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决策科学化演进与展望
2018-02-07沈传亮
沈传亮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能否科学决策,关乎党的生命,关乎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决策科学化,在科学决策体制机制建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本文拟对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思想和科学决策机制建构进行历史性梳理和分析,并对继续推进决策科学化予以展望。
一、决策科学化的明确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包括决策体制变革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大背景下,党内不少领导人深入研究政治体制改革。在1986年7月31日举行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发表了关于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命题。
在这篇著名讲话中,万里提出“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2]。他认为,决策变革必须针对以往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根据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建立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等,以实现决策科学化。他主张,坚决改变陈旧落后的带有封建意味的决策意识和决策方法,树立新的科学的决策意识和决策方法,来一场决策体制变革,并强调领导者要担起推进决策科学化的责任。
万里的讲话,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提出了决策体制变革的重要命题,受到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这一讲话全文发表于《人民日报》,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力推动了决策科学化。在此背景下,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以中央名义明确提出决策科学化的概念,指出“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3]。
思想源于实践。决策科学化的提出,既建立在对过去决策模式的反思基础上,又是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初期决策科学化实践中获得的正面经验。为避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策时都比较慎重,常常运用科学技术,注意听取专家意见,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开始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决策,开始进行定量分析和测算,选择优化方案;现代化建设中一些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也经过了较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论证,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共同组织了十几项重大技术政策的研究,经国务院审议后正式发布。攀登科技高峰的“863”计划的制定,就源自几个科学家的建议。
二、决策科学化逐步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重大决策面临情势日益复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个阶段,党中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着力推进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建设,决策科学化不断推进。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提出
调查研究是保证科学决策的基础性环节,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搜集信息、比较差异、看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搜集分析一手资料供决策参考。共产党向来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在革命年代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江泽民提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4-1]。“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应该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及时对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回答。”[4-2]
江泽民认为调查研究关乎决策质量,进而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决策思想。他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凭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越是领导职务高的同志,越要亲自下功夫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4-3]他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至少每年拿出一个月时间进行调研。当然,调研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决策权。
实现科学决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集思广益上。江泽民强调要“努力建立健全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4-4]。实际上,我们很多重大决策都采取了多方争取意见、集思广益的群众路线做法,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比如,“十五”计划制定过程中,中国首次采取了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向全国人民公开求计问策的做法。国家计委专门设立网站,发布公告,欢迎广大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对一些很有价值的好建议给予公开奖励。制定过程中,还首次听取国际组织的意见。1999年初,世界银行接受国家计委委托,就中国“十五”计划提供政策建议,根据约定世界银行提交了《中国的中期转轨问题:“十五”计划若干经济发展问题的框架文件》[5]。这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的新手段,有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
(二)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决策咨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比较重视决策咨询、发挥专家群体作用。这是出于领导干部自身知识面、知识更新能力与网络时代涌现巨量信息的落差有关,与解决改革开放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有关,更与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关。
决策过程中,邀请决策咨询机构进行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建议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同做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决策咨询和发挥专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就曾聘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作为经济顾问。早在1986年10月,江泽民就认为:“现代领导还要有智力上的延伸,没有智力上的延伸,没有智囊团,也是不行的。要组织一批智囊团,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供选择的方案,并且协助作出正确的选择。”[6]中国决策智囊团多为党政机关及其研究部门,如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江泽民还指出:“凡属重大决策,都应该先由决策咨询机构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努力实现领导决策与专家辅助决策相结合。进行重大决策,光有定性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定量分析。”[7-1]这就鲜明体现了重视决策咨询的科学决策思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随着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加深,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专家型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性。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要顺利实现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必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从中央到地方,在决策的研究、论证、咨询、制定和组织实施中,知识分子的作用都越来越突出”[4-5]。1992年4月24日,江泽民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的部分学部委员座谈时指出,我们衷心希望能够经常听到各位学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更有力地推进我国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中国共产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专家意见。江泽民认为,“一名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了解当代科技的所有知识,这就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虚心请教。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科学论证”[7-2]。这也是很多地方干部决策时已经践行了的。
思想引领实践。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中央很多重大决策都注意征求专家意见。无论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是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抗洪抢险都注重征求专家意见。1991年10月至12月,江泽民邀请吴敬琏、林毅夫、周小川、郭树清等20多位经济学者,开了11次小型座谈会,研讨国际形势和中国改革等问题。1998年抗洪抢险期间,中央之所以能果断决策,实现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三个目标,把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高科技的对水情、雨情、堤情的全面立体监测网,准确及时把握了江河湖水的脉搏,尤其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的若干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根据。
决策者要正确处理和决策咨询专家间关系,力求多谋善断。江泽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会既能多谋又能善断。他就此曾专门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抓住机遇而不能丧失机遇,否则就会丧失开拓前进的主动权……当然,果断决策绝不是盲目决策。在决断前要谨慎周密地加以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干部群众的智慧,为果断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和可靠基础。这就是多谋的过程。多谋和善断是辩证统一的。”[8]
(三)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展开决策论证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性环节。实施决策责任制是落实科学决策的制度保证。就此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7-3]。
