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和自然遗产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图书馆角色与功能调查研究*

2018-02-07

图书馆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亢 琦

(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1 引 言

自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决定把“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以下简称“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遗产日”,凸显了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2017年“遗产日”期间,文化部、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在成都、神农架和洛阳,以不同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动。其中,在文化部的组织下,许多相关单位举办了展览、民俗活动等,如第六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等,宣传非遗保护的理念、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贯彻和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遗产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办和国办颁布的文件,聚焦非遗实践,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2-4]。《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5]许多研究也相应阐述了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职能、作用、优势、意义和措施,认为图书馆对非遗保护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必然的职能所在[6-9]。随着我国“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的出台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图书馆界在民族文献特色馆藏建设、地方文献收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0-15]。与此同时,非遗数字化研究的课题和著作也在增多,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等,著作有李欣的《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等。一些学者还通过网络调研了公共图书馆非遗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发现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与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职责不相称,存在诸如非遗数据库中只有文字类型的资源、无法动态地全面展示非遗的精髓以及在非遗馆藏文献的资源揭示上还有很多不足等问题[16-20]。

从上述内容可知,自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日”正式确立,图书馆界开始普遍关注非遗,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数量大幅上升,尤其是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与采取的措施方法以及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是研究和实践中的主要主题。同时笔者也发现,文献综述和实践分享研究较多,此外,还有调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现状上,而缺乏关于图书馆在“文化遗产日”中开展的活动内容与行动实践的实证研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开展,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机构,在“遗产日”期间开展了哪些非遗宣传展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活动,是否积极响应与行动起来?这些都应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文调查和分析了图书馆在首个“遗产日”中开展的活动内容与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图书馆支持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弘扬、传承与振兴等提供实践启发。

2 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各类型图书馆在“遗产日”中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现状,深入探究这些活动的内容和特点,本研究通过访问国家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和“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并辅以网络调查、文献研读等方法收集资料,其中,网络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文化部网站、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网站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网络调查的时间为2017年5月23日(文化部正式启动“遗产日”宣传活动的时间[21])至6月23日。

3 调研结果

调研发现,共有40所图书馆(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35所,高校图书馆3所,专业图书馆1所)在“遗产日”期间以主题展览、讲座、现场展示、古籍修复体验、专题图书展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支持或参与了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下页表1中列出的图书馆在我国首个“遗产日”期间开展的活动来看,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在“遗产日”前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宣传展示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用户普及非遗知识,进行非遗活态展示,提升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发挥图书馆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社会教育的职能,也体现了图书馆在贯彻与实施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方面进行了探索。

调查发现,举办“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的图书馆,占我国图书馆总数(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153所[22],高校图书馆2 631所[23]以及多所专业图书馆等)不足1%。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重要的文化节日——“文化遗产日”已走过了12个年头(尤其2017年恰逢调整设立的首个“遗产日”),图书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仍较为薄弱,对宣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遗产日”期间共举办约60多场次活动,活动类型有非遗专题讲座(20场次)、非遗成果/作品展览(13场次)、非遗传承人(团队)向读者现场介绍和展示传统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即活态展示(6场次)、古籍修复技艺体验(4场次)、专题图书展(4场次)、接受图书捐赠(3场次)、发放宣传材料与咨询(3场次)、转载报道(3条)、非遗专题片展映(2场次)等形式。其中,自主策划开展“遗产日”活动的公共图书馆有6所,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展览、展演等活动大多由其所在省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部署,并与文化馆、非遗中心、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联合开展,当地的“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图书馆举办或由图书馆承担一部分,图书馆主要提供举办讲座、展览和展示的场所,如

“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在铁岭市图书馆召开。

表1 图书馆在2017年“遗产日”期间开展的活动内容与行动实践情况一览

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许多图书馆没有在“遗产日”期间举办活动,但在日常读者活动中涉及了非遗主题以及相关知识的科普。例如,广州图书馆在2016年举办了两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技术传习和非遗讲座;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寒暑假期间开设了“非遗课堂”,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开展剪纸技艺培训班、泥塑手工课堂等,以增强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还有许多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如端午、春节)的科普知识,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岁时民俗·节气”专题,推荐《微读节气》图书,举办“二十四节气美文美诗”征文活动。此外,西安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陕西这些濒临失传的绝活”,分享了陕西各地的传统手工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读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由上述调研可知,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既没有同当地文化部门配合协调举办“遗产日”主场活动,也没有以“遗产日”为契机自主策划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展示活动,仅有少许图书馆在“遗产日”期间开展了一些活动,总体而言,存在开展“遗产日”活动的图书馆还不够普遍、没有与图书馆自身结合起来、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

4 分析与讨论

4.1 图书馆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宣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的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我国许多非遗以及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化正在灭绝或濒于灭绝,抢救、保护优秀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2017年6月20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老专家、老艺术家‘建言十九大’”座谈会,其中有专家建议“要提升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及其资源的战略地位,努力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阵地”[24]。冯骥才呼吁社会各界包括文物和文化机构都应为文化遗产日出力作贡献,并指出“在文化遗产日方面,我们不是旁观者,不能缺席”[25]。国际图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对公共图书馆使命有明确的表述,其中就包括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等[26]。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27]。因此,作为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的现代图书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图书馆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宣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护和传承活态文化作为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发挥保护文化遗产和开展社会教育等职能,使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从中汲取深厚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上述目标,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征集了“现代图书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案例”,案例主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模式”“国学经典阅读推广的方法与实践”等,以研讨图书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28]。

