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思想

2018-02-07王东红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家

王东红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东城 1007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社会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等的形象建设,论述了这些形象的历史变迁。1983年6月,胡乔木针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说:“我们对群众和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群众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经历过什么样的斗争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的新事物又在怎样日新月异地前进着,这些就都需要博物馆提供大量的实物作为最生动的教材。”[1]199-2007月,他谈到了对出版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意见时,列举了一些读者需要的题目,其中就有“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很需要有这样一本综合性的生动而丰富的书”[2]518。全球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但海外和国内受访者对中国形象存有显著差异[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作出了一系列论述”[4],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思想。分析其当代中国国家形象观对于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了解中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思想的提出背景

习近平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观,就思想渊源而言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形象的论述;从实践基础来讲是他本身对当代中国观察体悟以及中国的多维国情,特别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以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以时代背景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变化带来世界影响的广泛关注和多元评价。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从考察中国是什么,并从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入手的,并号召全社会来正确认识中国。1920年李大钊认为,作为农业国,“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造。”[5]1861922年,瞿秋白指出:中国的当代青年“先知道中国‘是什么?’然后说‘怎么样?’……至于‘我们’‘要什么?’且放在最后再说”[6]248。1923年,恽代英批评了只知从事无目的的学问的知识界的沉沦,认为:“一般青年在这种知识界领袖之下,不知中国是甚么样的国家,他们是甚么样的人。”[7]3581927年瞿秋白曾考察了“国民党口头上所要建设的三民主义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呢?”经过剖析,他认为就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纯粹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理论“所要造成中国一个天堂般的国家”只是梦话而已[8]146。

毛泽东在1939年指出:“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可是,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9]6231940年他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时指出:“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9]662-663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就有两种中国之命运。“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一个新中国还是一个老中国,两个前途,仍然存在于中国人民的面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面前。”[10]1026

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的中央领导人对在世界历史中的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这一东方国家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强调中国要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要让人人觉得可爱,给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1952年邓小平指出:“今后要更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使人人觉得我们国家可爱,这是我们今天要不断努力的工作,这是我们的任务。”但是,实现这个任务,“不是空空洞洞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如果我们没有具体事实来答复,人们是不会相信的”[11]347。后来毛泽东强调,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89并能赶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美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2]156-157。“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12]291“我们希望造成这样一个中国,希望把我们国家变成这样一个活泼的国家,使人们敢于批评,敢于说话,有意见敢于说,不要使人不敢说。按照这样的方针,我们的希望就一定可以实现。”[13]1616周恩来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4]439在实践中,坚持从“一穷二白”的国情出发,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自力更生又争取外援而不称霸,并倡导勤俭建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党的领导人对“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5]163对于“中国情况”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逐渐引申出了更多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808-809而“要了解中国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17]380-38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形象因经济转型和国内稳定任务凸显,需要重新被世界所认识。1986年,邓小平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不要怕外国人说我们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前几年,我们不是对那几个搞自由化并且触犯了刑律的人依法处理了吗?难道因此中国的名誉就坏了吗?中国的形象并没有因此而变坏,我们的名誉还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8]197他还期望中央负责同志“给国际国内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一个安定团结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安定团结的榜样”[18]317-318,并提醒说:“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18]319-320他认为,“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8]306同时,“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18]128邓小平还深切地指出:“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18]358

随着中国与世界发展繁荣稳定关系的变化,彼此的前途命运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不再仅仅是中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所聚焦的话题,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误解和论调,一些西方势力还在国际场合借机或长期刻意矮化、曲解、抹黑中国,急需引导乃至开展舆论斗争。如江泽民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周边一些小国对我们有疑惧是难免的。我们要树立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形象,耐心细致地多做消疑释虑的工作,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增加信任,使得他们逐步认识到所谓‘中国威胁’是根本不存在的。”[19]3152010年4月,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说:“现在有很多人关心,中国今后会是什么样的国家?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事?对老朋友会怎么样,对新朋友会怎么样?”对此他回应道:“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只能也必然是和平的发展、开放共赢的发展和负责任的发展。”[20]

