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实践取向

2018-02-07冮树革

中国民政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救助政策信息

◎冮树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目标和发展遵循。在新时代,着眼于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行和救助政策的有效传递,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的政府管理,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的信息传递,这也成为在社会救助法治化进程中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和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运行要素和管理机制,社会救助的信息传递就是要坚持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为核心政策要素,依靠法治建设和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宣传、信息公开和信息传播等将社会救助的有关信息以适当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社会个体、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以期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传递和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知晓度,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政策绩效作用,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行与科学发展。

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来,社会救助的规模总体趋于扩大,社会救助的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救助项目日臻丰富,社会救助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日益提高,对社会救助的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伴随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的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逐渐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引领推动和地方政府创新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工作格局和政策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制度安排,诸如将社会救助的政策宣传和政策知晓情况纳入到社会救助监测评估体系之中,并在救助实践中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的格局,在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的主体、手段和内容等方面经历了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的转变,形成了不同的政策宣传模式,其中网站、微博、微信、报纸、广播、电视等都成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扩大了宣传和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传播效率,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政策知晓率。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社会救助的信息公开和政策传递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救助的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此外,在社会救助的政策信息传递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诸如由于救助对象自身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年老、残障疾患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等造成的信息缺失以及信息不准确、不充分和不及时等现实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质量、水平、能力,并将之作为推动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均衡性。要针对目前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进一步发挥中央政府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救助工作薄弱地区以及社会救助信息公开相对滞后地区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社会救助政策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的交流学习,促进有关工作全面均衡发展。进一步统筹和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经验交流,推动均衡发展。在此方面,着眼于管理创新和手段创新,针对目前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形式相对陈旧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和指导,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特别是要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通过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工作,并将之作为实现社会救助规范化和法治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更好地实现社会救助的发展目标。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规范性。要制定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救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例如,对于低保对象信息公示内容、公示形式和公示时限等做出明确的统一规定,妥善处理好公众对于救助的知情权和救助对象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在信息公开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开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做到公示规格、公示文本、公示式样、公示时限规范有序,努力提升信息公开的规范性。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主动性。社会救助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近年来,社会救助事业的政治重要性显著增长,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推进贫困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社会政策出台较多,公众对于民政事业尤其是低保、慈善、赈灾等社会救助事业和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迫切需要积极主动应对公众需求,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树立社会救助事业的良好形象。及时、准确地发布救助政务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引领,探索在地方民政部门设立线上(线下)发言人制度,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搭建社会政策与公众民意之间互动的新通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营造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专业性。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为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社会救助管理,改进社会救助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相结合的社会救助管理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社会救助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在社会救助管理趋于现代化、知识化和法治化的趋势下,需要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法治思维和法制意识,为社会救助提供高效、科学、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宣传能力、传播能力、政策解读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五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开放性。加强社会救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知识交流和制度文明共享。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来,在社会救助法治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救助的政策体系,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救助文化和救助理念。在实践中,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并且与其他国家的社会救助在制度运行的诸多方面存在交叠区,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课题和贫困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包括: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问题,社会救助中福利依赖问题,社会救助水平的调整机制问题等,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为世界范围内的贫困治理探索实现路径,分享制度文明和政策实践成果。同时,中国社会救助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国际影响,也引发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因此,社会救助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能够为中外专家和政府人员提供彼此之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双方而言,中外社会救助的国际交流合作不单纯地表现为中国向国外学习借鉴社会救助国际经验,而是中外双方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社会救助领域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且互相学习和彼此分享,在展现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道路和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的同时,推动中国社会救助的文化传播,讲好中国社会救助的故事,传递好中国贫困治理的声音,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制度成果和经验借鉴。

六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基础性。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的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的工作下沉,通过建立社区政策宣传栏、印制社会救助政策汇编、制作社会救助手册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对于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政策解读能力和运用能力,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对于社区中重点人群和救助对象的社会关怀,将社会工作有效融入社会救助之中,进一步“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专业社会组织,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满足社会脆弱群体对于信息和政策的需求。

七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信息传递的创新性。充分利用传统的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手段,努力实现社会救助事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网上社会救助和“互联网+社会救助”的管理运行新生态,鼓励地方民政部门建立微信公众号,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工作,使得公众对于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获得了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扩大公众对于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进行社会救助的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

猜你喜欢

救助政策信息
政策
政策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助企政策
政策
救助小猫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