4.2 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4.2.1 做好社会教育和宣传弘扬工作

图书馆通过“遗产日”等活动,向社会宣传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价值,引导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如文化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网站所述的“宣传工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传播理念、提高影响、动员社会、扩大参与的重要职能”[29]。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宣传《公约》《保护法》《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各级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意见;(2)邀请传承人或团体进行技艺展演和传习活动,开展“真人图书”活动,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引起广大读者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3)举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览活动,包括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资料介绍等;(4)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刊载与传统节日、中华医药等相关的内容;(5)推荐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以及书法作品、对联作品等,《中国文物报》和《中国文化报》等报纸,《文化遗产》等学术期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6)展映大型电视纪录片诸如《记住乡愁》等。有条件的图书馆也可以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专题网站(如大连大学图书馆“思想者”专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阅览室(如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如杭州市拱墅区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分馆)等,将非遗保护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展示。

4.2.2 开展科学研究

《遗产法》第35条明确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30]。图书馆开展的诸如分类、主题、版本、目录、索引等研究工作,也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将活态知识适度地纳入研究范畴,有助于图书馆学拓宽知识研究领域,同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提升学科地位。研究内容包括:(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源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24条强调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31]。图书馆有责任尽全力收集、整理本地区各种载体形式的非遗文献,并对记载在各类文献典籍和散落在人类历史记忆中的非遗史实、技艺、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整理,而不仅仅偏重保存记录人类知识的纸质载体(文献)[6,32]。这些非遗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对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非遗申报、民间优秀文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参考咨询信息推送、定题跟踪服务、科学数据管理、特色馆藏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如非遗进课堂)有重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价值。(2)非遗数字化保护。增强现实技术、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动漫、游戏的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活态逼真展现与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元数据标准研制[10-11]、元数据互操作、统一检索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如何更好地发挥非遗数字资源的原生态和平台易用性等都亟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4.2.3 重视传承人参与和扶持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一部分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面临产品需求萎缩、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的困境,致使年轻人不愿学习,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如博大精深的“毕摩”就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33]。同时,非遗数字化保护还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非遗传承人和拥有者在非遗数字化创作、生产中缺失话语权,导致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等文化问题[12,17],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对此,我国文化部和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帮助传承人强化对相关遗产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识与把握,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山东威海职业学院成立了非遗学院,邀请威海市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展技艺传承、知识讲座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工作[34];江苏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35],这些均是重视与扶持传承人的重大举措。宋俊华和王明月倡导,作为非遗的文化载体,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应该成为数字化保护的主体,深度参与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并提出了“非遗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17]。图书馆应帮助活态文化传承群体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技艺资源,提升其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自觉性和自豪感,保护和激发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学习、演习场所,提供宣传、交流、展示非遗文化的平台,使长期处于边缘、自生自灭的活态文化的价值观得到认同与普及推广,使传承主体得到社会价值的文化认可,吸引更多的受众来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也是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7-8,15]。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平台开发中,应吸纳非遗传承人和拥有者深度参与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并以资源建设、阅读推广、讲座、展览、展示体验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资源推荐与阅读推广,相关数据库推荐与使用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整理与文献保存开发利用,宣传教育(如传统节日活动、非遗进课堂等形式),支持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振兴等工作上的力度。

4.2.4 主动加强与其他专业人士和部门的协调配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充满意义且巨大的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如民族学、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文化事业机构,甚至每一个人的支持和参与。图书馆除了以自身为主开展非遗资源建设、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外,还应主动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协作,开展下列工作:(1)图书馆应与博物馆、档案馆、非遗中心、文化馆、群艺馆、文化主管部门等机构以及非遗传承人、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研究人员等合作,凝聚全社会的合力,整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护体系,促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与共享[10-11,18,36]。(2)大力宣传和整合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读者知晓并利用;(3)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力求成为社会或社区的交流、研讨、创作中心,图书馆可以广泛为各类“非遗”活动提供场所(报告厅、展览厅、大厅或广场等共享空间)、设施和组织服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以及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

4.3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4.3.1 警惕“趋热趋利”

在文献研读和网络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图书馆建设了反映本地区非遗项目数字资源平台,然而普遍存在缺乏更新、内容单薄等问题。例如,成都图书馆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上线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属国内较早创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的图书馆之一。然而相关内容只更新至2013年4月,尤其是“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举办6届且2017年“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在成都举办,而该网站也仅提供了前3届的报道和链接,缺少及时、必要的更新,没有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图书馆单纯迎合“非遗热”突击性开展相关工作,必然引发讲座和展览流于形式、受众较少、数据库制作简单、后期不维护和更新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6,15]。图书馆要有科学的非遗保护观,真正关注这一弱势文化在危机环境下的保护和生存,在传统节日、“遗产日”等重要文化节日持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系列活动,建立的非遗数字平台注重资源和资讯的持续更新,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促进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

