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机遇

2018-02-07马寒

关键词:特色文化发展

马寒

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深刻阐明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历史机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进而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课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改革发展稳定、政治经济文化、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这不仅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交往规则朝着开放包容、互惠共赢方向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巨大引领作用。中共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8。从整体上看,虽然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竞争“西强东弱”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平崛起的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现实上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积极防范和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平稳、趋势向好。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拟从理论创新、经济增长、文化繁荣、外部向好四个维度阐述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

一、理论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8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在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前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从实践上深刻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表明,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里,主流意识形态都深刻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居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位置。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历史时期,我国也正在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思潮都力图在这场社会变革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和实施影响的空间。面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错并存的新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止步不前的意识形态理论都不能长久引领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同样如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人民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历史高度,深刻阐述了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的根本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大历史跨度,将社会主义划分为六个基本阶段,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又往哪去去”的重大问题,而且有力证明了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发展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批判了西方主导的“普世价值论”,指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内涵。其二,有力反击了各种错误理论的诘难,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3]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外各种错误理论和社会思潮蜂拥而起,它们用“威权政党”“弹性政府”等论调曲解我们党的领导、质疑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合法性,用“国家资本主义”“新型社会民主主义”等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2]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向世界鲜明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评判标准及其对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重要意义,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威权有力回击了各种错误理论和社会思潮的诘难。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仅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明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28其一,它指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对新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2]9,应以宽广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大力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根基所在。其二,它指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中心工作。“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这个重要论断是从两个层次上来讲的,“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讲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层面,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讲的是上层建筑层面。意识形态工作根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要着眼于两个问题:从经济基础角度讲,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上层建筑角度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三,它指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必须注重增强其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使主流意识形态为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汇聚强大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马克思这段论述明确表达了三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二是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为群众所掌握;三是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能够并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全党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当前,我们党是领导具有8900万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聚起全党的力量,集中精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解决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长期存在的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有力地维护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威。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扎实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教育党员、武装干部,有力推进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性好转,使全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共十九大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29这三者具有层递的逻辑关系,而基础在于人民要有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从而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并用涉及人民生活实际的“十个更”描述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工作导向。5年来,我们党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创业、全覆盖式社会保障体系等一大批惠民政策落地实施,在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的同时,更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理论信服和执政信心。中共十九大更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明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1]16。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把远大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统一起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而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经济机遇: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逐步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40年来经济发展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5]247。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不仅有力证明了道路、制度选择的正确性,而且也为发展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持续发酵等国内外情势的消长变化,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步入了空前的战略机遇期[6]。

1.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从正反两方面比较中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7]这说明,任何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辩护力和说服力最终都要归结到经济实力的强弱上来。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说服力,是在综合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其一,“西降中升”的现实比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意识形态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西方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债务不断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西方的民主制度遭到普遍质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金融危机造成的心理创伤与经济损失一样大,它揭示了西方政治体制的根本弱点,并让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招致新兴世界齐声谴责”[8]255。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来的强势崛起,打破了西方世界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话语垄断,不少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寻求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智慧和方案。连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也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是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贡献”[9]。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奈德更是对中国推崇有加,认为“山的一面是稳定,一面是危机,迄今中国在山脊走得很好”[8]240。其二,责任担当的道义比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损失惨重,持续多年的经济复苏乏力,拖累了全球经济的有效增长。为了复苏经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大力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政策策略,收缩经济开放限额;另一方面大打贸易战、破坏贸易规则,企图扰乱国际经济秩序并转嫁其危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壁垒,以平等协商代替规则霸权,积极适应并引导全球化,承担国际义务、展示大国担当,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推进全球化向“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三,发展模式的制度比较。中国话语权之所以不断提升,归根结蒂在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固有优势。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将长远规划与年度规划结合起来的运行机制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中共十九大又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举措,注重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优质供给与社会需求转换相协调、城市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协调、全面对外开放与内部创新驱动相协调等,在国际范围内彰显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强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解决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这在教育、社会科学和文化三个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教育领域,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连续5年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在总量上比2010年增长了2.1倍;构建国家院团、地方院团、高校社团、社会资源、艺术专家等多方参与的高雅艺术、民间艺术、道德模范、理论宣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模式,近10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6亿多元,活动范围和场次逐年扩大,有效保障了教育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的建设与发展。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智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各类专门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资金投入。2017年,中央安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18.7亿元,比2016年增长10%;安排国家高端智库经费2.8亿元,比2016年增长12%。[10]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投入的不断增长,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等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理论创新,进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文化领域,201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达到1.23万个,共演出230.6万场次,其中赴农村演出151.6万场次,占比超过了65%;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着力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央财政全年共落实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1.03亿元,用于支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文化项目。文化建设经费总额达到770.69亿元,是10年前的6.26倍;全国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逐年增长,并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截至2016年底,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3.4万个,受众人数超过5亿人;中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00亿元,占比52.3%,超过东部地区,其中县级以下占比51.9%。[11]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整体增长,以及文化供给向基层下沉,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有力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城乡基层群众的凝聚力和统合力。

三、文化机遇: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竞争优势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28这就科学地界定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文化发展又为发展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内在支撑。历史地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注重发挥文化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共识、发挥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将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上升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优秀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和魂的高度来把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更好地发挥文化在发展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竞争优势。

1.文化内涵的拓展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新阐述,拓展和深化了文化的内涵。他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与这三个方面不可分割,并纠正了一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斥在社会主义文化之外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163这就深刻阐明了文化、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表现)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

