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图情领域2007—2016年国际发文情况分析*

2018-02-07

图书馆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文热点论文

林 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71)

1 引 言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被列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在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下,推动图情学科国际化发展必将成为相关高校图情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对于提高图情学科的科研水平,提升国际图情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图情界开始关注国内学者国际发文的动态和趋势,王娟[1]、曾通[2]、车尧[3]等从总体视域对某一时间段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状况进行了计量统计;李芳[4]、袁晓园[5]、杰碧[6]等对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合著现象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展现出一些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缺少对国际发文影响力的纵向分析评价,因而不能清晰地判断出我国图情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基于近10年(2007—2016年)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以下简称我国)图情领域的SSCI论文数据,从论文数量、论文影响力、发文机构、合作情况、期刊分布、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揭示了我国图情领域最新的国际发文情况。本研究的分析工具选择了InCites与CiteSpace,通过两者的结合使用可以更深入、全面地对图情学科进行分析评价,进而为我国图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方向。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InCites数据库是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为数据源的科研评价工具,其广泛应用于学科竞争力的评价中。笔者于2017年8月25日以SSCI数据库为原始数据源,输入检索式“(AD=P eoples R Ch in a) AND(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时间限制在2007—2016年,文献类型精炼为Article与Review,共检索到2 525条记录。由于检索到的记录包括香港、澳门地区的独著论文,因此笔者将全部记录导入到InCites中,在“国家/地区”处选择“China Mainland”,共识别出2 077条有效记录。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参照InCites数据库的相关绩效计量指标,对论文的被引情况、发文机构、来源出版物等文献标识进行统计,结合CiteSpace软件对机构合著情况、研究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全面揭示近10年我国图情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研究进展。

3 我国图情领域文献特征分析

3.1 论文数量

近10年我国图情领域在SSCI中共发文2 077篇,年均发文超过200篇。根据冯祝斌等[7]的统计,在1993—2004年,中国图情界在国际上年均发文48.3篇,与之相比,最近10年我国国情领域国际论文量增长非常迅速。从图1展示的发文趋势看,我国国情领域国际论文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占全球总论文量的比例总体上也处于上升势头,说明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生产规模在逐步扩大。

3.2 论文影响力

被引频次统计的是近10年被WOS核心合集收录论文引用的总次数。近10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总被引15 234次,年均被引1 500余次,占全球总被引频次的相对比例10年来提升近10%,并且总体上保持着稳定的提升速度(见图2)。

进一步分析论文影响力,我国在篇均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简称CNCI)、论文被引百分比3个指标上都高于全球基准值,且与美国的指标表现相当,但是在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高被引论文数上远低于美国(见表1),可见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的整体质量较高,论文影响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与国际一流水平尚有差距,集中表现在高影响力论文的不足上。

图1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发文趋势

图2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被引趋势

3.3 机构发文与合作情况

近10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机构多达257个,其中发文超过50篇次的机构有14个。从表2可以看出,发文靠前的14个机构的论文总量达到1 304篇,占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总量的62.78%;被引频次达到11 319次,贡献了我国图情领域近75%的被引量。具体到详细排名可以发现,总论文量与近3年论文量的机构排名基本上是一致的,显示了我国图情领域研究力量的稳定性。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大学,近3年发文明显增多,这与其近些年来在图情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活跃表现是匹配的。

表1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影响力对比

为分析我国图情领域各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笔者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了机构(Institution)和名词术语(Term)节点,生成了“机构-名词术语”共现网络(见图3)。通过表2和图3可以看出:(1)发文量排在前列的机构之间合作频繁,如武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与南京大学;(2)根据机构和术语的共现关系可以发现,高产机构存在研究内容相对稳定的合作群,其中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含有一致的研究方向,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有bibliometric analysis、citation network、collaboration network等术语,说明这些机构形成了以信息计量和科学计量研究为主的合作群。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retrieval、search engine等术语关系密切,构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合作群;(3)合作机构呈现出地域性特征,形成多个地域性合作群体,如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为中心,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华北合著群体;以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中心的东北合著群体。

图3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表2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排名前14的机构

从论文的国际合作来看,2007—2016年SSCI国际合作论文共计967篇,占比46.56%;被引共计8 535次,占比56.03%,可见国际合作的论文规模是非常大的。进一步分析论文的质量,国际合作论文整体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1.48)、篇均被引频次(8.83)、论文被引百分比(83.87%),都略高于对应的我国国际论文整体的指标值,这说明国际合作论文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影响力。从国际合作的国家分布分析,我国与美国的科研联系最为紧密,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也是与我国合作较多的国家。可见,近年来我国各个研究机构开始重视国际合作,合作力度明显提高,尤其是与在图情领域影响力高、研究能力强且发文数量多的国家合作更为频繁。

