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干部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以十堰县市区党校的工作为中心
2018-02-07师艳军
王 伟 师艳军
(湖北竹山县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在新形势下,县市区党校能否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理论武装的坚强阵地,能力培养的肥田沃土,党性锻炼的炙热熔炉,能否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开拓创新,能否紧密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地方中心工作有效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央大政方针的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县市区党校工作的必要性
(一)党校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干部问题一直是制约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短板”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党决定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并把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视为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秘密武器”。党校因党而生、因党而存、因党而兴,党校事业的兴旺发达与党的命运紧紧相连,党校的中心工作也始终紧密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要求和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各级党校工作。
(二)实现新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基层来落实。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而县市区党校的培训质量直接决定着广大基层党员信念的强弱、作风的优劣、能力的高低和素质的好坏,同时也归根结底关系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成败。在具体工作中,确实有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存在“能力恐慌”、“本领不足”、“懒政怠政”等问题,“不愿为”、“不敢为”、“不会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唯有积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县市区党校工作,成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方能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培根固基,充分认清我们党正在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沉着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三)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势严峻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大规模普及,加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要求的不断提高,党的干部队伍越来越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标准。总体而言,这些干部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洗礼,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较为开放活跃的视野和思维,对新事物和新思想也有相当的接受能力,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拥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韧不拔的党性修养。他们虽然都在学校和工作中接受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国史党史教育,但是不够科学系统,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和基本逻辑了解得不够深入透彻。虽然都经受过一定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但不够全面深刻,对革命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的残酷考验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物质匮乏的艰苦磨砺缺少清醒的认识。加上“互联网+”时代千变万化的信息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使得干部教育培训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二、县市区党校在全国教育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县市区党校是培训基层干部的主力军
中组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基层从事各项工作的党员数量全国党员数量的绝对比例。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44.7万名,其中工人(工勤技能人员)709.2万名,农牧渔民2596.0万名,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人员2165.1万名,占全国党员总数的61%,而基层党政机关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尚未计算在内。这些党员除去“三会一课”、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之外,接受组织调训前往县区市党校及其延伸机构参加培训是主要学习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从中央到县四级共有党校近3000所,……其中省级党校34所,副省级党校15所,市地级党校360多所,县级党校近2500所,拥有近10万教职工,另外不少党政部门、国有企业、高等学校、部队等也办了党校。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党的家业,也是我们的重要阵地。市县两级党校大约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要从长计议,把这些党校都办好。”[2]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县市区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主阵地、能力提升主渠道和党性修养大熔炉,在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基层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具有独特优势
与其他党政机构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相比,县市级党校具有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首先是拥有一批多元化、高素质、接地气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专业对口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也有在当地党政机关、高级中学、乡镇基层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这些人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当前社会热点往往有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论述,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脉资源,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所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作风,经常与前来参训的学员打成一片,可以说是教学业务的行家里手;其次是拥有一批党性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包括县市区的四大家领导、党政机关负责人、乡镇单位一把手,还有当地的道德模范、致富能人等等,他们大都为学员所熟知,所讲内容也是学员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案例,很容易赢得“满堂彩”的培训效果,是县市区党校所独有的宝贵财富;最后是拥有一批富含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很多县市区党校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结合培训实际开发了和构建了一批具有地域属性的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内容涉及“革命传统教育”、“廉洁廉政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红色作风教育”、“警示教育”、“地方文化”、“精准扶贫”、“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等教学模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三、当前基层党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管党委认识不足,缺少主动性
个别县市区党委没有高度认识党校作用、认真对待党校工作,认为党校工作是“软任务”、“虚功夫”,对搞好干部教育培训也缺少主动性,从而导致一些县市区党校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有的认为“抓好经济建设、精准扶贫、反腐倡廉等工作才是重头戏,干部教育培训放一放也无伤大雅”。有的认为“县市区党校培训对象都是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时间也短,没有必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有的认为“基层党员干部可以经常性地通过三会一课等组织学习进行充电,党校学习是重复教育,影响了正常工作”。有的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该融在日常、抓在平常、严在平常,一两个月的培训不可能取得多大成效,没有必要死抓不放”。
