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工作:新举措 新进展 新成效
——民政部召开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8-02-07赵宇新
10月30日,在民政部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办公厅主任张卫星通报了前三季度重点业务工作进展和下步安排。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振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黄胜伟、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健介绍了民政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将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各地民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要求和民政部的工作部署,立足自身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2068元/人、年,提高到4301元/人、年,增长108%;全年支出农村低保金从658.2亿元提高到1023.2亿元,增长55.5%,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经与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比对,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17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已脱贫878万人、未脱贫884万人);全国共有1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其中已脱贫50万人、未脱贫76万人)。两项合计,共有18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已脱贫928万人、未脱贫960万人)。
张卫星通报了前三季度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度贫困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提高农村供养服务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政策规定,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效能。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加快衔接,全国所有县(市、区、旗)的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指导各地深入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路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全面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印发《关于民政兜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先后派出3个工作组赴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开展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调研工作。截至9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619.9万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575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4754元/人、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6%、12.9%;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83.2万人,1-9月累计支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237.5亿元,同比增长20.2%。
刘喜堂介绍了中央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民政部先后报请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0号);会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措施。在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后,第一时间研究制定了民政系统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率先印发《民政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民发〔2018〕91号)、《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民发〔2018〕90号)。各地民政部门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22个省份,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对相关政策进行细化、实化。
二是周密部署安排。民政部连续2年组织32个调研组赴基层蹲点,都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作为重要内容。2016年至2017年,均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情况作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实现两个标准的有效衔接。
三是提高兜底能力。在资金投入方面,民政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资金投入,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401亿元,较上年增长5.2%;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35亿元,较上年增长52%(目前医疗救助职能已经转隶国家医疗保障局)。在设施建设方面,民政部向贫困地区采取倾斜性支持政策,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
四是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针对农村低保工作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民政部印发了《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民发〔2018〕50号),在全国民政系统组织开展了农村低保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求各地严肃查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吃拿卡要、“人情保”“关系保”和“错保”“漏保”等违法违纪问题。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电视电话会议,黄树贤部长、龚堂华纪检组长进行部署,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民政部还组织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调研督查,派出督查组督促各地立查立纠、立行立改。此外,民政部党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民政部纪检监察组还公开通报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各地查处的6起典型案例,发挥了警示作用。
民政部把定点扶贫、片区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提高扶贫成效。
截至2017年底,遂川县已实现脱贫68386人,还有1700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17%;莲花县已实现脱贫33065人,全县仅剩6580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84%,两县都将在2018年底脱贫摘帽。目前,罗霄山片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江西省罗霄山片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9.86%下降到2017年底的4.36%;湖南省罗霄山片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0.15%下降到2017年底的3.65%。
刘健介绍了民政部承担的江西省遂川县、莲花县定点扶贫任务及牵头开展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情况。
在定点扶贫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尽锐出战。民政部成立了由黄树贤部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部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把对遂川县、莲花县的定点扶贫工作纳入民政部扶贫工作全局。部领导近两年先后8次赴两县调研,协调解决具体困难,督导检查县委县政府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有关情况。近两年来先后选派3位优秀年轻干部赴两县挂职帮扶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了以挂职干部为纽带、部领导一线督导、各单位全力协作、全员投身参与的定点帮扶良好格局。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民政部立足自身职能,深挖资源潜力,积极整合民政事业费、彩票公益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等各类资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助力两县脱贫攻坚工作。2015年至2017年,向两县下达各类民政事业经费7.06亿元,年平均增长25.7%。
三是强化政策,深入指导。民政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方案》,强力部署推动,落实工作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推动两县如期实现脱贫,2017年专门制定出台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明确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职责,在顶层设计和业务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两县支持指导力度。
四是社会参与,形成合力。脱贫攻坚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作用。近年来,民政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众多、方式灵活的优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中华慈善总会等部管社会组织多次赴两县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等丰富多彩的精准扶贫活动。仅2018年,各类社会组织已在两县落地资金5430.9万元。
五是形式多样,全员参与。首先是连续二年实施“十百千”行动,利用部机关全体党员的自愿捐款、结余党费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捐资,每年100万元,分别资助10个乡中的100个贫困村1000户贫困家庭每户1000元,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其次,持续实施“福康工程”,通过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具体实施,为两县社会福利机构配置康复辅具,为贫困肢体残障人员免费实施手术治疗和假肢矫形器安装。再次,开展以“陪伴”为主题的帮扶活动,机关党委带领青年党员代表,深入到两县的农村敬老院、小学校,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帮厨喂饭,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书包、开展文体活动,送去了温暖,加深了感情。
在牵头协调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方面:
一是建立机制,高位推进。制定印发了《民政部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中央要求及时牵头建立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片区部际联系会议组长,党组成员先后30余次深入片区调研,6次召开罗霄山片区部际联系会议和现场推进会,沟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6年至2017年,黄树贤部长连续两年主持相关会议、实地调研,亲自协调具体项目,着力解决片区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推动成员单位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对片区给予倾斜。
二是立足本职,加大投入。持续加大片区民政事业经费保障和支持力度。2015至2017年,协调指导江西、湖南两省共向罗霄山片区23个县下拨各类中央和省级民政事业费约84亿元,年平均增长24%;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489万元;累计安排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共4.46亿元。这些资金有力支持了片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和设施建设,提升了片区民生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是加强培训,扶贫扶智。先后举办了罗霄山片区民政局局长培训班、社会工作专题研修班及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等专业人才和儿童养护、老年护理等技能人才培训班。尤其是2016年,以“帮助一名学员就业,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乡村”为目标,在罗霄山片区实施培养千名养老护理员行动,共举办8期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班,有1003名片区学员参加培训,其中近半数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许多学员培训后实现就业,并成为养老服务机构的骨干。
