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探路者,温州改革“再出发”
2018-02-07温州市委改革办
□温州市委改革办
温州要以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改革开放,努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继续当好中国改革模范生。着眼于破解制约温州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风险点,扎实推进一批重点改革
温州改革六大亮点
近年来,温州先后承担了50余个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体制创新,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多项改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样板。
以“四个一”创新工程打通信息孤岛,“最多跑一次”改革满意度评估居全省首位。创新推进“一站导引、一网通办、一库共享、一端服务”。公布所有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实现一个入口查询所有办事信息。打通部门涉批系统,建立统一网上审批平台和“一窗受理”信息平台,实现事项全城通办。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网上申报平台,整合网上办理事项和便民应用APP。探索海外华侨办业务“一次都不用跑”,率全国之先开展海外版“最多跑一次”。
以“民间金融”改革为特色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五年任务全面完成,改革经验在全省和全国复制推广。根据国家批复的温州金改总体方案,先后推出温州金改“12条”、新金改“12条”。在实体经济去泡沫、民间金融规范化、金融服务创新化、金融体系正规化、金融监管法制化等方面落实实质性举措,实现了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首创设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建立“温州指数”、首批设立民营银行试点、首创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设立首个地方金融管理局等16个“全国率先”,其中9项成果在全国或全省复制,为全国金融改革作出大量创新探索。
以“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和农村产权制度为特色,打造出农村综合改革的温州样本。一是建立“三位一体”新型农合全国样本,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一体化合作服务机制,实现市、县、乡镇农合联全覆盖。二是全国首创农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模式,实行“银行+村经社+第三方公司”的三方联动机制。三是全国首创民办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入民资机构,提供“规范交易、价值发现”一站式服务,成功试行全省首单农村集体产权网络公开竞价。四是全国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全国第一,乐清、瑞安试点各项指标综评全国第一。
以民间经营的创新活力为优势,打响民办社会事业改革的温州品牌。温州是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社会力量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10余项,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机构22家、体育社会组织近1500个。在全国推广温州民办教育经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意见的通知》规范民办学招生、收费、招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被评为省级试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覆盖。创新社会力量办医、社会力量养老等,已有33家完成公建民营。
温州获批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成为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田”。形成《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总体方案》。制定健全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培养机制、大力提高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推动民营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8个方面重点任务,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近期在打造优良创新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民企上市、放宽民企准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打造全省首例全覆盖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二是以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为契机,探索出信用建设的温州经验,在全国259个地级市中温州综合信用指数排名第三、浙江首位;三是杭温高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温州龙港在全国首创“撤镇建市”,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水攻坚。完成大部门制改革,将龙港镇原有41个单位合并组建成1办14局共15个大部门机构。推进县级权限下放,并将18个县派驻部门的300余名行政事业人员划转龙港管理。建立“市管社区”扁平化管理体制,赋予社区相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归集120多项行政审批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剥离整合涉及大部门的600多项行政执法职能,纳入综合行政执法局。
亟需突破四大瓶颈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温州不断破除旧有体制障碍,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体制机制优势还未完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
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步入新时代,亟待探索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长期低层次的路径依赖,导致温州深陷“粗放增长缺资源、集约增长缺激励”困局,具体来看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一是起步于草根型企业家与一般工人结合的要素结构,难以适应区域资源环境困境下的温州发展环境。二是起步于个体经营的家族式企业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经理人当道的现代治理结构。三是起步于贫穷的创业求生,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应具有更强活力的要求。由此导致近年来温州产业转型滞后、创新增长弱化、企业空心化,温州制造业综合技术水平仅为全省的60%,塑料制品、皮革皮毛、纺织服装等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工业比重仍高达20%以上。
社会发展面临更高层次需求,亟待加快推进包含人口结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全方位社会转型。温州当前处于“旧辙已破、新则未稳”的社会转型关键期,有形财富增长,而社会结构凝滞、社会价值失范、社会治理薄弱相互交织,已成为制约温州转型的一大短板。一是亟待破解人口社会结构难题,以庞大的小农业经营式人口、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面临“高端人才难以引进、本地人才大量流失、务工者不断填充”的困境。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温州市人均财政支出仅为全省的一半左右。三是社会服务管理滞后,收入差距较大、外来人口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以及城乡包夹和半城市化等现实,使温州社会具有流动性和多元性的鲜明特征,对加快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实现多元协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亟待从快中求好的1.0向好中求快的2.0发展模式转变。温州过去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四个不均衡,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非均衡,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非均衡,土地扩展快于人口扩展过程。三是中心城市与县城发展的非均衡,温州中心城市集聚功能不强,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大温州”空间格局。四是城乡发展的非均衡,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城市开发与政府财力的和谐匹配,温州城市化正在步入由粗放扩张向精细运营推进的空间重塑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发力,温州亟待重新承担起中国发展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重要作用。未来几年是温州发展转型关键而宝贵的一段时期。面对全球经济政治变局,拖延改革没有出路,被动改革可能更糟。唯一的选择是主动改革,只有合理确定改革目标,认真梳理改革重点,适时调整改革方式,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再创温州辉煌。
下一步改革路径和任务
下一步,温州要以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改革开放,努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继续当好中国改革模范生。首先从强化温州发展动力“两个高站位”来认识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意义。其次坚持改革的三大路径,立足于中央与省委重大改革部署和温州地方特色实际,项目化推进改革;立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系统化推进改革;立足于突出在国内省内先行先试和经验总结推广,试点化推进改革。第三是明确重点改革任务,着眼于破解制约温州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风险点,结合全省“一带一路”以及“四大”建设,以“最多跑一次”为引领,扎实推进一批重点改革。
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四个一”创新工程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放开涉批中介服务市场,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围绕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民营经济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建设,健全企业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充分挖掘海内外温州人网络资源,积极参与捷克站、迪拜站建设,提升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争取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
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结提升金融综合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平台、国企内部整合重组,启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
围绕建立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进统筹城乡体制改革。创新温州大都市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龙港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改革方案报批实施,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
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和社会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生态园国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深化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