(二)参训学员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在治国理政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方法,党校工作可以说是焕然一新。但是当前党校工作仍然存在人员调训难、成绩考核难、成果运用难的问题。一是一些部门和学员学习意识淡化,对教育活动不重视,有些甚至担心参加党校学习会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继而找借口向组织部门要求不参训或者少参训,在学员调训过程也存在“重复培训”和“多年不训”两大突出问题。特别是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干部调训难,曾经出现闲职干部和离退休干部连续多年参训的现象。二是党校教育不同于国民教育,参训学员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背景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地采用“分数就是一切”的考核方法,目前为止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可靠的检验性制度和考核标准来精确评判党校教育的培训效果和质量,学员成绩考核仍然缺乏可量化的依据。三是党校学习毕竟是个短暂的过程,要想把党校的理论学习课程和党性修养课程真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单位和学员没有端正学习动机,要求党校尽量增加业务培训的课程比重。加上个别基层党校在组织培训时,缺乏对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等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求“知”、求“实”的客观要求,直接导致培训成果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收到应有效果。
(三)基层党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县市区党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党校工作)越到基层重视程度越差,办学条件越不好。县级党校普遍存在运转难维持、人才难稳定、教研难开展等困难,导致党校地位边缘化。”[4]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县市区党校面临的发展困境。近几年来,很多县市区党委都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木桶短板”,对县市区党校的各项建设加大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为当地党校升级了硬件设施,同时通过公开招考、“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各县区党校也在积极借助中央省市三级党校工作会议的东风,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培训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因为历史欠账较多,各类问题积重难返,导致一些县市区党校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无法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存在主阵地建设不够完善、培训体制僵化、培训师资年龄老化和能力不足、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课程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科研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直接陷入了认不清当前形式、理不清改革思路、把不准办学规律、打不开培训局面的办学困境。
四、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努力在新时代开创基层党校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竹山县委党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通过认真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突出主业主课,强化教学效果,建好办学阵地,较好地发挥了党校作用。
(一)把党委办党校作为根本保障
县委始终把办好党校作为“分内事、责任田”,切实将办校管校建校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确保对党校工作“领导到位、保障到位”。一是保障领导精力。县委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党校建设“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担任党校第一校长。同时将党校改革建设纳入了全县党建总体规划,与基层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了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党校工作制度,县委领导深入党校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制度、县委分管领导督办落实制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了《竹山县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到党校讲1次课,县委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需要不定期到党校讲课,每年领导干部讲课总课时占党校主体班次总课时比例不低于40%。《意见》实施以来,县相关领导都按规定每年到党校上一次党课,其中,县委书记、县长讲课每年都在2次以上,从而在全县党校干部中形成了热爱学习、重视党校的政治环境。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县委把建设新党校列为全县重点工程,累积投入2000万元,建成占地20亩,集培训、会议、办公、食宿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党校。党校办学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增拨50万元,为党校开展教科研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保障人才需求。把党校人才需求纳入全县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先予以落实。现已先后引进985、211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四名,今后将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进研究生六名。
(二)把主业主课作为党校工作的核心任务,着力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党校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教学科研工作是否服人。近年来,竹山县委党校坚持抓住关键环节搞改革,突出时代特色抓创新,积聚社会合力办党校,才能确保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创新理念提高教育水平。以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为出发点,创新4个“1+X”办学理念,即师资配备“1+X”,博采众长,由闭门造车向精英治教转型;教学内容“1+X”,虚功实做,由理论解读向一核多元转型;教学方法“1+X”,统分结合,由满堂灌输向智慧启迪转型;拓展阵地“1+X”,延伸辐射,由死守阵地向开门办学转型。探索建立了“四轮驱动+合力联动”的办学新格局,在教学上采取“理论教育+主题活动+读书分享+实践锻炼”四维一体方法,在管理上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学员自我教育合力联动机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二是立足县情充实教学资源。通过充分调动机关和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全国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等实训基地为补充,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积极利用“十星级”文明村、警示教育基地等,建设了一批“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党史及廉政教育”等各具特色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学员到许明清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积极打造网络学习平台,让干部通过“中央党校远程网”、“竹山微组工”等网络和手机平台,满足党员干部通过网络和手机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需求。三是着眼全局推进党校下乡。制订了《中共竹山县委关于设置党校乡镇教学点的实施方案》,依靠乡镇党委政府、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党校教学点,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乡镇党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真正把党校建在“田间地头”,为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化教育延伸夯实了基础。
(三)把服务大局作为党校工作的办学目标,努力准找定位、奋发有为
党校绝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所,要想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就必先始终紧跟时代前沿,与党中央保持同频共振,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一是发挥提升能力的主阵地作用。依托党校这一主阵地,先后开展了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认识“一核两带三为主”、精准扶贫、企业家能力提升等24期培训班,主阵地作用充分凸显。二是发挥理论宣讲的主力军作用。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十九大精神等专题宣讲团,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镇村开展“巡回宣讲”,每年都举行上百场理论宣讲和送学,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三是发挥党政决策的智囊团作用。每年有选择地参加县委重要决策的前期调研,参与决策咨询和政策听证,提高党委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通过县委出题、理论解题、联合答题等形式,组织党校教员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年来共完成多项调研课题,一批优秀调研课题获得充分肯定,多项调研成果获得充分肯定,多项成果直接进入县委县政府决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N].甘肃日报,2013-02-21.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