展开决策论证,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一环。当代中国很多重大决策都进行了决策论证。比如,是否上马三峡工程就经历了一个长期论证过程,不仅有国内专家参与,国际专家也参与撰写论证报告。再比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期间,不论是出台重大政策,还是开工重大项目,决策部门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严格组织科学论证,进行多种方案比选,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在研究论证过程中,遇到利益有冲突、意见有分歧时,决策部门大多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求解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终这些决策都要经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批准执行。由于经过充分的酝酿、论证、协调,一旦进入决策实施阶段,各方面都能顾全大局,消除分歧,集中力量,抓好落实[9]。
实施决策责任制主要是通过明确决策责任者,形成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决策责任人进行依法依规处理。决策责任制的确立有助于提醒决策者要科学决策,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注意反馈,及时修正政策。这都有利于保证科学决策。
三、决策科学化日益深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决策过程,必然要求增强决策科学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10-1]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个阶段,中央一如既往重视决策科学化,就增强决策科学化进行制度设计,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更加健全、决策智力支持系统更加完善,调查研究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日益健全
决策信息是否充分直接决定决策质量。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是否完备关乎决策科学水平高低。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10-1]。集中民智的过程就是搜集决策信息的过程。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必须“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的重大决策思想。党中央决策信息来源十分广泛,既有中央各部委办局、省市县有关部门提供的决策信息,又有诸多研究部门提供的研究报告,还有中央领导通过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进入网络时代,每天有海量信息在网络里涌现流转。通过高水平地及时搜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科学决策有赖于多元化信息网络的支持。中央决策的信息支持部门众多,有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直部门各部委的研究室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也会根据决策需要提供支持。这些部门都有向中央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义务和责任,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央提出完善决策信息系统,不仅是对各决策信息提供部门的要求,也提出了建立系统化、相互配套、互相支持的信息决策系统的任务。
完善决策信息系统,首要任务是提高决策信息质量。这要求决策信息提供部门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信息搜集者和提供者要不断提高信息供给素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做出重大贡献。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卓绝研制“两弹一星”到20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973”计划等重大决策,两院院士都参与其中,作出历史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参加两院院士会议,向两院院士为国家重大决策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提出要尊重和发挥院士群体在科学决策过程中的作用。2004年6月,他指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制定发展规划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依靠科学决策、依靠科学统筹”[10-2]。
(二)决策智力支持系统更加完善
决策智力支持系统包含很多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主要是建立有独立见解、超越部门利益的智库和思想库,加大决策咨询力度,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中央积极谋划建立智库和思想库。2004年中央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对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这一工程已经成为团结和凝聚理论界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工程汇聚了全国各地、各个系统、各个学科的骨干力量。现在直接参加工程的有八百多人,间接参加的有八千多人。工程的实施大大密切了党与理论界的联系,广大专家学者更直接地了解中央精神,研究成果更直接地进入党和政府决策之中,更好地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11-1]2009年3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正式成立。经国务院批准的这家智库整合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和对外开放咨询中心,被称为中国最高级智库。成立该智库的目的在于为中央决策尤其是重大经济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比较重视决策咨询。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队伍,既有自然科学又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自然科学界人才比较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胡锦涛多次指出,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优势,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组织科研团队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军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以实际行动推动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1-2]。2008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院士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的评估制度、监督机制、责任制度,探索推进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法制化的有效途径,为两院院士发挥咨询作用提供舞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和各方面专家的作用,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2]。
全国政协委员群体是中央决策前、决策中的重要咨询对象,全国政协是中央进行决策咨询、集中民智的重要平台。十六大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就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部崛起等重大问题,提出高质量决策建议,很多建议被中央采纳。政协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推动科学决策的成功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等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很多重大决策都做到了科学决策。以五年规划为例,制定五年规划显然属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目前看,中国制定五年规划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文字材料,为编制规划提供研究基础。第二步,成立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五年规划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多轮次咨询论证。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多样的为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征求全国各界意见。第四步,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当然这四个步骤中的后三步有时是交叉进行,规划纲要根据各方面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报经中央同意后才能定稿。党中央也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对规划草案进行审议,起草组还要根据中央全会的意见再进行修改。这个过程,最大避免了非理性决策的弊端,体现了科学决策精神。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实现科学决策更加重视调查研究。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三十天,市、县领导干部不少于六十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一至两篇调研报告。这实际上推动了调查研究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决策科学化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决策环境、利益关系愈加复杂,相应的,决策复杂性也愈益增加,对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愈益提高。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情景成为中国共产党经常面临的问题。面临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加强决策过程协商、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智库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动决策科学化。
(一)提出有事好商量,加强决策过程协商
加强决策过程协商,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13]。实际上,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党中央明确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民主协商实效性不断增强。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决策过程协商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中央层面来看,每年3月举行的“两会”是最为重要的协商平台和协商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国家重要决策进行集体协商。人大代表会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有的甚至形成议案直接提交全国人大,供中央高层作决策参考。全国政协委员每年会就重大事项开展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有的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决策。年度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更是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为中国共产党作出重要决策提供参考。