3.4 期刊分布

从期刊载文量看,发文超过60篇(含60篇)的期刊有13种,累计发文1 553篇,占总论文量的74.77%。Scientometrics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刊发我国图情领域论文量排在前两位,且在论文量与被引频次上遥遥领先(见表3)。其中Scientometrics是国际科学计量领域的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刊载的图情跨学科论文较多,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论文,可以认为这两种期刊是对我国图情领域学者比较友好的期刊。

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可知,论文分散在73种期刊上。根据2016版WOS期刊引用报告所示的期刊分区,仅统计期刊在图情领域分区情况(见表4),Q1的论文占比超过60%,远高于其他分区论文占比,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国际图情领域顶级期刊上的发文较多,论文的总体质量是能得到保证的。此外,Q1论文的被引贡献率高达81.04%,说明高分区的期刊影响力更大,更容易引起关注。

3.5 研究领域

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体现了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共涉及17个学科领域。由图4可知,计算机科学与图情领域交叉性是最强的,以计算机科学为中心又延伸出医学信息以及地理信息两个学科分支。此外,图情学科与社会人文、经济与管理以及信息通信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这也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在人文、经济、技术3个维度的体现。

3.6 研究热点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研究热点可认为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且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组论文共同探讨的问题,而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的精炼,高频词、关键词集合可代表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CiteSpace生成了关键词(Keyword)与名词术语(Term)的共现网络,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表3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载文量超过60篇(含60篇)的期刊

表4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图4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图5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根据各类团聚类标签以及类团内部的关键词或名词,可从传统图情、计算机科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领域总结出近10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热点研究主题(见表5)。

(1)科学计量与评价

科学计量与评价一直是图情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科学计量学更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从图谱中可以发现,science、impact、bibliometric、trend等节点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过于宽泛而不易识别出热点主题,反而一些小的节点,如citation、h-index、collaboration、social network等词汇更能揭示出热点研究内容。笔者通过分析这些热点主题的高被引文献,归纳出如下研究方向:(1)基于WOS/ESI的全球某一学科或研究主题的计量分析,如Tian Yangge等基于SCI对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主题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与评价[8]。Chuang Kunyang等从论文总数、第一作者论文数、通讯作者论文数、独著论文数、合作论文数5个指标对全球水资源领域的ESI高被引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9];(2)基于WOS/ESI的中国科研表现的对比和评价,如Fu Huizhen等以SCI为数据源,通过对论文数量、被引频次、作者、关键词等指标的对比分析,对中、美、英等8国的科研表现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评价[10];(3)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的应用,如Li Jiang分别利用同行评审与引文指标(h指数、g指数)两种方法对图情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质量进行了评价,进而分析了同行评审与引文评价的相关性[11]。与国际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相比较,我国更倾向于应用研究,而基础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偏少。

表5 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热点主题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优质信息化服务的机制,新世纪以来可谓是国内外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首。从图5中可以看出,这一聚类以“digital library”为中心节点,延伸出的高频关键词包括academic library、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等,可见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或学术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上,具体涉及到数字图书馆的评估[12]、应用[13]、用户体验[14]等主题。

(3)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是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在图情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讲,社会网络可看作是由多个节点(人或机构)和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所组成的集合,通过对节点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描述,可以分析出关系模型中所蕴含的网络结构以及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科研合著、合作现象的分析上,涉及到科研作者合著网络的研究[15]、主题领域的科研合作[16]、国家及地区间的知识合作[17]。

(4)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和移动个人终端整合的强大范式,允许用户通过维基、博客、社交网、微博等新媒介自创和分享内容,从而实现对媒体的生产、发布、管理等过程的参与、主导甚至取代,并赋予公众一种在线的社会化网络关系。与社交媒体相关的关键词包括communication、community、world of mouth、user等。结合该聚类下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发现,社交媒体的研究主题相对分散且交叉性强,当前研究多基于中国微博和国外facebook的使用案例来探讨社交媒体的口碑营销、政府与公共事务以及信息的交流传播。其中,口碑营销主题涉及口碑传播营销机制[18]和影响因素的研究[19];政府与公共事务主题包括社交媒体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20]、对公众公共事务与政治参与的影响[21]以及对危机情况下的公众在线参与行为的分析[22];信息交流传播主题涉及用户内容生成与推动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3]。

(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国内外图情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为中心聚集的节点,显示了图情领域技术方面的有关研究。信息技术聚类下的关键词包括gi(地理信息)、algorithm(算法)、classification、retrieval等,其中既包括传统图情领域的检索技术的研究,如检索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24],检索效果与检索策略的探讨[25],同时也包括地理信息与医学信息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一些优化算法在空间优化、土地利用与路径规划上的应用[26]以及医学上的图像检索[27]等内容。

