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衔接家校共育之“整体架构”研究
2018-02-07李延彬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小衔接阶段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出现的问题,家校协同共育正是最全面、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文章从分析中小衔接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尝试站在中学的角度以搭建中小衔接家校共育的“整体架构”为解决途径,为中学做好衔接阶段的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参考。
关键词:中小衔接;家校共育;“整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3
作者简介:李延彬,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党委书记,高级教师,广州市首批“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全国基础教育校本科研优秀校长,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嘉奖和三等功获得者。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再从初中到高中,每一次阶段性的跨越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学生能否在这些衔接阶段顺利适应,往往决定了他们在下一阶段能否得到更好的成长和更多的收获。要想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些衔接阶段,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2016年11月14日,在全国妇联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文件中还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和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师资培训和教师考核工作,指导家长学校做到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指导教材或大纲、有活动开展、有成效评估。”由此可见,对中小衔接阶段的家校共育进行科学的“整体架构”搭建,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尝试从中小衔接阶段的问题分析入手,根据这些问题来对该阶段家校共育的整体架构进行探索,以期能为下一阶段的實践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一、中小衔接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揠苗助长的教育,适得其反
跟幼小衔接中出现“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的问题类似,家长们普遍想用武侠剧里“以快打慢”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揠苗助长——在小学毕业后的暑假给孩子疯狂报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初中学科课程,以期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赢在初中的“起跑线”上。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美好的“第一次”被不靠谱的“第一次”替代
众所周知,在教育中,对人对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各级学校也对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作了很多细致的要求,就是希望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科能在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中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并由此开启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之门。而家长提前让孩子在培训机构里接触初中学科课程的做法,非但无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且还可能取代学校教育 “开学第一课”给孩子的第一印象,把孩子人生中跟初中学科美好而至关重要的“第一次”交给了无保障、不靠谱的培训机构,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2.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危害
让学生在未经历学校开设的各学段的学前教育、初中开学典礼等系列课程的情况下,直接接触难度跨度较大的初中学科课程,极容易对学生学习自信心造成毁灭性破坏。从小学到初中,学科种类和学科知识难度都有不小的跨度。学生们进入初中的第一门课程往往是学前教育,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中就会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对接下来在初中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准备。不少学校还会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初中学习上的学法指导,让他们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好足够的准备。等到真正面临初中学科学习时,学生从心理到学习方法都有了全面的铺垫和提升。而补习和培训机构这部分的教育则比较缺失。
3.破坏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进程
提前学了初中学科课程,尤其是学得一知半解的那部分的学生,往往在学校学习时更加容易盲目自信,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无法紧跟学校科任老师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如果学生提前在培训机构学到的学科知识跟学校科任老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有出入,就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陷入思维困局。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但会增加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建立信任的难度,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进程。
(二)家长对自身角色转变认识不足
步入新阶段,意味着孩子们要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期间的跨度之大,不仅学生需要面对学多严峻的挑战,跟学生关系最亲密的家人更需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首先,必须让家长对及时做好角色转换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很容易在网上看到某某中学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的报道,却很少见有中学会在开学之前对全体家长先进行学前教育的。由此,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对自身角色转变的必要性认识的欠缺,是家长无法及时做好角色转变的首要因素。