4.3.2 警惕忽视民间优秀文化

王子舟等指出,图书馆长期以来偏重保存“记载于书上”的知识,忽视了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说出”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优秀活态文化,对于非文字的文化传统、田野中活态知识的抢救性收集、整理与开发没有足够重视[6,20,32],尤其是更多的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更加受到冷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面临着消失的危机[6]。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民间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图书馆来说,除了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应该更广泛地关注民间优秀文化,特别是对那些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弱势文化倾注更多的关怀,让大众了解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的其他民间文化,为保存无形文化遗产而主动研究、收集、整理民间文化、传统工艺等,通过自身对文献的挖掘和研究,探寻历史根源,推动其积极申遗,为活态文化找到保护的依据,让活态的民间艺术焕发活力并传承下去。

4.3.3 警惕铺张浪费

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系列活动的举办要坚持“精品、实用、节俭、可持续”的原则,突出文化惠民,坚持节俭举办“非遗”活动,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倡导环保、绿色、节约,避免纸质宣传品、展板过量制作,加强新媒体(如微信等平台)在“非遗”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人们喜闻乐见、新颖的音视频,图文并茂、集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电子宣传资料,以扩大传播范围、受众群体和传播效果。

5 结 语

设立“遗产日”是我国实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文化遗产日”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意在传播中华文明、宣传非遗,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和自然保护工作。常态化、持续性、系统性地传承弘扬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图书馆对人类文化传承的担当体现,也是积极响应联合国第70届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37]的使命。

本研究还存在不少局限,仅采用了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百度搜索调查了解图书馆在“遗产日”期间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不能深入地反映现场活动效果以及馆员与读者对活动的认知。下一步将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法了解读者和馆员对开展“遗产日”等文化节日活动的看法、认知以及对效果的评估,以便于为图书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1]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EB/OL].[2017-07-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29/content_5113289.htm.

[2]中共文化部党组.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求是,2017(13):35-37.

[3]项兆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EB/OL].[2017-06-11].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706/t20170610_496236.html.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OL].[2017-07-26]. http://www.zgfy.org/.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7-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

[6]刘伟华,许静华.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27-30.

[7]李泽文. 保护与传承活态文化是图书馆的文化自觉[J]. 图书馆,2013(5):86-88.

[8]汪向明.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书馆职能审视[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15-18.

[9]刘 沫. 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2-24.

[10]周 亚,许 鑫.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2017(2):6-15.

[11]刘灿姣,阳利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述评[J]. 图书馆,2016(2):15-20.

[12]张玮玲. 基于“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宁夏地区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2):110-114.

[13]陶 琳. 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3(6):103-107.

[14]谭必勇,徐拥军,张 莹. 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 浙江档案,2011(6):30-33.

[15]刘伟华. 拓展地方文献工作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建设,2010(6):43-46.

[16]徐军华,刘灿姣,杨 丹.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 图书馆,2016(2):28-32.

[17]宋俊华,王明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文化遗产,2015(6):1-9,157.

[18]徐晨辰,肖希明.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4(11):56-60.

[19]许 鑫,赵嘉伦.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建议[J]. 图书情报工作,2014(21):6-12.

[20]邓爱东.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J]. 图书馆学研究,2010(20):36-39.

[21]文化部确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主题和口号 正式启动遗产日宣传活动[EB/OL].[2017-08-03]. 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705/t20170523_494640.html

[22]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发布[EB/OL]. [2017-08-01].ht tp://www.mcprc.gov.cn/whzx/whyw/2 01 70 5/t20170515_494514.html.

[23]教育部发布最新高校名单[EB/OL].[2017-08-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06/t20170616_307075.html.

[24]老专家老艺术家“建言十九大”[EB/OL].[2017-07-20].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706/t20170621_610636.html.

[25]刘少华. 中国迎来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6-11(6).

[26]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 [EB/OL]. [2017-07-02]. https://www.ifla.org/publications/iflaunesco-publiclibrary-manifesto-1994.

[2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7-08-02].http://www.scal.edu.cn/gczn/sygc.

[28]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关于征集“现代图书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案例”的通知[EB/OL].[2017-08-23].http://www.lib-read.org/newsshow.jsp?id=2361.

[29]2017年文化遗产日专题首页[EB/OL]. [2017-07-02]. http://59.252.212.18/col/col764/index.html.

[3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 [2017-08-02].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 [2017-12-02].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11/04/content_2031427.htm.

[32]王子舟. 论历史文化名城与图书馆[J]. 新世纪图书馆,2006(1):20-24.

[33]吴光于“.毕摩”后代的坚守与彷徨[N].新华每日电讯,2017-07-14(12).

[34]苏 锐. 山东威海职业学院成立非遗学院[N]. 中国文化报,2017-06-13(6).

[35]郑晋鸣,金 梦.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N].光明日报,2017-04-18(9).

[36]吕 鸿. 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0(3):127-129.

[37]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B/OL]. [2017-07-02]. https://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