(6)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可以集信息管理、决策支持、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知识库管理以及神经网络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在图情领域已是成熟且稳定的研究热点。该主题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organization等,具体来讲涉及以下几个方向:组织内系统与供应链[28],信息系统用户采纳与持续使用研究[29],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与组织学习[30]。总体看,该主题反映了信息、人与信息技术3种组织资源的协同和使用,体现了我国图情领域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7)信息用户与行为

该热点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behavior、user acceptance、trust等。当前研究主要以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以及用户为中心,探讨用户心理、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文化、地域等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进而从用户角度改善信息服务。例如,Zhang Yixiang探讨了心理安全对用户在虚拟社区中持续分享知识行为的影响[31];Sia Choonling基于用户网上购物行为分析,探讨了文化背景对用户信任的影响[32]。相比以往研究,研究内容从图书馆扩展到了移动通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方面,更强调新信息环境(如大数据、新媒体、移动互联、虚拟社区)下的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8)知识管理

从图5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热点主题,与信息技术、用户和行为的关系密切,相关热词有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transfer等。研究内容集中在知识共享[33]、协同创新[34]、企业知识管理系统[35]等方面。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 论

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图情领域的SSCI发文数据,结合InCites与CiteSpace,对近10年我国图情领域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情况进行了计量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论如下:(1)从科研竞争力角度分析,2007—2016年是我国图情领域国际发文的快速增长期,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且占全球总发文量的比例提高较大。被引量占全球总被引频次的相对比例整体上处于增长趋势,引文影响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超过80%的论文发布在高分区的期刊上。这说明我国国际论文的竞争力表现突出,但与国际一流水平尚有差距,集中体现在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偏少。(2)从发文机构与国际合作的角度分析,形成了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主体的具有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的高产机构合作群,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近半数的论文是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且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更具竞争力。从论文的研究领域看,论文呈现出很强的跨学科性,计算机科学是与图情领域交叉最为频繁的学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除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具有图情学科的高校国际发文较多外,其他更多的是非图情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的论文。图情领域的研究虽然交叉性强,涉及到多个学科,但是从图情学科建设的角度讲,该学科的科研发展应该由具有图情学科设置或背景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来支撑和主导。(3)从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图情学科、计算机科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信息计量与评价、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社交媒体、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与行为、知识管理共8个热点主题。

4.2 建 议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对我国图情学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 继续加强图情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以SSCI与ESI论文为例,一篇论文如有多个署名机构,其被引频次将同时计入这些机构,而通常来讲,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更大,被引几率更高,尤其是与该领域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高校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合作政策,创造多种条件,如引进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学习背景的),聘请国外客座教授 ;动员并资助研究人员出国(出境)进修、攻读学位,鼓励师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会议、交流、访问,积极开展与国外机构的学术研究协作攻关(如项目申报、论文合作);在当前iSchools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主动加入iSchools联盟,争取举办iSchools的顶尖国际会议,以提升本校在图情圈的活跃度和话语权,提高本校图情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4.2.2 深化图情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由上述结论可知,我国图情领域的国际论文具有很明显的学科交叉性,而笔者通过对SSCI中图情领域的ESI高被引论文的简要分析发现,超过80%的论文都属于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与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医学信息学领域交叉频繁,这也说明跨学科研究更容易取得全球关注。跨学科合作研究不仅可以扩展图情学科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同时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原创性成果诞生的地方,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例如,在计量学的研究中引入了很多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在医学信息化的研究中又融入了图情视角。因此,我国图情学科要继续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学校(院)层面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以图情学科为主导的多个学科参与的“学科群”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院(系)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团队;科研人员个人层面要扩展视野,寻找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主动地寻求跨院系、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

4.2.3 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特色与国际热点的结合

通过刘佳[36]、邱均平[37]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近年我国图情领域侧重于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计量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而国际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计量、管理、技术3个维度。与国内研究对比,我国图情领域国际论文更侧重于新信息环境下知识、技术、系统、用户的交叉研究,缺乏对图书馆学理论以及图书馆这一本体的关注,同时涉及到大数据、替代计量学、商务智能、社群信息等研究前沿的论文相对较少。国际论文与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覆盖的研究热点非常相似,侧重于用户行为、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计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都偏重于实证研究。但是与国际论文研究热点不同的是,我国国际论文以中国为背景的应用性论文居多,而对热点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角缺乏创新性,最为重要的是缺少对研究热点具有重要推动力的理论研究。此外,考虑到我国图情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多是在国内期刊和著作发表,其更能代表我国图情学科整体的科研水平。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图情学科的国际发文,另一方面在国际研究中要注重把我国图情研究特色与国际热点结合起来,以我国实际为起点,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对接国际研究热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研究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性和推动力的理论成果。

[1]王 娟,曾纪洁. 近十年中国图书情报学国际化进程分析[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5):29-32.

