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以北京市为例
2018-02-06徐丹丹
李 丽,徐丹丹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4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我国流通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从末端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引导生产发展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可以促进绿色消费、便利消费、放心消费、实惠消费和品质消费,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保障人民生活、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对居民消费具有重要刺激作用,是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乡流通架起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商品交换的桥梁,城乡之间顺畅的双向流通有利于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十二五”以来,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以及提高城市影响力的战略产业。然而,受重城市、轻农村观念影响,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城市,城乡流通差距非常显著,特别是在市场结构、经营渠道、流通组织、基础设施等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导致城乡双向流通长期受阻,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城乡流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流通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日益加深,逐渐出现了代理制、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等形式,城市市场消费者的现实购买力和潜在消费需求均远高于农村市场的消费者。而农村受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消费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有些流通市场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露天集市、个体商户及偶然交换等原始形式,且农村在基础建设投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比城市要少,流通市场环境严重滞后,仍属于较为低端的市场,具有分散性和小规模经营特点,远未形成与城市类似的现代化、多元化、有层次的成熟流通体系。事实上,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多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种措施来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如“农超对接”能够扩大农产品流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能够推动工业品快速进入农村市场。因此,探究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化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缩小城乡流通差距的攻坚时期,研究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有关消费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经典的消费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Keynes J M)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n M)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 F)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以及杜森贝里(Duesenberry J S)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他们均基于不同视角对消费行为进行了独到的论述。关于流通和消费,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角度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即市场范围的大小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分工程度,而分工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市场范围是否扩大可以根据流通情况进行判断,因为市场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推动流通的扩大,最终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杨(Yang X)等[1]提出,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艾瑟(Aithal R K)等[2]认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缩短流通渠道。芬德利(Findlay A)等[3]提出,发展新型零售商店可以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克里舍(Krishnamacharyulu C S G)[4]基于流通案例探讨了合理选择流通组织对农村市场策略的重要性。
相关文献基于不同视角对流通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精辟论述。但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有关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被划分为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两个方面。农村消费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流通与农村居民消费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一方面,流通业发展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文启湘[5]认为,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农村流通体系。林秀清[6]研究发现,落后的农村流通体系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郝爱民[7]研究发现,农村业态、流通方式、基础设施及服务状况均能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吴学品等[8]基于对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农村流通总量的单位增长会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且推动作用逐年增强。另一方面,城乡流通差距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周爱华等[9]认为,我国城乡流通体系的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刘根荣[10]分析了我国转型期间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的成因及表现形式,认为城乡流通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城乡流通一体化路径的选择策略。刘根荣等[1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制约作用。李志刚[12]以江西省为例提出,充分利用城市优势资源、构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提高农村流通网点覆盖率及流通效率等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吴学品[13]基于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指出,城乡流通差距的改善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正向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汪月[14]分析指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的信息传播,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李先玲等[15]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较小;但从长期来看,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张虹[16]指出,乡镇流通企业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需要政策扶持来推动它们的发展。郝爱民[17]认为,要以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缩小城乡流通差距,进而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李小卷[18]基于二元性视角探讨了城乡居民消费受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三、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分析
城乡流通差距直接和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其影响机理可参见图1。
图1城乡流通差距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机理
(一)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分析
城乡流通差距的存在会降低城乡交易效率,提高城乡间流通成本与交易费用,其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的便利性和农产品交换的顺畅性。流通差距越大,生产资料等各种商品的交换就越不顺畅,对农村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越不利,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城乡流通差距较大所造成的低效流通会严重阻碍城乡间商品交换,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出现自给自足的现象,同时受农村商品市场缺乏影响,使农村居民消费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城乡流通差距的缩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流通效率的提高。商品交易产生分工,而分工会随着城乡间流通效率的提高进一步细化,此时城乡间商品需求不断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最终,随着城乡流通差距的消除,即城乡流通达到一体化阶段时,农村居民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就会大幅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就会进一步升级。
