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2018-02-07李丽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河南实体金融

李丽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奋斗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稳居全国第五位,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但这一巨大经济体量是建立在发展方式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基础上的,与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既是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的具体表现,也是弥补河南发展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河南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强调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的协同发展,其中实体经济是“肌体”,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根基”,四者是现代产业体系最为重要的四大支柱。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破了传统上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对产业体系的划分,以实体经济作为产业体系的主体,着眼供给侧和结构性,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资源配置优化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强化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从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出发的战略安排,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的新提法,具有先进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等特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整体,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水平。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针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加剧,现代产业体系强调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突出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只有将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协同投入到实体经济,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要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实体经济是现代金融的根基,从服务业中将现代金融提出来纳入到产业体系中,突出了金融业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只有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中才能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经济进入转型期时,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培育,为产业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是河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技术先进的经济体系,其要素及行为主体的主要特征是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金融支撑能力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等,也就是要有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等经济支柱和关键要素支撑。目前,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制约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短板,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同时,尽管国家实施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不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河南实体经济运用金融发展的成本仍然较高。此外,由于河南人口基数的制约、软硬环境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河南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河南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河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河南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要求。

2.是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型需求转向质量型需求,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在生产力视角下,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协调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形成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在河南的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中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同时并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不足,“旧金融”不能适应“新动能”发展要求,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源之间缺乏协同性,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河南顺应消费需求新趋势,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高要素质量,优化配置结构,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技术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推动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

3.是河南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位,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跃进。河南已经是经济大省,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存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改变,科技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滞后、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近,投资效益系数不断走低,依托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增长和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由效率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最终实现创新驱动迫在眉睫。河南实现全面小康,既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依赖于科技、资本、人力资源三要素的质量与效益。只有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的独特作用,补齐发展短板,才能为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才能为河南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河南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与条件

1.实体经济方面。进入新常态以来,河南全省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坚持“三个同步”“三个高于”的总体目标,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运行态势。2017年河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988.16亿元,稳居中部第一,增速为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03元,比上年增长9.4%,增速高于GDP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4%,高于第二产业2.8个百分点;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为4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顺利完成,22家“地条钢”企业全部拆除到位,淘汰94家企业的127条生产线,生铁、电解铝等产量同比继续下降,“三去一降一补”有序推进。由此可见,河南实体经济发展迅速,结构持续优化,在经济大局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没有改变,正在向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阶段转化。

2.科技创新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潮流,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就河南而言,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引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建成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2017年新设立院士工作站41家、新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5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51家,在水下机器人等核心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心商务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但是,目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仍不协同,这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不能对实体经济形成足够的支撑作用,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造成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目前,高水平的科技供给与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依然突出。

3.现代金融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货币资本比较充足,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或在金融系统内空转,“脱实向虚”倾向凸显,实体经济中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得不到金融供给的有效支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河南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金融去杠杆,促进工商、农业、中信、建设、交通、兴业等6家银行与河南的企业达成总规模1500亿元的债转股协议,推动金融机构与豫北金铅、金龙铜管、豫联集团、神火集团等企业合作,实现转型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规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增强。2017年前11个月河南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617.3亿元,同比增加458.9亿元,居中部第二位,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本外币贷款增量5278.4亿元,同比增加331.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

4.人力资源方面。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河南经济多年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人口红利的支撑。然而,进入新常态以来,依靠资源、人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都需要高端人才作为支撑,人口“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是河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必然是构建在人才队伍基础之上。2017年河南省人才需求总量为167.71万个,求人倍率为1.13,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供给。在所有求职者中,高学历人才比重稳步上升,本科学历占比34.92%,较上年上升4.42个百分点;硕士及博士人才占比为5.18%,较上年上升2.78个百分点。但仍需看到,河南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科研队伍大而不强,缺乏高精尖人才,并且高端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业,对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支撑较少。

三、河南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与对策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河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融入实体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形成有效组合,协同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河南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1.主要任务。第一,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提升实体经济水平。一是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谋划和推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产业。二是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及家庭服务业、商贸餐饮及房地产服务业,打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综合服务平台,将河南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物流核心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消费核心区和科技与信息相结合的现代金融中心。三是将“互联网+”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源泉,推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造生产组织方式,重塑发展新动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第二,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突破口,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以开放式创新和内生式发展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包括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突破原始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于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的融合创新,鼓励产学研与企业有机结合,同时以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第三,将金融“活水”合理导向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豫军”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体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向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一是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壮大“金融豫军”,补齐河南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短板,为河南打赢“四大攻坚战”、推进“三区一群”建设、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提供金融支撑。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业“脱虚向实”,在税收上面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收益实行低税率,对房地产等投机资本收益实行高税率,加大对河南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动金融业态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破除中小微企业、农业农村农民的融资困境,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发展航空金融,拓展境外融资渠道,创新航空港、陆港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抵押融资等金融产品。第四,以创新型人才扶持实体经济。深化教育改革,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事业,支持河南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实体经济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产业需要和发展需要,以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进一步探索选人、引人、用人、留人新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改善就业质量,鼓励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提升劳动技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全面提高人才供给体系质量。

2.对策。第一,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立统一关系。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虚拟经济的价值基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适的规模比例时,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但虚拟经济如果发展过度则会导致经济泡沫,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形成泡沫经济,最终会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按照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产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河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产业体系增创优势,增添动能。另一方面,要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适度发展,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和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重点发展河南中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助推作用,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第二,处理好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既要重视量的扩大,又要重视质的提升。没有总量的扩大,经济实力就无从谈起,没有质量的提升,发展也难以为继。现代产业体系将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上,凸显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是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经济实力,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传统发展路径,以新发展理念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道路,以更大的气魄、更开放的思维开创新格局,不断提高经济的综合实力,构筑高端化产业体系,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另一方面,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可承受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中高速发展下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的持续优化,做到减速不减势,减速不减效。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与政府是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有有效的市场,也要有有为的政府,既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又要统筹把握有机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才能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通过实施负面清单对市场进行管理,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投资、价格、产业等政策工具,通过事中事后监管、逆周期调节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和遵循市场规律,正确把握价格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政府对于企业的过多干预,切实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猜你喜欢

河南实体金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出彩河南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