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文教学三个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2018-02-07陈建忠
陈建忠
我最近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周雨明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上的《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深受启发,不由得也在思考:面对繁多的教学流派或理念,我们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都得想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下面,结合《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一、为什么教
语文教学的原点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就是要回到儿童本身。为什么教语文?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为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而教。
对于“语文素养”,我的理解是,具有热爱语文的情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和语文能力,有较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具体到《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学这篇课文不是为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而是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特点,培养儿童学以致用语言的能力,感受大自然的奇趣,激发对大自然好奇探究的兴趣,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标。
二、教什么
一篇课文要教的东西似乎很多,我们要教的东西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语文课上,我们要教语文的东西,引导儿童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发展言语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真正以儿童为本,既要关注年段的具体要求,引导不同年段的儿童学不同的语文;也要基于儿童的学情,教儿童似懂非懂的、有障碍的、真正能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内容。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可为学生提供阅读和写作范例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也不例外,我也把它当作对儿童进行读写一体训练的“例子”。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儿童读悟“例子”言语特征,感悟“例子”的表达方式,把“例子”作为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桥梁。具体说,就是针对第六小节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百科全书》上文字与课文相应文字的对比读,通过抓 “爬”字,体会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带出其他拟人词,如“搬”“带”“走”等等;抓“皮毛”一句,体会打比方的巧妙。学生从对比读中感悟出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沉积岩,用所学的方法将《百科全书》上沉积岩外形的专业表述改写成科普作品的形式,并运用科普小品文生动描写的语言。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表达的内容,也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学会了表达运用。 我想这也是这节课所要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怎樣教
教什么,解决的是教的内容;怎样教,解决的是教的方法。教法的选择,既要基于儿童的年段特征,也要基于教材的文体特点。如古诗词的教学侧重于“情”,说理文的教学侧重于“理”。如果用古诗词的教法来教说理文,效果是不会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把握好教材的文体特征,因文施教,使儿童学有所得。
要用语文的方式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我肤浅的理解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提升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便是语文味。
一篇教材,应该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高度统一;同理,一节语文课也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统一。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编者的编排意图,通过教学让儿童一课一得。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伊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阅读和理解。这样的教材,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文中的关键句,教师梳理一下课文的条理,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知识点就算结束,那便显得肤浅、低效了。我从《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文体特点——科普小品文出发,紧扣“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两大特点展开教学。
(一)体会科普小品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上小节号。想想伊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哪几节具体介绍了这几种文字?其他部分又写了什么?
这样,学生通过读,从篇章结构上整体把握了科普小品文条理清晰的特点,这也符合高年段儿童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体会科普小品文语言生动的特点
1. 对照石块搬运三种方式(风搬运、水搬运、冰搬运)的示意图,猜测林中的花岗石是怎么来的。教师和学生想象推理,对话交流,确认它是由冰搬运来的。让学生想象冰是怎样搬运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完成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铺垫。
2. 引出《百科全书》上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文字。“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虽是专业术语,但小学生通过阅读还是能提取相关信息的,只是感觉较深奥。
3. 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拟人、打比方手法运用的作用。
4.“你更喜欢哪一段文字?”把《百科全书》上的文字和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比读,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朗读、交流,即使小学生也不难理解科普作品写得生动有趣的特点及原因,也不难体会不同文体针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美:科普小品文生动有趣,富含科学知识,充满了文学的美感;《百科全书》更加严谨,充满了科学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将《百科全书》上沉积岩外形的专业表述改写成科普作品的形式”的改写训练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