其次,要真正做好家长的角色转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便是对中学与小学之间、中学生与小学生之间、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差异上的全面认识。只有先全面了解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家长才能弄明白角色究竟应该怎样转变才是对孩子的发展更好的。然而,现实是社会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平台和正规途径,让家长们得以系统地了解这三方面的差异。而全面系统地了解差异都做不到,家长们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及时做好相应的角色转变的。
最后,家长群体本身客观存在的能力和素质上的参差不齐,父母之间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离异或工作繁忙对家长的困扰等因素,都会给家长的角色转变带来重重阻力。
(三)中学家长学校的工作流于形式
正常来说,中小衔接家校共育这块的工作在中学的执行机构应该是家长学校。虽然国家最近出台了文件,要求全国各中小学都要成立家长学校。但因为目前仍然没有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内,各中学负责家长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们容易出现工作热情不高、投入精力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家长学校的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也就无法承担起中小衔接家校共育这样的重担。endprint
(四)缺乏具备“学生适应性数据分析”功能的家校信息平台
既然中小衔接家校共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用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用来评价学生适应性的一个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家校信息沟通三个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而现实是,目前很少有学校具备这样三个功能的平台。
二、中小衔接家校共育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及时召开初一新生的家长见面座谈会
一般来说,初中的招生工作会在每学年放暑假前完成,这就意味着暑假前已经具备了召开初一新生家长见面座谈会的基本条件。在家长会上,学校可以以家长学校的名义现场对在座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同时,可以在这次家长会上安排介绍小学与中学在管理、教师、课堂、学生等方面的差异,使家长重视自己角色的转变,以便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中小衔接的重要性,少走弯路。
(二)研发并开设相关学前教育必修课程
中学家长学校、德育处、教导处、心理咨询室联合研发中小衔接家长必修课程和中小衔接学生必修课程,作为家长和学生在学前教育中的必修课。这两套课程的研发起到了为小学和中学之间的跨度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家长的中小衔接必修课程要把孩子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和学校的变化透彻地呈现出来,要有对学生在适应期常出现的典型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介绍,以帮助家长对中小衔接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另外,每学年均可根据暑假前的家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对这套课程作修改和补充,以适应家长群体整体需求的变化。学生的中小衔接必修课程则要重点介绍中学学习和生活的特点,要突出学校的课程特色、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帮助学生对中学学习和生活有整体认知,以便更快、更好得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
(三)搭建配套信息平台
中学家长学校、德育处、教导处、心理咨询室共同研讨,与软件公司合作搭建具有学生适应性数据分析功能的家校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要实现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数据分析,就需要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录入数据库,并用若干项科学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表现数据进行比对评判。评判结果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性,以便指导接下来家校衔接工作的开展。
(四)成立精准跟踪帮扶小组
1. 圈定在衔接阶段出现适应性困难的学生
中学家长学校、德育处、心理咨询室、班主任联合成立学生适应性困难评判组,定期圈定在衔接阶段出现适应性困难的学生。评判组既需要有中小衔接方面的校内专家,也需要有跟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老师。配合软件和数据的评判,以便更准确圈定适应性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帮助。
2.对存在适应性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衔接阶段出现适应性困难,心理因素往往占多数。即便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帮扶工作的开展,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圈定困难学生后,学校心理室应当马上对他们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且成立适应性困难学生的专属档案,为后期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成立帮扶小组,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学习和生活
对在衔接阶段出现适应性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中学家长学校、德育处、心理咨询室、班主任等应成立帮扶小组,并联系家长一同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最终一起实施对策,完成帮扶工作。
三、中小衔接家校共育的“整体架构”
综合以上问题和解决途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整体架构:
在这样的“整体架构”中,课程干预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加速家长的角色转变。而运行模式中,学生的个人表现可以以在校表现的形式被德育处、教导处、班主任、心理咨询室采集进入数据库。也可以以在家表现的形式,家长通过家校信息平台传给家长学校。最后,在数据库对学生的数据进行适应性分析评判后,心理室则根据数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两份结果都分别返回给家长学校和德育处、教导处、班主任。家长学校再把评判结果和心理特征分析结果反馈给家长,这样就做到了家校信息共享。同时,家长和德育处、教导处、班主任、心理咨询室对评判结果和心理特征分析结果在线完成交流研讨,据此制订工作方案,分别在学校和家庭对困难学生在适应能力提升上做工作。如此循环,帮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中学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杨 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2]林慧芳. 中小学衔接教育家庭指导策略研究——论家长在中小學衔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才智,2010(3):185-187.
[3]路 佳. 中学家校合作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