不定期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同样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决策过程协商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等各方面代表都会发言表达看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会发表讲话予以回应。比如,201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就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等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80余件,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和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表示:“大家围绕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1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重视在重要会议召开之前、重要文件颁发之前、重大决策决定之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并就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做出部署。这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决策过程协商,决策过程协商在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提出“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加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领导干部应该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领导多次到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摸底地方情况。比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中西部地区、加快振兴发展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他还先后在浙江、贵州、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18个省份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16]近年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放管服”改革等进行了多次调研。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经常奔赴各地调查研究。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调查研究,有的地方还专门规定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调研时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是贯彻落实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续弘扬,可以有效避免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的非理性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
(三)提出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制度建设,突出特点是加强了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中央全会和党代会都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7-1]。
智库建设有赖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18]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问题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1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界参与中央决策提出了迫切期望。
科学谋划智库建设。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这一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党的改革经验是试点先行,建设智库也是如此。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次会议强调,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先选择若干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突出的机构进行试点,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要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规范决策研究、成果转化、考核评估、经费投入等工作,选好配强首席专家,建好专业研究团队,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20]。12月1日,召开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25家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经中央批准设立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议事机构和评估机构。2016年以来,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多次开会,听取试点单位工作汇报并进行测评,对智库建设工作提出要求。
十八大以来,智库建设稳步推进,有力支撑了中央决策。比如,在决策设立雄安新区期间,全国智库尤其是科技界智库就曾作出较大贡献。2014年6月下旬和7月上旬,“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分赴天津、河北、北京调研,为雄安新区的最终成立提供决策型、前瞻型、精确型和智慧型的战略设计和政策供给。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着眼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形态、引领中国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系统调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情况,就雄安新区的定位、未来城市形态、未来社会发展模式、未来高端产业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若干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后,中科院党组在第一时间讨论了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安排,制定了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了由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任副组长的“中国科学院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推进全院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等各项工作[21]。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中国特色智库具有特色鲜明、领域广泛、力量强大等特点。但还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库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在如何更好规划智库建设、提高智库决策咨询质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四)建立中央层面领导小组,加强决策过程组织协调
科学决策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比较重视科学决策体制保障建设,具体体现为在中央层面建立了一系列领导小组。这些领导小组,不仅承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任务,还实际上担负起了制定负责范围内的重要决策部署。这些小组不隶属于中央国家机关某单一部门,而是超越于这些部门之上的,直接代表中央声音,具有超越部门利益、高权威高效率的特点。
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迄今,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会议38次,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会议多次。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制定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各领域改革决策设计和督查。党的十九大还决定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的落实。中央层面,还设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等。
上述中央领导小组担负着各领域重大决策的建议、执行、督查等职责。这些领导小组的建立,对于搜集决策信息、了解决策落实情况具有重要的组织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党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17-2]。这为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决策科学化指明了方向。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上到下逐渐形成了科学决策的共识,注重调研、重视协商、强调决策咨询、运用科技手段等已经成为决策习惯,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决策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等确保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以及探索事物规律的艰难性,决定了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没有终结点可言。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上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还有较大空间。一是继续提高决策咨询质量。当前还存在决策咨询专家仅为门面摆设的问题。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不仅要求专家要时刻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以体现专业素养,不能随意按领导意愿“出谋划策”,而且要求决策部门“宽宏大量”,尊重认可专家专业水平。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单个专家视野毕竟有限,还需要组建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借百家争鸣发挥集体智慧。当前全国多数省份都建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并发挥了良好作用。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建立中央层面的决策咨询委员会。二是继续做好决策过程协商。决策过程协商要做到决策前、决策中真协商,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充分发挥协商作用。三是坚决执行决策责任制。要把决策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决策出现失误就要承担责任,不能再有交学费的托词,应建立严格的决策责任制和追究制,让决策失误的决策者受到应有惩戒。四是建立健全独立性强的决策评估体系,对决策全过程展开监督,以避免决策失误。简言之,要继续健全科学决策体制机制,用制度保障决策科学化水平。这既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决策科学化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后增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40个年头。40年来,中国城乡巨变、成就斐然,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中国的成功实际上源自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方,更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深化决策过程协商、切实提高智库建设质量、扎实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构建决策评估系统、健全党的决策体制机制等途径不断提高党的科学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