[2]曾 通. 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中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期刊发文的计量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10):223-227.

[3]车 尧,潘云涛,赵筱媛,等. 2012年度情报学研究进展——中国学者在国际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14,32(9):155-161.

[4]李 芳,汪江桦. 中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现象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2,32(1):38-41,46.

[5]袁晓园,华薇娜. 中国图情学国际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10):137-141,158.

[6]杰 碧. 基于科学计量的图书情报科学产出、合作与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2015.

[7]冯祝斌,华薇娜.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图书情报学科研成果调研与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3(4):42-50.

[8]Tian Y G, Wen C, Hong S. Global Scientific Production on GIS Research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from 1997 to 2006[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8,2(1): 65-74.

[9]Chuang K Y, Wang M H, Ho Y S. High-Impact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Subject Categor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of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J].Scientometrics,2011,87(3): 551-62.

[10]Fu H Z, Ho Y S. Independent Research of China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During 1980-2011[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1): 210-222.

[11]Li J, Sanderson M, Willett P, et al. Rank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rs: Comparison of Data Sources for Correlating Citation Data, and Expert Judgments[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4): 554-563.

[12]Ma C C, Cao S J, Gu T H. Usability Evaluation with Task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J]. Electronic Library,2016,34(4): 572-587.

[13]Zhai X J, Wang J J. Improving Relations Between Users and Libraries: A Survey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J]. Electronic Library, 2016,34(4): 597-616.

[14]Han Z P, Liu Y Q. Web 2.0 Applications in Top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J]. Library Hi Tech,2010,28(1): 41-62.

[15]Yan E J, Ding Y, Zhu Q H. Map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A Coauthorship Network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0,83(1): 115-131.

[16]Chen Z F, Guan J C. Mapping of Biotechnology Patents of China from 1995-2008[J]. Scientometrics,2011, 88(1): 73-89.

[17]Guan J C, Chen Z F. Patent Collabo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2, 48(1): 170-181.

[18]Huang J H, Zhang J, Li Y F, et al. Business Value of Enterprise Micro-Blogging: Empirical Study from Weibo.com in Sina[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22(3): 32-56.

[19]Balaji M S, Khong K W, Chong A Y L. Determinants of Negative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4): 528-540.

[20]Hao X L, Zheng D Q, Zeng Q F, et al.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Media Interactivity of E-Gover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6,40(1): 79-96.

[21]Kim Y, Chen H T. Social Media and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osure to Cross-Cutting and Like-Minded Perspectives[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6,33(2): 320-330.

[22]Wang X Q. How do People Participate in Social Network Sites After Crises?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4,32(5): 662-677.

[23]Qi J Y, Zhang Z P, Jeon S M, et al. Min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from Online Reviews: A Product Improvement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8): 951-963.

[24]Mu X M, Lu K, Ryu H. Explicitly Integrating MeSH Thesaurus Help into Health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An Empirical User Study[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4,50(1): 24-40.

[25]Lu K, Kipp MEI. Understanding the Retrieval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Tags and Author Keywords in Different Retrieval Environm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dical Collection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3): 483-500.

[26]Cao K, Batty M, Huang B, et al. Spatial Multi-Objective Land Use Optimization: Extensions to the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1,25(12): 1949-1969.

[27]Yuan K H, Tian Z, Zou J Y, et al.Brain CT Image Database Building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Using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1,47(2): 176-185.

[28]Wong C W Y, Lai K H, Cheng T C 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ol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ingenc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8(3): 161-200.

[29]Limayem M, Hirt S G, Cheung C M K. How Habit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J]. Mis Quarterly,2007, 31(4): 705-737.

[30]Xu Q, Ma Q G. Determinants of ERP Implementation Knowledge Transfe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8): 528-539.

[31]Zhang Y X, Fang Y L, Wei K K,et al. Explor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Promoting the Intention to Continue Sharing Knowledg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0,30(5):425-436.

[32]Sia C L, Lim K H, Leung K, et al. Web Strategies to Promote Internet Shopping: Is Cultural-Customization Needed?[J]. Mis Quarterly,2009,33(3): 491-512.

[33]Zhang Y, Zhao S K, Xu X B.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ased on Elements and Function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2016,17(3): 303-310.

[34]Wang Z T.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 Self-Organazing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2012,11(2): 427-440.

[35]He W, Fang Y L, Wei K K. The Role of Trust in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eeking U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3): 526-537.

[36]刘 佳, 韩 毅. 中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及对比分析[J]. 情报科学,2014,32(12):53-60.

[37]邱均平,吕 红. 近五年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前沿及其知识基础——基于17种外文期刊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3):4-15,58.

猜你喜欢

发文热点论文
热点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