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细化管理与非正规经济转型发展
——以复旦大学周边流动摊贩为例

2018-02-07姚睿君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摊贩复旦摊位

文/姚睿君

城市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经济的代表,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治理政策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背景下,以复旦大学周边的流动摊贩为例,探究流动摊贩的现状、特征、经营空间,参考国内外对流动摊贩管理的相关经验,分析得出五点结论,进而提出了“一条原则、四个构建”的转型升级建议措施。

城市流动摊贩由于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方便快捷的购买渠道以及价格低廉的商品满足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然而由于流动摊贩游离在城市法制及管理政策的边缘,给城市的经济秩序、市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负面效应。如何对非正规经济进行规范和治理,是摆在政府相关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

90%学生光顾的流动摊为小吃和水果

通过实地调查、非正式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复旦大学校园周围固定出摊的流动摊贩总量在40家左右,有4个固定的聚集区,分别为文科图书馆(文图)区域、北区(研究生宿舍区)、南区以及东区。流动摊贩经营的品种主要分为衣帽服饰类、小饰品类以及食品类,其中食品类流动摊贩的数量占流动摊贩总数的75%。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64%的复旦学生每天或经常光顾校园周边的流动摊贩,96.03%的学生光顾流动摊贩是为了买小吃、水果等食品。学生普遍认为流动摊贩的存在方便了市民生活,解决了部分就业压力。有88.89%的学生担心流动摊贩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破坏城市的卫生环境。

在对复旦周边的流动摊贩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的摊位在复旦摆摊的年数超过5年,最长的已经在复旦摆了18年。

非正规经济的空间互动

摊贩与学生之间。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和学生之间体现的不再是单纯的买方和卖方的关系,是有一定的情感和信任维系的,是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

摊贩与摊贩之间。摊贩之间的互动相对频繁,这也和其长期的固定的摊位关系有关。而在不同的空间点上,摊贩之间也会有联系。

对复旦学生进行摊贩空间活力的态度问卷分析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复旦周围这样的摊贩空间是具有活力的。流动摊贩的存在给街道带来了生气,使得校园更有人情味。

统筹发展不可一禁了之

通过实地调查、非正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复旦大学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特征、现状、经营空间、形成的原因、发展的历史、日常生活模式、空间互动、空间活力等七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流动摊贩一时不会消失。从半年多的实地调研来看,虽然近年来上海整治的力度很大,但复旦大学校园周边依然存在4个流动摊贩的集聚区。从摊贩的数量、经营的品种、营业的收入、顾客的评价等现状都说明,流动摊贩的存在具有客观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完全消失。

转型升级打造特色

流动摊贩的存在既有历史延续的因素,又有满足现实消费的需求。在我国流动摊贩的存在历史久远,复旦校园周边流动摊贩聚集区也至少存在了二、三十年,至今还在满足学生们早餐、夜宵等消费需求,乃至“温暖人性化空间”的精神需求,成为学生心中的“校园形象的一部分”而深受欢迎。

流动摊贩既有满足民生需要、提供灵活就业、商品价格合理等优势,也存在占道经营秩序乱、卫生安全无保障、规范管理有困难等弊端。流动摊贩的存在具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流动摊贩通过经营活动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支撑了整个家庭的生活,其购买方式的便捷、商品价格的优惠以及多种风味的小吃,满足了周边学生和居民的生活需要。但近90%的学生担忧其食品安全,其次是影响城市的卫生环境,这也表明流动摊贩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一些流动摊贩的集中区域已逐渐演变成交流互动、丰富生活、情感依托、氛围浓郁、流连忘返的具有“地方感”的独特空间。以复旦为例,校园周边流动摊贩聚集区增加了街道的人气,是具有活力的空间。特别是历届复旦学子口口相传的“黑暗料理”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之一,寄托了同学们大量的情感。不仅是摊贩与摊贩之间、摊贩与学生之间,而且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温暖场所,已成为大家心目中学校的“一种标识”“一份情怀”。

流动摊贩的发展出路是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当前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两个方面就对流动摊贩及其集聚区的发展出路提出了要求,既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也不能脱离群众物质、精神的现实需求而一棍子打死。转型升级和打造特色乃是流动摊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

建议“一条原则、四个构建”

根据上述结论,参考国内外对流动摊贩治理的正反面经验,提出转型升级建议措施,具体如下:

确定 “疏导纳管、分类施策、转型升级、突显特色”的总体原则和发展思路。对于流动摊贩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定位,精细管理,疏堵结合,区别对待:有历史基础、有消费需求、民众欢迎的要予以保留,并纳入管理,引导帮助转型升级,形成特色;对于严重影响周边生活出行、脏乱差严重的则予以淘汰取缔。

划区定时,构建规范有序、环境整洁的有温度的特色街区。 国外城市也有不少流动摊贩,有的圣诞集市甚至会成为城市的名片,因此,也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对保留的流动摊贩划出经营区域,按照交通出行和消费需要规定经营时段。采取统一的摊位样式、统一的灯光照明、统一的装饰标志,并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时尚气息相匹配,打造温馨怡人的“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发挥流动摊贩在打造有温度城市、增加城市特色方面独特的作用。

扬长避短,构建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不同需求的社区空间。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一方面,要保留摊贩满足周边民众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提供灵活就业、商品价格合理等方面的优势,特别要把交流互动、丰富生活、情感依托的“温馨牌”打足,充分满足周边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员统一体检、经营统一备案、卫生统一保障、社保统一缴纳等举措,补齐摊贩合法合规、卫生安全、规范有序、摊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

智能精细,构建质量、安全、卫生的可追溯投诉维权机制。设置统一的城市流动摊贩社会共治平台,运用智能手机、APP等手段,对每个摊贩设置专属二维码,既满足年轻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付费习惯,又能便于消费者和周边民众通过“扫一扫”来对摊贩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隐患进行投诉、举报、维权和监督,来实现大城市对流动摊贩“绣花”般的精细管理。

统一标准,构建积分管理、优胜劣汰的市场主体自治体系。对于保留的流动摊贩经营区给予其正规经营的资质,并进一步细化推动其转型升级的举措。通过政府引导、摊主自律,建立统一的入围和管理评分标准,日常采用积分管理:对于遵守规范并得到好评的予以加分,加分累积到一定分值给予管理费优惠奖励;对违反规范要求、被投诉举报并经查实的予以扣分,扣分累积到一定分值的予以淘汰。不收租金、只收管理费,管理费全部用于摊主自治管理及其开支,目的是让利于摊贩,激发市场活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读者互动

本专栏内容在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asm)同步更新,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互动。

疏堵结合 有效治理VS 坚决取缔 绝不手软

彩色乌鸦:纽约对小摊贩卫生管理非常严格,必须先考取当地餐车厨师执照,营业时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规定,如果做法不符合卫生局的要求,就要遭遇高昂罚款。这样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在操作上并不复杂,而且富有成效,不妨借来一用。反观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与小贩打“游击”上,而对该管的问题却疏于管理。

上海群众:流动摊贩自古有到处有,平民阶层离不开它,不是取缔不取缔的问题,是如何管理规范的问题。上海发现小区对面人行道,早上9点前常常是一长排早餐流动摊位,每个摊位还挂着“早餐摊位分流车”的牌子,生意很好,普通市民、外地打工的都在这里吃早餐,给大家提供便利。

无所不能:疏堵结合才能有效治理流动摊贩,如果给不影响市容和交通的流动摊贩发个执照,能进一步规范其行为,会更有利于执法部门对占道经营的管理,同时也能满足部分城市居民的需求。

下脚要准:对经营性流动摊贩有关职能部门应该一律取缔,生活困难不是违法设摊的理由,可以通过政府的其他救助渠道进行解决。比如自产自销的农民和季节性销售的瓜果,政府部门应该想办法提供临时销售的场地,进行有效管理。应该对经营性流动摊贩动真格了,坚决取缔,绝不手软。

喽喽罗:曾有调查显示,有不少市民反对食品小摊贩出现在自家的门口,因为小摊贩的剧增不仅会使环境变得脏乱差,吵闹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更带来人口增加,挤占公共资源等问题,加大城市治理的难度,所以无证摊贩应该取缔。

犯错不是我:让流动摊位合法化,好倒是好,但如果摊贩太多,马路被挤成了人行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将给附近居民带来更加严重的困扰。小摊位成本低,活动方便,门槛较低,一旦政府开了合法的大门,对之前合法经营的商家是很不公平的,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治理问题。

猜你喜欢

摊贩复旦摊位
误 会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水果摊的主人
一个摊位富了一家人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母亲的摊位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