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的优化路径解析

2018-02-07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贫困户攻坚

2017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专业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有了抓手。

一、脱贫攻坚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还有590多个贫困县、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如何让这部分人实现脱贫,依然还有许多“硬骨头”。

(一)脱贫攻坚的社会工作介入契合性分析

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显著发展,专业的社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介入的领域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显示出了独有的优势。从服务理念、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等方面来讲,社会工作与扶贫事业有很多的契合之处。

1.服务理念契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助人自助

扶贫事业一直是社会工作较为重视关注的领域。社会工作者的帮扶实践常常被描述为用生命影响生命服务活动,这是因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始终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满意的对待,着力激发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助人自助,同扶贫事业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其中在项目安排上,贫困户的甄别上扶贫事业强调精准,这与社会工作在介入服务对象前,对服务对象的预估、收集资料、接案、制定服务方案有很大的共通性。同时个案工作与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2.服务对象的契合:从困难群体逐渐到有需要群体

我国社会工作其服务群体主要包括老弱残及因其他原因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人。而扶贫事业也注重低保户、移民户、残疾人户、大病重病户、重灾户等重点人群。社会工作和扶贫事业有着相似的服务对象那就是弱势群体。其在民主法治、适宜环境和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

3.服务目标的契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和扶贫都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多元化的新需求,实现新时代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二者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保证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脱贫攻坚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分析

在当下,社会工作其作用和优势也逐渐受到多方面高度重视。从民政部部署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爱之行”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再到各地积极组织开展的省内乃至跨省的社会工作对口帮扶,无疑都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领域提供了探索样本和经验借鉴。[1]如在2016年湖南制定下发的《引导“三社”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让“三社”参与到扶贫事业,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2]还有为了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民政部推动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和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扶危济困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扶贫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实践,使贫困群体在经济帮扶、物质援助及心理、精神支持和价值、能力提升等方面同时受惠。

1.排忧解难,促进易地搬迁贫困户融合适应

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贫困户的融合适应及社会心理适应等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评估其需求,制定介入方案,疏导不良情绪,协助建立新社会支持网络,实现邻里互助和友好往来,增进心理健康,帮助贫困户重新获得脱贫的信心和尊严,促进贫困户更好的融入新环境。

2.情系万家,针对弱势人群提供关爱服务

在精准扶贫中,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关爱服务。面对贫困地区生活单一,精神孤寂的留守老人,需要为其提供关心、照料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引导他们参与小组活动,重拾信心实现人生价值。针对留守妇女,社会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做好精神减压、权利维护、亲子辅导、情感支持、技能培训等工作。发挥精准扶贫政策平台,对接当地政府,链接爱心企业,获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帮助,在贫困村、开设“四点半课堂”、“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关爱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同时还要以困境儿童为重点,开展儿童成长辅导、法制宣教、行为矫正、社交指导、情绪疏导等服务,帮助其健康成长。

3.齐力同心,配合相关部门增强脱贫能力建设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虽然在脱贫攻坚和反贫困中有自己的优势,但也需要同政府部门和相关力量合作、协同行动,助力扶贫事业。”[3]因此,脱贫攻坚的社会工作介入中要同其他部门齐力同心,联合相关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等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发掘潜能,增加稳定收入脱贫致富。谭祖雪在其研究中也突出强调,社会工作介入扶贫事业,应该将贫困对象的能力建设贯穿于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中。[4]在帮扶中要注重给贫困群众赋权增能,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贫困户自身素质及文化水平和自身发展动力,真正脱贫致富。

二、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的优势

社会工作与扶贫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原则和实现目标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这也成为了脱贫攻坚中社会工作介入的一个重要基础,而社会工作实务本身又为扶贫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可以在价值理念、专业手法、扮演角色等方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一)价值理念借鉴利于满足贫困群众需求

在价值理念上,社会工作一直积极倡导助人自助,自我决定等服务理念,可以帮助激发贫困者的脱贫意识,达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的效果。社会工作积极倡导“造血式”、“授人予渔”、“参与式”帮扶的理念,助力贫困群众发掘自身优势,提升能力建设,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自信心,降低贫困群众再次返贫的可能。尤其是“参与式”扶贫强调贫困群体的参与,改变了帮扶干部和贫困户自上而下的单向互动救助模式,进一步优化减贫工作的效果。社会工作者于扶贫事业中秉持的尊重、个别化、平等、自决,赋能、增权等价值理念,对激发服务对象主体性产生积极作用,更好的满足贫困群众需求。

