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厕中的文化味道
——以南京为例

2018-02-07张景菲张捷赵灵慧邵远航张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厕所公厕厕所

张景菲,张捷,赵灵慧,邵远航,张珏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 211815)

1 公厕文化的作用

公厕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评价,也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存在的评价来表现出来,公厕可以说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文化元素,只有对南京的城市文化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探讨出城市中的公厕文化。

本次项目研究主题为“城市公厕中的文化味道——以南京为例”。因此为了探究城市公厕的文化蕴涵与落差,我们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前期初步调查,通过对城市公厕文化蕴涵的研究拟从南京实际出发划分为城市居民小区、大型商圈和公共建筑等几大类别,并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调研主要从公厕建筑设备外形与图标、厕所管理和使用中制度规范与主体行为以及居民、游客、管理者等对待公厕的认知、态度与行动等角度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展开,从而具体了解南京城市的公厕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发现其与城市文明和形象的匹配性。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特定城市公厕文化的形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产物。城市公厕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够丰厚城市文化,增进城市性能。城市公厕这一方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成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场域。如何以“公厕革命”为契机,革新城市公厕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是本项目研究的落脚点和目标。具体而言,本项目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入、政企合作的社会介入等角度,试对城市公厕建筑设备与图标、公厕功能等进行特色化设计,打造城市文化的亮点,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而从文化理论来看,公厕文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城市公厕展现出来的文化形象;二是社会公众对待公厕的态度与观念。前者又包括静态的文化展示(比如指示图标、建筑设备外形等)和动态的文化展示(如公厕管理和运营中的形象与价值传递)。社会公众对待公厕的态度与观念包括城区居民、游客、管理者等不同社会主体的认知评判,也包括这些社会主体对公厕的建筑设施外观、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1]。

厕所文化可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和居住者的文明程度。它不但客观地反映了物质文明在地方的进步,并且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由于长期的农耕文化影响,以及人口众多的群居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我空间的认识和尊重尚有欠缺,公厕文化或公厕文明问题十分突出。

2 公厕文化与文明程度

首先,从全国来看。公厕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以人为本”理念的指针,与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很大关系。一旦一个人着急,他就会找到一个地方。如果身处荒野,它会更容易处理,但如果在公共场所,那么这就将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因此,公共厕所诞生了。我们能否认真照顾人民的需要,慎重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对社会管理者的总体文明观念和管理的考验。

其次,公厕的状况也体现了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听人说过:“当我去美国学习的时候,当我在街上走的时候,向导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很着急,同时又找不到公共厕所,可以借用麦当劳的厕所。幸运的是,美国麦当劳餐厅遍布各处,美国的餐厅并不拒绝路人使用他们的厕所。“从这些生活的细节中,社会文明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在为解决陌生人的生理需要和困难共同努力,即使他们没有从中获利甚至付出了一些代价,也不会把这种公益的责任都推给政府管理部门。中国的商店对此虽有意识,但尚有欠缺。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火车上的厕所锁着或没有完全打开,许多公厕早上开放,晚上关闭,给公众带来不便。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如果政府想修建公厕,往往会受到周围居民的反对。

另外,公厕文化还涵盖了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遗憾的是,中国居民总体上在这方面仍有不足,提高全民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中国的部分城市,城市的硬件水平相当高,但也有人批评了“肮脏的中国厕所”。许多人在使用公厕的习惯都令人难以启齿,例如用站立在坐便器上如厕,如厕后不冲水,手纸随地乱扔,洗手后水渍遍布等等。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柏杨曾经批评中国人的公德意识极差,说中国家庭可以装饰成五星级酒店,但是房子外面的街道很凌乱。其实何止是楼道,厕所又何尝不如此。自己家内的厕所是极尽豪华与卫生了,但在外如厕却像野蛮人。政府、公共场所甚至商店提供公共厕所是很重要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但是市民自己也需要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厕所习惯。

3 厕所文化的缺失

事实上,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上厕所习惯并不难。它只不过是把厕纸扔进垃圾篓,按钮一冲,如厕后洗手,及时烘干这些动作的一气呵成。但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言:“中国人很难公而忘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这句话放在如今依旧有它的现实意义。自家的厕所如厕时,及时冲水,垃圾入篓,定期更换纸篓这些都是不必提的,毕竟在自己家,无论如何是要保持干净的。但往往也是这些“爱干净”的人,为公厕中许多不文明的现象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大学生宿舍的垃圾袋,许久没有人会想起扔一次,便池脏了也不会有人去冲洗,任凭宿舍的厕所散发阵阵怪味。在家里是万般注意,在外却可不管不顾,显然这“私”的问题也导致了我国厕所文化的缺失。

4 不该被忽略的公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给我们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千百年来,这项任务的艰巨程度并没有减小。公厕的状况客观具体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社会和民众的综合文明水平。对于中国居民来说,公厕文化所反映的公德意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民族整体素质水平的意义。虽然我们说厕所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和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指标,但它是一个客观指标,总的来说目前的问题是公厕文化的发展现状落后于我们的物质发展水平。当中国公厕在数量、质量、管理和使用上呈现出新的面貌时,我们可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也可以为中国人民道德标准的提高而自豪。

公厕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在于其与城市建筑的融合、公厕用户体验形成的心理文化和公厕场所特征的地域文化。公厕从最开始的简易坑逐步发展到简单建筑、独立建筑、现代城市建筑,此过程中记录了城市建筑发展的轨迹。公厕卫生洁具也从虎子和茅桶,发展到现代马桶和蹲卫生洁具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厕所卫浴产品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丰富城市建筑文化。

公共卫生间用户的心理体验也构成了公厕特有的心理文化现象。人们在卫生间时心理活动主要是格外注意注意卫生间的私密性、防止私人隐私暴露,公厕室内的气味和声音的心理感受、对卫生间所用材料色调以及各种装饰图案的心理反应,使用结束放松愉快的心理等,都构成用户对公厕心理需求的一部分,也形成一种公厕所特有的心理文化现象。

公厕在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和设计要求上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公厕的私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在日本仍然存在男性和女性共享公厕的习惯。男性的小便池在外间,房间里的女士们同样可以使用,它们不会互相干扰。又如印度人规定在厕所使用厕纸只能用左手,而右手则意味着亵渎神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在公共厕所的墙上找到“厕所作家”,这些作者的作品以涂鸦为主,有时还涵盖了文字。以上种种与公共厕所或公共厕所有关的独特文化现象构成了所谓的“厕所文化”。“厕所文化”在城市文化构建中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体现里却是引人注目的环节。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的历史,文明的长卷中内敛着原始本能和道德修养的闪耀焦点。

猜你喜欢

公共厕所公厕厕所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厕所囧事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市委书记任“公厕总所长”很正常
厕所
记得上厕所
二合一公共厕所
“酒鬼公厕”
公共厕所所应用同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