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以丹寨白领苗蜡染为例

2018-02-07童中平罗运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丹寨棉布蜡染

童中平,罗运丽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阳550025)

1 白领苗蜡染文化的现状

丹寨县排莫村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堪称“东方第一染”,声名早已远播海内外。蜡染艺术是苗族人民所创造,同时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主要流传于以排莫村为代表穿“窝妥”的白领苗族。每年秋收后,以排莫村为中心,周围的排倒村、基加村、野记村、高硐村、乌湾村都举办“吃新节”,每逢此节,这里的苗族人民都身穿艳丽的蜡染服装“窝妥”到芦笙场跳芦笙舞。

“窝妥”是丹寨白领苗妇女在婚嫁、搬新房及其他重大节日时穿着的盛装。“窝妥”是蜡染工艺的集大成者,衣服的骨架是用全染的棉布制作,衣袖、衣领等则是用画有螺旋形纹样图案的蜡染组成。衣袖通常是用八个圆形构图,一只袖子是半边,合起来是一整块,衣领上则是用四个圆形图案。苗族人民就把这种图案纹样的蜡染装饰在衣服上,就形成了这一盛装,而且这种特定的图案纹样不能随意改动[1]。

在丹寨白领苗地区,一个普通农民家里,随处可见到精致的蜡染图案,其所蕴含的是苗族人民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贯穿着蜡染从取材到生产、使用的全过程。苗族人民把他们的理想、愿望、情感、审美、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神话传说、民族史等都充分地表现在蜡染艺术之中。

蜡染是用铜蜡刀将蜂蜡在自织的棉布上画出代表某种意义的图案,经过染色、脱蜡、清洗等工艺后镶嵌在衣裙、围腰、床单、被面、枕巾、挎包等上就形成了成品——蜡染艺术品。

蜡染工艺十分讲究,其工序主要包括:①选料与洗涤,通常是选用自织的棉布或者麻布,搓洗去杂后晒干即可使用。②刷浆,在棉布的背面刷上由魔芋制成的糊浆。③画蜡,将蜂蜡盛于圆形容器中,在火上加热将蜡融化,用铜蜡刀将蜂蜡在棉布上画出所需的图案。④染色,将画好图案的棉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蓝靛染缸中进行染色。一般是浸泡棉布20分钟后需将棉布提起来,等15分钟后再次将棉布浸泡在染缸中。如此反复操作,操作的次数要根据所需染色的深度而定。⑤脱蜡,将染好色的棉布在冷水中漂洗,把布上的浮色漂除,然后再在沸水中将蜡煮融,并把布上的残液刷尽。其中,最关键的工序是画蜡,这是衡量蜡染艺术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体现出画蜡者的创作手艺[2]。

2 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内生动力不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其内生动力,“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丹寨白领苗地区目前除了留守老人,以及人们在重大日子,比如祭祀、节日、婚嫁等外,很少有人会在平时使用蜡染织品。首先,蜡染产品结构太过单一,在色彩方面,由于蜡染产品是先在白棉布上画蜡,再通过染色脱蜡得到蓝底白画的产品,其色彩就只有蓝白两色,难以满足年轻人在色彩选择上的多样性;其次,在质感方面,蜡染是要事先在棉布上刷浆,这使得蜡染的质感过于僵硬,柔软性欠佳。用蜡染制作成的产品,特别是服装,没有收缩性,穿在身上会觉得绷得紧紧的;在气温不高的日子,还会使消费者有种冷的感觉,这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产生影响。这就进一步缩小了蜡染织品的需求量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化产品的氛围,也体现了当下人们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上还不够强烈,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亟待加强。

2.2 人才流失

历朝历代丹寨地区的农民都是靠种植农作物自给自足。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劳动力需求巨大,这一需求打破了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大都舍弃了家中的田地,到沿海地区务工。这样一来,原本很多掌握了蜡染技术的农民因受到远比在家务农要大得多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背井离乡加入到了外出务工的队伍。由于蜡染工序比较复杂,需要的工具及其原料也只有家乡才具有,这使得这些有手艺的农民无法继续研究发扬蜡染文化。据统计,丹寨县12万多苗族人口中,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达2万多人,其中不乏精通蜡染艺术的能工巧手。

2.3 后继乏人

在丹寨地区的蜡染传承人一般都是年迈的老人,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青少年儿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加上蜡染文化目前还不能被大众所接受,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向技术娴熟的老艺人学习。况且娴熟的蜡染技术,需要长期磨练和实践才能达到。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少年儿童平日都在学校学习生活,主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且学习任务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祖辈流传下来的蜡染艺术,加之在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没有开科设目,更无人传授。这导致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蜡染,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逐渐被冷落,如果不加以重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本地区政府文化部门要牵头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大力宣传,拿出更多经费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人们了解并重视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形成一股学习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氛围,让更多的蜡染文化传承人把本民族的文化记录下来,分享出去。

3.2 开设蜡染文化培训班

蜡染文化是一种艺术,只有长期在蜡染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进行学习与创新才能得以传承。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当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开设蜡染文化班,培养青少年儿童在此方面的兴趣爱好,聘请蜡染传承人走进学校课堂,进行蜡染教学培训,培养出一批批蜡染技术的接班人。

3.3 培养和帮扶传承人

丹寨白领苗蜡染文化的传承不仅靠农民本身,更需要政府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帮扶。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同时争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组织蜡染文化传承人编撰相关教材,形成系统性知识,在有较好条件的乡村建立蜡染教学点,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也让农民们有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在农村形成学习与发展氛围的同时,选择性地培育更多的传承人,引导他们不断精益求精,接触和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元素,多与其他文化传承人进行学习交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加精致的蜡染产品。加强帮扶传承人带头创业,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机制,建立文化传承机制体制。

4 结语

蜡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大环境所造成的阻碍。要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蜡染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活力。其次,要从大环境中获取对本民族文化有利的因素,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完善法律制度,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加强保护,用好现代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效率,发挥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蜡染文化进行分享与传播的优势,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增加投资。

猜你喜欢

丹寨棉布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春耕大典
贵州苗族蜡染文化在平面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轮值镇长
——丹寨万达小镇的独特IP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棉布情怀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马丽蜡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