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评价
2018-02-06潘宇红
潘宇红
【摘要】目的 讨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58例,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取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方法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能有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冲洗;变应性真菌性鼻竇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激素治疗或者单纯手术方法,但是其效果一般,疾病容易再次复发,所以选择综合性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在本次调中采用的是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效果良好,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58例,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实验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0.2±3.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3±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治疗方法:在手术前三天开始服用泼尼松(生产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每日一次,每次30 mg,确定病灶位置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在鼻内镜下清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尽量多的保留窦腔黏膜,手术成功结束后使用医用布条填塞鼻腔,在两天后取出,取出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每天早晚各冲洗一次,持续两个月[2],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性治疗,持续治疗一周。在纱布取出后的第三天,采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91)进行鼻窦冲洗,每天一次。在术后的第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鼻内镜检查并对鼻腔和鼻窦进行清理,术后2~3个月可每两周进行一次即可[3]。采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喷鼻,持续治疗1~3个月,直到鼻腔完全上皮化为止。对照组仅采用单纯鼻内镜下手术,方法同实验组。
1.3 疗效观察和判定标准
采用Lund-Mackay方法对两组患者瘢痕、结痂、鼻漏、水肿以及息肉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方法评价总分为10分,分时越高代表其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瘢痕、结痂、鼻漏、水肿以及息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疾性病,一般易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由于其容易反复发作,所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经过本次调查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内镜下手术后再对鼻窦进行清洗,能够对真菌进行彻底清除,因为在手术时会引发出血、粘膜水肿,加之鼻窦鼻腔存在骨性分隔,所以一部分较小的真菌团块不容易暴露出来[4],而术后的冲洗能够将残留的真菌团块做进一步清理,使真菌清理的更加彻底。根据研究发现,真菌在pH值为4~6的环境下繁殖最快,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冲洗液是5%的碳酸氢钠,其能够提升鼻腔内的pH值,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目的,同时手术后的抗感染治疗也能够提升治疗质量,缓解疾病症状。综上所述,采用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方法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宪军.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2 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67-69.
[2] 邵 军.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34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23):73-74.
[3] 樊治军.内窥镜手术结合中药治疗鼻窦炎疗效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5):21-23.
[4] 李 燕,李 宣.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6-107.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