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

2018-02-07皇甫晓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群众

皇甫晓琳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 科研室,四川 达州 635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同时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面貌、国家面貌、社会面貌、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生产力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再仅限于物质文化的满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自觉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理论品格,在执政理念、目标蓝图、工作方法等方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回应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应有的姿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因而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渗透着人民至上的特质。

一、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人民性

1.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向往的变迁就是对中国共产党97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是刚成立的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自此,无数革命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在曲折、艰辛面前,中国共产党能够披荆斩棘、克敌制胜,关键在于心中装着一个人民的梦想。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人民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体现人民性理念的宣言书《为人民服务》正式发表。1943年1月,邓小平在《五年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中强调:“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1]邓小平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党的工作的评价标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3],这是对人民性内涵的明确界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反映了政党和人民的关系,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前提,反映着党性与人民性是否统一。长期起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党性就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断重申了人民性在我们党执政宗旨中的地位。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为民意识;坚持人民性就必须不断锤炼党性,强化“四个意识”。2013年至2014年,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党的十九大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所有这些举措都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梦蕴含着人民性

1.中国梦内涵的人民性。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内涵。“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最终目标。回顾历史,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有着更强的渴望,对人民幸福生活有着更大的期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修正了一个又一个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人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富裕殷实,中国人民拥有了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5]。

2.圆梦主体的人民性。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人民心中,我们党必须自觉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相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才能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在中国梦的这艘巨轮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7]。“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8]。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人民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整体考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奋斗目标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它体现普通人民群众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期盼。邓小平构想“三步走”战略来描绘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存在着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9]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巩固党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小康得益的人群、涉及的领域、覆盖的地域、考评的标准都是全面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一个地方也不能遗漏”[10]。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体现了我们党致力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担当。

2.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对人民有利。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人民的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出发,党中央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立场出发,党中央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党中央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服务宗旨出发,党中央不断创新社会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正义公平,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从顺应自然规律出发,党中央不断完善生态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美丽中国的巨变。

3.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1]。全面依法治国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只有用法律来规范和保证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的宪法理念,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就是捍卫党和人民的共同尊严。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立法程序和法律内容都要体现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绝对地位。

4.全面从严治党顺民意得民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能否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依规治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使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维护了人民利益,巩固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新时代对党的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2]。其目的就在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怀着一颗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而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爱民情怀融入治国理政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凝聚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人民性群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