板书:浓浓亲情)
【設计意图】《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与人物相关的联系点就是“剪纸”。故首先帮助学生从姥姥回忆到剪纸,再由回顾上节课的“喜鹊登枝”到明确本堂课的“牛兔图”,人不离事。过渡时,既向学生明确这篇文章浓浓亲情的基调,又申明“语言文字”是感受情感的重要途径,以创设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的氛围。同时,为本课重要环节——品词、悟句埋下伏笔。
二、情藏词间,品读感悟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7—12自然段,品味屋檐下祖孙其乐融融的剪纸图。
2.圈画饱含情感的字词,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大家交流)
师(过渡):大家都找到了关键词句,那么就跟着课文的脚步,在字里行间感受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预设①
1.读与说。(板书:拴)(出示第7小节,闪红:拴)
2.设悬念。说“拴”的本义与引申义,初步感受姥姥用剪纸“拴”“我”,并留下悬念——真的拴住了吗?
预设②
1.读与说。(板书:驮)(闪红:驮)
2.悟真情。感受姥姥的慈祥和“我”的顽皮,认识剪纸中的“兔子”与“老牛”。
3.对比品读反问句式。
出示:
“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牛是兔子的姥姥啊!”
4.悟与读。姥姥的话语更亲切,“谁让你是我的小机灵鬼呢?”“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了”。读出那幅温暖的画面吧。(出示7、8小节)
师(小结):“拴”“驮”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词用在了恰当的地方,因而具有了生命力,好像是长在作者的文字里的。(闪红:拴、驮)大家还能结合语境说说这样的字词吗?
【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寻找的关键词应是有价值的。比如这篇课文中的许多鲜活的动词,分明就是一个个情感的符号。故以上两部分预设旨在让学生明确哪类词是值得关注的、需要研究的,给予学生范例。同时暗示学生把普通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也是一种写作的高明之处。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师设疑等方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精神。又通过对一反问句式的品读,营造温暖、愉快的课堂氛围。
预设③
1.读与说。(出示第9小节,闪红:嚷)
2.演与问。假如会剪纸的姥姥就在你面前,谁能死缠烂打地向她嚷一嚷?你为什么要向姥姥嚷啊?剪纸的内容: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看明白了吗?
3.说与读。怪不得姥姥要夸你机灵。在一个锅里吃饭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的姥姥会给你做哪些好吃的?让我们读出这份快乐,读出这份亲情。(引读)(出示10、11小节)
4.师生读。让我们重温这温馨的盛夏午后。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出示7—11小节)
师(小结):“拴”“驮”“嚷”(闪红)这些词都是有生命力的,是长在文章中的词语。品读这些字词有时还要联系课文内容身临其境地向姥姥嚷一嚷。(板书:品读字词)
【设计意图】推想课文中关键词的意思,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让学生“嚷”这一活动,使之与文本进行对话,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为防止学生把表演当成目的,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的方式,因为这些字词是“长”在作者的文章里的。此外,说话训练和分角色朗读也再次渲染了祖孙其乐融融的气氛。
预设④
1.读与说。(板书:缠)(出示第12小节,闪红:缠)
2.演与问。怎样“缠”?同桌合作演一演。(生生演)我做姥姥,你来缠缠看。(师生演)(出示7—12自然段,闪红:拴、缠) 此时,剪纸还拴得住“我”吗?拴住了“我”的什么?姥姥用什么拴的?
3.说话练习。
出示:
姥姥用__________,用__________,不仅拴住了________,还拴住了________。
【设计意图】如果说上一预设环节粗略地推出了品词的策略——走进文本,联系内容,而这一环节则将这一方法具体化,即在联系课文内容时要关注上下文,注意与之相互照应的字词、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将所想到的内容融会贯通,进行归纳。整个环节充满着理趣的味道,显得比较“厚重”。首先依旧是学生的表演——“缠”,但此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点拨,化感性为理性,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直面文中的“缠”;接着一连串“炮击”式的发问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发人深省;最后再呈现含有关联词的句式让学生进行梳理、总结。 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明白推想词义要联系前后文本,融会贯通。
三、情融句段,揣摩研究
(一)抓牢“金钥匙”——关键词
1.引读。“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出示第12小节)
2.起名反思。大家给这幅剪纸起个名字,它可以是什么?那么老牛在远望什么,凝视什么呢?
3.悟关键词。老师觉得这里有个词很有趣。有人觉得,这里的“联结”换成“连接”也可以,你觉得如何呢?读读句子,想一想。交流一下。(板书:联结)endprint
出示: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4.归纳。看来这个“联结”更有感情色彩,这浓浓的亲情中寄托着姥姥对“我”的什么情感?透过关键词,我们就能容易地理解句子了。按照这个句式,把我们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吧。(板书:揣摩句意)
出示:
原来,姥姥的这幅剪纸中饱含了太多的情感。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体会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也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浓浓亲情就藏在字里行间。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时要抓好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常常是破解句子密码的钥匙。这里读懂关键词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更鲜明地看到“联结”附着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最后再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将读到的情感连缀,也暗示了学生思考问题要多维度。
(二)勿忘“小贴士”——深挖掘、多角度
1.引读。此时此刻,“我”再也按捺不住积淀已久的情怀。(诗歌形式出示13小节后半部分)
2.朗读设疑。诗一般的语言,我们分享着读,重要的部分用朗读声呼唤它们的出现。(生读最后两个分句)为什么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了呢?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剪纸为什么是“有声有色”的呢?
3.自由写话。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会想起什么呢?联系课文,将作者心灵的痕迹写下来。
出示: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只要
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想起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
4.引导再写。(交流)读一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剪纸声——剪纸——姥姥——情感)这就是由浅入深的写话,由物——人——情的推进,理解句子的时候要这样层层深入,拴住“我”的是剪纸,是姥姥的心。层层深入是一种好方法,可以这么写,但这只有一种情感啊。从多个角度想,作者还会想起其他的吗?(对姥姥的想念,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不同角度)根據老师的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再修改写话。
(二次交流)
课堂小结:永远的姥姥,一辈子的祖孙情。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字词、揣摩句意揽住了藏在字里行间的这份温情。
【设计意图】体会句子的含义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此环节的设计就是要给予学生理解句子的两个小窍门:抓住一个点由浅入深地挖下去,抑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两个小窍门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将这一方法的教授与写话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深挖掘”“多维度”这两个理解句子的小窍门,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写话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