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分析
2018-02-07张江
张江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阳 550000)
1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差异较大,有些地方由于地理构造特殊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明确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2 水文地质简介
一般我们将地下水的流动状况统称为水文地质。由于地面以下的构造复杂,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也随之变得复杂。地壳的自然运动以及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都会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有助于制定合适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避免灾害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3 水文地质结构的运动
上文提到,水文地质指的是地下水的流动状况,那么水文地质结构的运动无非就是地下水在地壳中不同方式的运动情况。地下水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三种,即岩石裂隙、孔隙和溶洞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工业生产同样也离不开水,因此,地下水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不适当,地下水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有些企业和城市为了自身发展利益而过度开采地下水,长此以往便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大范围地下水下降漏斗。对于用水集中的区域,极易造成地面沉降。另外,有些化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常常将污水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进而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4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虽然说水文地质是自然发生,不受人类直接操控的,但是水文地质却和地质灾害有着相应的联系,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从现有的勘测记载中了解到,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主要分为四类[1],即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面沉降以及软土变形,具体表现如下:
4.1 岩溶塌陷
一般情况下,人类在地下挖掘埋设的管道,其上部覆盖着较为松散的土层,当其受到较强的外力撞击时,会产生坍塌;而天然的地下洞穴,在受到地下水不断冲刷和侵蚀时,土层会逐渐变得松软,最终产生坍塌,这些都可以称为岩溶塌陷。
4.2 砂土液化
水文地质的作用也极易引起砂土液化。所谓砂土液化,指的就是细粒并且松软的砂土以及疏松粉在临界地震的作用力下,突然发生破坏并迅速呈现液化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砂土液化[2]。通常情况下,当砂土受到外力作用时,普遍会变得密实,造成孔隙水压力突然升高,在周期性的震荷载的作用下,孔隙水压慢慢累积导致砂土逐渐呈现液态。一般如果地质环境不同,引起的液化状态也会不同,相应的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也就不同。由于砂土拥有较低的含水性,砂土中的水分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逐渐流失,因此会越来越容易发生液化。所以,一般有砂土存在的地方,受水文地质的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4.3 地面沉降
由于地下水不断流动,导致地质构造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地壳发生运动时,地面的土壤结构和成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土层松动、密度下降,轻微的外力都会使土层产生塌陷,出现地面沉降。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工业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类用水量显著增大,不断出现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使得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最终出现地面沉降。
4.4 地基变形
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情况来看,多数建筑单位均采用软土作为地基。事实上,用软土做地基安全性并不高,因为软土本身就很松散,密度较大,当地下水活动时,软土结构非常容易遭到破坏。在如此脆弱的土层上建造房屋,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减少危害,就应该加大对水文地质因素的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5 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1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要避免或者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关部门应该在此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水平,给人民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保障。
第一,构建并完善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防范体系,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管理理念,并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将其引用到我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同时要及时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便于出现突发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应该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实施建设,如果不得不开展建设,施工单位应提前对该地区进行勘测,了解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应当不断进行监测,防止地壳发生突然变动。管理部门应当在各个环节严格管理,提醒相关人员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施工前,上层部门应当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便施工人员按计划作业,避免出现不合理施工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对水文和地质环境造成了破坏,就要及时暂停施工,与施工团队展开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并督促他们立即进行整改,利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才能规划合理的防控举措和施工策略来排除不利因素,维护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应该注意因时制宜。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会对地质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夏季全国雨水偏多,这会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上涨,雨水过多时还容易造成地下水位超出,导致地下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质灾害。所以,在雨水较多的季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一旦地下水位越线,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5.2 科学开展治理工作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时,禁止盲目工作,应该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探究,找出原因并以此为据制定科学地、合理的防治方案,使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具体体现在:首先,在我国大力倡导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部门必须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种,在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地下水遭到污染,人类的生活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治理地下水污染。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强监管力度,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外,还应该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我国水污染的防治水平。再者,我国除了要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外,还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一些地方水资源少但用水需求大,就会出现过度开采的情况,导致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而有些地方由于降水过多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过量,对地壳构造产生冲击力,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各地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制度,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5.3 构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措施
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3],以防造成更多的生命危险、财产安全。不同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地质灾害的紧急处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保障人员的安全,然后急救财物。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需采取加固处理方法,防止塌陷、液化问题加重;地面沉降、变形等问题,则要考虑路面的交通安全,及时设置灾害警告或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6 结语
综上,水文地质环境和条件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的研究,了解水文地质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