2.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政治法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注重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制订实施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文化企业效益评估体系、文化管理股权试点、文化产业制度改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40多个改革文件。据统计,中共十八大以来确定的104项文化改革任务已经完成97项。[13]2018年,中共中央又出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及具体改革方案,着力推进包括文化管理体制在内的重大改革,对文化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行使进行了科学布局,将涉及“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全部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统筹范围之内,大大优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环境。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国家大力加强文化立法尤其是互联网立法工作,颁布实施了《网络安全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涉及网络文化领域的法律从原来的4部增加到7部。这些法律的出台大大缩减了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空间、寻租空间,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占主导地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优质文化供给的增长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当前,在文化和社会思想领域,主流价值引导与多元价值诉求同在、主流思想观念和非主流思想观念并存、先进文化与各种文化交织。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在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4],这表明存在于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具有隐蔽性。近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提高优质文化供给,消除不良文化侵蚀,文化产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投融资活跃,文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产值均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对内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计划”,出版传媒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演艺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新媒体产业迅猛发展,每年均有大批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优质文化艺术产品出现。对外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文化供给,2018年,仅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就高达40项之多。海外文化阵地和品牌建设不断增强,2016年全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672项,2017年更是超过3000项。在俄罗斯、瑞典、希腊等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30多个。“中国年”“中国节”活动走进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以上千场文化活动,精彩地演绎了新时代中国故事。[15]这些举措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4.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传播手段多种多样、传播能力大幅度提升。从国内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披露,全国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1900多家,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以上;电视节目2058套,卫星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有线电视用户高达1亿;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50.6亿册(份、盒、张)。[16]此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互联网注册域名总数达2061万,居全球国家域名首位。[17]与西方国家文化传播平台的私有化相比,我国以国家为主导的文化传播平台有充足的能力保障文化内容的主流化导向。从国际来看,一方面,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国家主流媒体与多个国家的媒体建立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中国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落地数量逐年增加,使国外受众有更多机会听到中国声音;另一方面,通过与多个国家共办文化交流年活动、建立孔子学院和开设孔子课堂、青少年夏(冬)令营文化交流活动等,大力推进文化融通。在今天国际多元文化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些举措有力地拓宽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从而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将话语权和主导权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四、外部机遇: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为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共十九大对我国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进行了准确的研判,不仅从宏观上作出了“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而且对世界发展正向趋势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1]39-40。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基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夺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回顾历史,就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而言,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发生过三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自二战结束到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两极争锋的舆论格局;第二次是冷战结束以后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社会主义运动尚未复兴,西方舆论格局整体上占居有利位置;第三次是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在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同时,也推进了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在第三次形成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虽然总体上我们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被攻击的局面,但国际舆论对我国总体向好、国际话语权也正在调整过程中,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壮大的外部条件正在形成。当前,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竞相发声,国际舆论格局呈分化趋势,正在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上“一言堂”的局面。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日臻成熟,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动力不足的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声音的传播越来越广,赞成并运用中国方案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使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别有用心的歪曲和攻击不攻自破,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偏见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牢牢占领道义制高点有利于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发声有力,在于它们善于利用各种处理国际事务的机会,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抢占道义制高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2]12。对内而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人权;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惠及13亿多人口,大大提高了劳动人口素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中国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实施“双创”计划和政府扶持计划,提高劳动人口就业创业质量。对外而言,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积极参与打击“三股势力”,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义务。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极大提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认同度。

3.中国国际话语权与世界感召力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国际话语权虽由多个方面构成,但最为重要的是制度性话语权,即参与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制订,维护国际秩序的权力与权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和相关国际法的争执实质上就是制度性话语权的争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18]。这是党中央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发挥上合组织会议、中国—东盟等区域组织的作用;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条件;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用,推动改善国际社会磋商协调机制;致力于改善大国关系,阐释中国实践、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构建,等等。这一切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中国的倡议和方案已在国际社会的一些领域得到认可和实施。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和人权理事会的多项决议,为解决全球和地区性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以及做出的突出贡献,一方面奠定了中国作为全球治理机制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变迁的塑造者、建设者和书写者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五、结语

中共十九大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放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重大战略部署的首位,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实践自信。当前,要顺利完成中共十九大作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就要牢牢把握并主动用好多层面展现出来的难得历史机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地破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例如,在理论方面,如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教育,并以之为指导,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在政治安全方面,如何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实践创新方面,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技术方法方面,如何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效能,等等。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我们抓住新机遇、研判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7.

[6] 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7]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要两手抓[N].人民日报,2013-08-23(01).

[8] 本书编写组.西式民主怎么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9] 布热津斯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贡献[EB/OL].(2013-06-28)[2018-03-20].theory.people.com.cn/n/2013/0628/c184980-22013201.html.

[10]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8.7亿元[EB/OL].(2017-06-06)[2018-03-20].www.xinhuahet.com/politics/2017-06/06/c-129625693.htm.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5-15)[2018-03-20].www.ce.cn/cwlture/gd/201705/15/t20170515_22803759.shtml.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

[13]刘阳,郑海鸥.坚定文化自信 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景象[N].人民日报,2017-07-24(01).

[1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5]子夜.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文化自信[N].中国文化报,2018-02-28(02).

[16]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6-09-01)[2018-03-20].www.ce.cn/culture/gd/201609/01/t20160901_15472221.shtml.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8-03-20].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18]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01).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