除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中国情况的论述,对习近平的中国国家形象观具有重要影响外,孙中山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爱国、救国、建国思想以及国家统一观等亦如此。习近平本人的国际出访、国内调研和基层工作等实践更使其对中国有深刻理解,能在各种比较中认识当代中国形象。“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21]102

二、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内容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强调“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21]406。针对国际社会,“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22]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21]52013年12月,他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1]162

2014年3月底至4月初访欧期间,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观。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23]这透露出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意气奋发,不可欺侮,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但又与人为善,尊重信任对方,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使古老中华文明焕发生机。今日中国是言行一致、修己安人的负责任大国,追求和平、幸福和奉献世界。4月1日,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认为“有着悠久文明”“经历了深重苦难”“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是中国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这“有助于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2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融合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就有利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之间实现性格互补,可以平衡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性格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说:“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面向未来,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们、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他从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促进合作、虚心学习的国家等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25]。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也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发展”和“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两个问题众说纷纭,充分肯定、充满信心、忧心忡忡以及看不惯中国的态度都有。接着,他就中国这个“人群中的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26]这些疑问谈了看法,即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的决心、理念和政策不会动摇。

习近平还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就我国的多维国情、当代中国历史、国家建设进行了广泛论述,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思想。他指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27];“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28]。总体来说,中国的基本国情仍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国际上是坚持和平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9]。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21]10-11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0]。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从国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分步骤和阶段,在坚持和创新中不断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思想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已经焕然一新且还在不断建构中,但因海外媒体报道的单向化以及刻板的历史印象等,这一形象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有国外学者指出,中国必须增强软实力,提高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对中国面临的问题的理解[31]241,甚至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32]11。

首先,要通过广泛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调查研究中国的现实,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21]409。“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24]习近平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指出:“看待当今中国,一定要深刻认识中国近代以后所遭受的民族苦难,一定要深刻认识这种长期的民族苦难给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会有一时的颠簸。只要投资者全面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近期中国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制定的战略以及中国经济各项数据和趋势,就会作出正确判断。”[33]

其次,除了高层交往和领导人形象传播外,要通过工商、智库、劳动、妇女、青年、媒体、科技、民间社会等各界面向国内外公众通过外交、文艺、研究、传媒等各种手段来传播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要做好外交工作,特别是周边工作。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通过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1]299

发挥文艺的隐性作用。文艺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形象与旋律,为世界提供了特殊的声响与色彩、诗情和意境。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4]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说:“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35]习近平还多次强调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对介绍中华文化、沟通人民心灵、搭建友谊桥梁的作用。

加强中国研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36]他多次与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指出:“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37]他还在讲话和文章中提到一些海外中国学学者。如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26]提到“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卡洛斯·塔瓦雷斯,“4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关注和研究中国,笔耕不辍撰写关于中国的8本书籍和500多篇文章,作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许多巴西人因为他的文字认识中国、走近中国。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只想介绍中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别无他图’。”[38]习近平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说:“17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广泛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医学、地理等学科,发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39]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而“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40]。他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41]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就中国改革发展前景、“一带一路”建设、中方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发表看法,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对当今国际秩序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的态度[42]。在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要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43]

切实推进舆论宣传,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8]习近平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视频连线了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负责人,希望他们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其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国际话语权,同时优化战略布局,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49],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阐释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0]44并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51]

习近平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关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深刻反映了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情形、未来走向的看法以及对国内外公众期待的回应,表明了其宽广的国际视野、真挚的爱国情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观,有助于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有益于国外对中国的感知,能为中国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52]378只有认清了中国,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际,在新时代推动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个人也能将自身的理想与实践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注释: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是由其他同志起草,毛泽东修改的。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