四是发挥优势,积极引导。动员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在片区实施帮扶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通过创立实体经济、扶持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等多种方式,助力带动片区困难群众脱贫。
民政部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纳入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努力克服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带来的留守问题。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张卫星通报了前三季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民政部召开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持续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意识。推动各地加强基层儿童工作力量,各地已配备儿童督导员3.5万名、儿童主任45.2万名。指导各省(区、市)出台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配套政策,开展全国孤弃儿童大排查工作,完善全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信息管理系统,健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工作机制,启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推进完善孤儿保障政策,惠及37.2万名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
倪春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新措施。
一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目前已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形成了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以党委或政府名义印发了具体实施意见,成立了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的领导协调机制,各地市、县、乡镇层面也建立了党委或政府有关领导牵头的工作制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更加制度化、人性化。
二是民政部与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共帮助78万多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受委托监护责任人,为18万多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落户,帮助1.7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批评教育失职父母9.1万人,治安管理处罚282人,依法追究父母刑事责任16人,依法撤销严重失职父母监护权17例。目前专项行动已经转为多部门、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要求。
三是完善基本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开发并启用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建立数据台账,定期动态更新,基本掌握重要数据。
四是推动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指导各地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推进爱心帮扶、大学生返乡服务等方式,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各地在乡镇(街道)设立儿童督导员,在村(居)设立专兼职的儿童主任,努力打通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加大与国际国内社会组织的合作,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项目,支持资金近1亿元。
五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巡回播放公益片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告知父母亲情陪伴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告知父母最好的关爱是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亲情不能因为距离而隔断。
黄胜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开展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实施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专项,支持农村地区建设8.2万家互助幸福院;共同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专项项目,支持90个试点城市,开展包括农村在内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会同全国老龄办推动各地培育发展了47万家农村老年协会;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实施了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农村养老院进行了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大幅度消除了农村养老院安全隐患,提升农村养老院服务质量。这些工作,为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出台专项政策,为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底,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民发〔2017〕193号),要求各地抓紧建立健全家庭尽责、基层主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政府支持保障的关爱服务机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从国家到地方的关爱服务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三是督促政策落地,让农村留守老年人获得关爱服务。2018年初,民政部将建立实施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纳入对各地民政工作评估考核范围,指导推动各地加快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全面建立和实施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与关爱服务制度。
刘喜堂回答了记者关于《深度贫困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了哪些特殊扶持政策的提问。
一是细化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三区三州”的重点支持措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通过实施“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项目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的倾斜力度。对西藏建设项目,给予全额补助;对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建设项目,可按床均建设投资申请全额补助;对“三州”建设项目,按床均建设投资的80%给予补助;对改扩建项目,按上述补助标准的50%予以补助。
二是取消县级财政配套要求。深度贫困县财政状况比较弱,资金配套要求很难落实。《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相关省份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和福彩公益金的投入,统筹安排深度贫困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取消县级财政配套要求。
三是优化项目申报方式。《行动计划》允许各地以县为单位,采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联合体(即1个县级供养服务中心,N个区域性供养服务机构)的形式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条件总体改善。
民政部将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作为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加以推动,从登记管理机关职能出发,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
动员民政部直管48家社会组织参与江西遂川、莲花两县的定点扶贫工作,目前已落地资金5430万元。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民政部门引导三地社会组织投入扶贫资金超过4亿元。
刘振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民政部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举措。
一是积极组织动员,广泛推动引导。专题组织180家全国性社会组织召开了5场社会组织参与深度脱贫攻坚动员会议,通过解读政策文件,明确扶贫重点,号召全国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通过树典型带动全面、抓重点推动整体的工作方式,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充分认识自身责任,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积极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切实推动扶贫。在配合国务院扶贫办方面,与之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加强贫困地区扶贫需求和社会组织对接,及时解决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专业扶贫方面,积极配合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引导活动,如支持农业部“贫困地区农产品出村行动”,参加“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配合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活动;与卫健委联合举办“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参加“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协作论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健康扶贫。
三是鼓励全国性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多种方式扶贫。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向参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的社会组织予以倾斜,2017年、2018年共立项298个,项目资金共1.04亿元。鼓励全国性社会组织从业务工作和特点出发,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如动员民政部直管48家社会组织参与江西遂川、莲花两县的定点扶贫工作,目前已落地资金5430万元。
四是在贫困地区开展培训,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结合对社会组织培训的工作安排,将培训地点设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开展业务培训的同时,引导参加培训的社会组织与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对接,充分发挥全国性和省级社会组织参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已经在四川凉山和新疆和田举办了两期培训,共引导150多家社会组织参加并与当地的项目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是推动各地迅速行动,开展对口帮扶。民政部召开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视频会议,专题部署省级民政部门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在昆明、成都两地开展了对省级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培训,介绍扶贫有关政策、解读扶贫文件、交流扶贫工作经验等,并要求各省民政部门要对本省登记的省级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很多省份特别是东部地区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如江苏省民政厅参与了苏陕的扶贫行动,首批筛选了40多个扶贫项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民政部门以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引导三地社会组织投入扶贫资金超过4亿元。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民政部门积极引导本省社会组织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攻坚工作。
六是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扶贫工作氛围。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加强与媒体沟通,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联系有关中央媒体,加强与网络新媒体的沟通,组织新闻记者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关于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宣传报道。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共发布各类信息20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