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2018-02-07杨晓波

浙江经济 2018年24期
关键词:战略性嘉兴招商

□杨晓波

当前,嘉兴正处于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深化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打造浙沪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的关键所在。嘉兴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紧紧抓住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等重大机遇,为承接上海品牌园区“走出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造业环节转移等创造更好条件,积极构建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创新链,促进嘉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协同发展背景

长三角进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长三角凝心聚力抓好落实,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8年6月,召开了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会议指出,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携手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共同构建和提升一批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研究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长三角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为嘉兴“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打造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创造了历史性的外部环境。

上海进入以都市圈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打造上海大都市圈,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提出大都市圈的发展理念,表明上海进入主动引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规划提出聚焦区域产业功能网络提升,打造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强化战略性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目标,品牌园区到市外寻求合作的动力十足。与此同时,受商务成本上升等影响,制造企业不断迁出上海,生产制造环节加快向外布局。嘉兴在区位上属上海大都市圈的内圈,建设用地空间更大且成本更低,沪嘉产业合作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

创新将成为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的动力源。放眼未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上海最核心的战略。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创新人才集聚,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从而对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在创新链条中有技术创新优势,但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则受到土地资源、综合成本等因素制约,未来大量技术成果必将在长三角腹地进行转化,嘉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在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状与问题

嘉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近年来,嘉兴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产业重点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端装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行业产值近千亿元,拥有一批产值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集聚区。新能源品牌优势逐渐确立,培育了昱辉阳光、晶科能源等光伏行业领军企业,集聚了中核集团、中国核建等核电巨头,拥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相对完善,在聚碳酸酯、气相二氧化硅、丁基橡胶、环氧乙烷、有机硅、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等七个细分行业领域形成了全国性竞争优势。

沪嘉产业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沪嘉产业已经建立了政府、园区、企业、院校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发展格局。政府层面,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上,沪嘉签订了园区平台、科技人才等两方面15个项目合作协议;园区层面,嘉兴省级以上开发区几乎都与上海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地携手共建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漕河泾高新区海宁分区、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浙沪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合作园区;企业层面,嘉兴有超过20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五年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约1500家,在电子信息、核电装备、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面临的问题。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机遇前所未有,但面临的瓶颈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尽管统计口径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良好,但真正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的企业不多,缺少叫得响的品牌。二是创新能力的问题。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本地科研院所转化效率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领军人才不足,中高端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更大,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联动机制的问题。沪嘉已经形成了园区共建、产业转移承接等合作模式,但深层次产业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突破,目前缺乏长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可操作的合作政策,面临着多方利益关系协调难、运营理念差异大等问题。

深化思路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总体要求以及打造上海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的重点方向,深化推动沪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围绕嘉兴有基础、上海有优势、市场有需求的产业领域,建立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模式,重点推动企业合作、园区共建、产学研协同,着力完善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和环境营造,将嘉兴打造成为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二)对策建议

立足两地优势互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链。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产业链。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各类主体的合作互动,打通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各类渠道,将嘉兴产业基础与上海研发优势有效结合,成为上海重要的技术成果转化地、关键配套产品供应地。二是完善沪嘉共建产业园区的合作机制。支持以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为代表的沪嘉产业合作平台发展,完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发挥上海平台的开发运营、产业引育、品牌影响等优势;挖掘G60沿线科创平台资源,积极对接上海品牌开发区,力争新建一批产业合作平台、示范园区。三是充分发挥沪嘉合作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支持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等在嘉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的发展,重视科技孵化平台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培育功能,优先保障孵化平台的用地、用人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深化与上海交大合作,充分利用交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的地位,引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新兴企业。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有竞争力的产业合作政策。一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营造与上海无差别的营商环境,动态跟踪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率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新一批创新政策,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嘉兴投资营造无差别的优质环境。二是完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对接轨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接轨上海专项工作经费保障;探索沪嘉两地税收共享机制,研究沪嘉共建园区税收共享,对重大项目给予税收分成;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强用地保障。在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接轨上海产业项目用地,市政府与县(市、区)政府合力解决空间和占补平衡指标。

丰富产业招商手段,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一是加强全市招商统筹。加强招商政策、项目准入、企业服务等招商相关平台建设,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对接在沪的各类产业机构、中介机构等,加强市级招商平台与各县市区以及开发区的联动。二是完善对沪招商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针对龙头企业、隐型冠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探索“中介招商”“顾问招商”“金融化招商”“互联网+招商”等新模式。三是依托品牌展会开展产业链招商。支持举办集成吊顶、紧固件、激光焊接、机械设备等专业品牌展会,吸引上海企业来嘉兴参展或依托上海展会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参展,加强企业对接,开展精准招商。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全面落实“人才新政”,推进“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探索将人才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倾斜,研究制定“八大千亿”产业紧缺人才专项政策,探索实施海外工程师、域外专家、双休人才、专家挂职、院士智力集聚等计划,加强与上海院士中心互动。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与保障。推进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入户、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及外籍留学人才出入境、居留等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技师学院等本地院校集中力量办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专业,服务产业产业结构优化。支持沪嘉职业院校对接交流,引进上海职业教育资源和机构,鼓励嘉兴企业与上海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引进和培育紧缺技术人才。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营造优良的产业投资营商环境。一是着力培育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业。支持各类产业平台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精准对接和深度合作,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发展。二是加快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上海科技金融机构合作,完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模式。三是增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国家专利技术(嘉兴)展示交易平台的作用,依托科技大市场,加强与上海徐汇、静安等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吸引上海知识产权与专利等科技服务企业前来开展业务。

猜你喜欢

战略性嘉兴招商
《初心》
招商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园区项目招商
浙江嘉兴卷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