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实践价值

2018-02-07张茂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依靠人民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张茂锐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601)

1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紧紧围绕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亲民、爱民、为民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群关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反腐倡廉等,其最终目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恩格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党群之间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党群关系有了新挑战。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薄弱、犯了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四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党不仅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甚至会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降低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形象。

2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关键看,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得到全面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的,其决心和信心来自于人民,这也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我们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体现我们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性所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首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利益主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上好日子,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全面小康。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就是要求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纲领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利益的主体,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人民群众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共享者,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利益主体,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依靠谁”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正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想顺利实现,必须树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的胜利。

最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共享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共享的主体。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习近平还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而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最终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享受发展成果。在当前改革的深水期,社会各种矛盾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带来的实惠,或者说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社会种种矛盾激化,不仅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更谈不上中国梦。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充满激情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带来不竭动力。

3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民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让人民群众深深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的时候,才会激发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动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民群众力量,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人民力量,从而在依靠人民群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到实现中国梦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圆中国梦的队伍中,又能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民的力量。

猜你喜欢

依靠人民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
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