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牛耳的勇气与担当
2018-02-07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17年的清明节,十几岁的刘志拿起砖头,要砸向父亲—奶奶在和父亲吵架后突发疾病离世。奶奶身有残疾,父亲患有重病,母亲因家暴早已离婚再嫁,本应相依为命的祖孙三人平日就不睦,而奶奶的离去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谁能和刘志说得上话呢?家庭不幸将他变成了玩世不恭的街头少年,每次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的社工去他家都得带着小心,女社工根本不敢进门;而现在,暴戾之气正在他体内厉兵秣马、伺机而出。但也唯有让社工去试试了,凭着半年来建立起的感情,他终于被说动了。最终,刘志融入了母亲的再婚家庭,还让社工给他推荐书看。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也是儿童关爱保护故事里的一朵小浪花。2017年,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启用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系统,创建了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县乡村的三级工作网络,可以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基础服务,78万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措施获得落实,770万名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
孩子对于家庭意味着什么,有用的人才和有问题的人对于社会意味着什么?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家庭、社会未来发展的基调。儿童问题,不仅是家庭和谐、个人成长的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问题!
近年来,民政在民生领域骨干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儿童问题上,民政部门更是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执儿童关爱保护之牛耳—将儿童工作逐步从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向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供福利保障、关爱保护服务方向拓展,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2010年的“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探索出一套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2015年的“百县千村”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着力解决基层“最后一公里”福利服务递送问题,为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儿童关爱保护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担责任,不可能靠某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联席会议是民政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中参与成员单位最多的一个。另一方面,“最后一公里”福利递送、专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都离不开社会资源的介入,所以如何与基金会、研究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形成良性互动?这都需要民政人适时调整,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改变工作作风。
没有一笔一划地落到实处,蓝图再好也是镜花水月。所以,儿童工作的着力点还是在基层、在实践中。
曾经,民政局长为了稳固儿童福利主任队伍,冒着风险从福彩公益金中给每人发每月300元的补贴;曾经,儿童福利院院长主动承担起域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如今,他们所在的地方成为了全国儿童工作的排头兵;如今,他们依旧在更高层次上抓落实,如何将福利主任的队伍培育成社会组织,如何细化购买服务标准、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均,儿童问题的侧重点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这种主动探索并无止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和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等试点仍在继续,基层的实践仍在继续。
前几天,刘志的妈妈告诉社工,因为父亲那边拆迁了,他的思想有些波动:是不是他的,该怎么分?社工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商量:及时关注,他有什么想法积极做好疏导,必要的时候想办法通过联席会议解决。
一个孩子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解决方法,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唯有坚持不懈、努力创新、不断超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探索实践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