(二)专业方法借用补位脱贫服务模式

在工作方法上,社会工作强调差异化原则,对服务对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预估,突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服务方案和帮扶措施,使贫困群众提升人力资本进而走出困境,从而实现幸福的人生目标。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践中,利用个案工作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了解信息,评估需求,查找原因,挖掘潜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和实施方案。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的应用对贫困人群自我意识的提升,支持系统的重构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飞、向德平研究指出:“通过科学的助人方法(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及个案辅导、团体技巧、咨询、培训等多样化的介入技巧,从受助者的立场着手,能够为贫困对象提供差异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5]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的运用,是对我国脱贫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

(三)多种角色结合实现扶贫资源共享

社会工作者更加注重同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以此赢得服务对象信任,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为贫困对象提供服务。其实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前提就是需要对资源系统进行分析,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资源系统有效连接起来实现共享。社会工作在介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确实承担着服务提供者、使能者、链接者、评估者等多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最基本的角色,通过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专业性等特点的服务,满足贫困对象不同需求。作为使能者,社会工作者认为所有贫困对象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和优势,因此帮扶中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技能并链接相关的资源,而且注重挖掘贫困对象的潜能,协助扩展其优势,从而提升贫困对象摆脱贫困的能力。在扶贫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以第三方评估者的身份出现,调查评估贫困对象的真实需要,助力精准扶贫,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三、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的优化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具有很强的优势性。如何发挥社会工作介入扶贫事业的优势,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做好政策倡导,扩展脱贫渠道

贫困对象一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中大多数因为文化水平低,知识能力有限,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得不到位,错失了帮扶的机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结对帮扶、入户走访、开展小组活动或者社区活动来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详细解读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使扶贫政策走入千家万户,惠及更多贫困人群,帮助他们增加脱贫的渠道。同时,作为政策的倡导者还可以根据贫困户对象致贫原因,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反馈给政府部门,在社会政策层面进行倡导,促进制定新的社会政策或调整已有的社会政策,制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扶贫政策。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扶贫质量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社会工作介入扶贫事业发挥效用的瓶颈。因此社会工作要介入扶贫事业,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能力是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基础,是进行有效的贫困治理、提高扶贫成效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高低又直接体现为其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社会工作自身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贫困对象能力塑造的促进者,社会工作者为贫困对象提供知识、技能和相应资源,帮助塑造自身能力和生活信心。因此,贫困地区的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在贫困人口聚居的县、乡、行政村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或社会工作服务站点,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延伸到贫困乡镇、贫困村社和贫困家庭,切实提升扶贫质量。

(三)强化增权赋能,提升脱贫能力

贫困对象自我脱贫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工作介入扶贫事业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及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在扶危济困过程中,其关注点不在于贫困对象的问题和缺陷而在于贫困对象的潜能和优势,通过专业的价值理念提升贫困者个人能力,激发贫困者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使其从根本上脱贫。安素霞等人的研究指出:“要从心理层面催生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扶贫对象参与脱贫的意愿,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建设。因为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扶贫的成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扶贫长效作用的发挥。”[6]因此,对贫困对象增权赋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势在必行。

(四)引入评估监督,确保扶贫成效

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之一,脱贫攻坚的评估是确保扶贫成效的必要环节。因为在行政强势干预模式指导下的扶贫事业,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脱贫结果和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何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后阶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多维度的测量贫困对象心理状态、脱贫效果,进而进行整体评价,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实务层面的建议,有效地解决扶贫对象面临的问题难点,使扶贫福利能真正惠及所有困难群众。

(五)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扶贫网络

社会工作者相信贫困对象之所以陷入困境并不是贫困对象自身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其所处环境造成的。因此提供服务中更多会致力于改善贫困户所处的社会环境,或帮助其从环境中链接资源,搭建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其优化家庭结构,组建活动小组,召开居民座谈会议等协助贫困对象之间互动,构建支持网络。杜洁认为:“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社会支持资源等,帮助贫困人口在社区中培育、梳理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全方位的资源,帮助他们精准脱贫。”[7]王卓等人指出:“优化贫困户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 要社会工作者、贫困户和普通村民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配合。”[8]因此,承担着资源链接者的社会工作者,协助贫困对象整合现有资源,扩展其他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帮助其发展、培育、梳理和激活社会关系网络,整合拉动全方位资源,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贫困户攻坚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