(二)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分析
城乡流通差距的扩大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会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并进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经典消费理论把居民消费的增加归因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农村生产规模,推动农村流通业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流通差距,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缩小城乡流通差距有利于提高农村就业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流通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整体门槛不高,发展农村流通业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提升农村整体就业水平,缩小城乡流通业从业人员差距。农村劳动者就业率的不断增加能够带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带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缩短城乡流通差距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城乡流通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城乡之间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有利于农户和消费者获得有效的商品供求信息,并据此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农村产业结构的日益高级化与合理化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城镇市场广阔,拥有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农产品、商品、科技等信息以及劳动力。流通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乡之间信息的不断交换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并推动农村向城市转变,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城镇化启动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四、北京市城乡流通差距综合因子测度
(一)数据的选取
以北京市为例,由于农村相关数据不容易获得,只能收集到2015年的农村数据,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1996—2016年《北京统计年鉴》。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中流通业数据的选择范围根据统计意义的分类确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二)指标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刘根荣等[11]的研究成果,根据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状,本文从流通的规模、环境、信息、宏观环境、商品市场五个方面入手选取11个指标构建城乡流通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参见表1。指标值越大,说明城乡流通差距越大,城乡流通状况越差。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指标均以比值的形式表示,变量间不存在量纲问题。
(三)实证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城乡流通差距,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运算。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检验结果可参见表2。
由表2可知,KMO值为0.746,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零假设,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提取公因子
各成分解释总方差的情况可参见表3。
从表3的特征值来看,应该提取前三个因子作为公因子。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了87.02%,大于85%,说明上述11个指标87.02%的信息可由这三个公因子来解释。据此,本文提取上述三个公因子来替代上述11个指标。
3.命名解释因子
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可参见表4。
由于旋转因子载荷绝对值大于0.5时即可命名,因此根据表4对各公因子进行命名和分析。
F1在城乡流通从业人数比X2、城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比X3、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X4、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量比X6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该因子包含了全部指标30.859%的信息。这些指标全部都与流通环境有关,而流通环境差距是城乡流通差距的重要内容,因此把F1称为流通差距的环境因子。
表1城乡流通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表2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表3各成分解释总方差
表4旋转成分矩阵
F2在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X1、城市化率X7、城乡人均GDP比X8、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X10、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X11五个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该因子包含了全部指标30.220%的信息。这些指标全部都是能够促使城乡居民消费增加和流通差距减小的内在动力,因此定义F2为城乡流通差距改善的动力因子。
F3在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数量比X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X9两个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该因子包含了全部指标25.940%的信息。这些指标均与居民生活保障有关,有利于城乡流通差距的缩小,因此把F3称为流通差距改善的保障因子。
4.计算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回归法得到各因子得分,再根据因子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主成分系数矩阵,计算三个主成分的得分,最后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北京市城乡流通差距改善的综合因子F。
F=(30.859F1+30.220F2+25.940F3)/87.020
F1、F2、F3和F四个因子得分的变动情况具体可参见表5。
总体来看,综合因子F呈上升趋势,说明城乡流通整体差距在逐年增加。动力因子F2、保障因子F3的得分逐年增加,环境因子F1的得分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些年来城乡流通环境差距缩小,农村流通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北京市城乡经济与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正在扩大,而其对流通差距的影响大于环境因子对流通差距的改善作用,结果使得整体上北京市城乡流通差距增大。可以看出,2009—2013年,综合因子F的增长幅度比较平稳,随着2009年国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工程”等系列农村流通工程,政策合力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农村商品流通效率,推动了农村流通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流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强力带动,城市流通业飞速发展,农村相对落后的流通环境和亟待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流通差距。
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如何?本文利用1995—2015年北京市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表5 公因子F1、F2、F3与综合因子F得分
五、北京市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体如下:
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其中,k是解释变量的数量,β是回归系数,μ是随机误差项,Y是被解释变量(或因变量),X是解释变量(或自变量)。模型具体如下:
Y=C+αF+β1X1+β2X2
在该模型中,因变量农村居民消费率Y用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自变量为上文因子分析得到的流通差距综合因子F,用以观察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此外,考虑到农村居民消费会受到储蓄和收入的影响,在该模型中,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X1和农村居民储蓄率X2这两个变量来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利用去除价格影响后的纯收入来计算,农村居民储蓄率利用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生活消费支出然后再除以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计算。
(二)北京市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1995—2015年北京市数据,数据均来自《北京统计年鉴》。
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自变量城乡流通差距综合因子F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X1、农村居民储蓄率X2的相关系数可参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不大且均在0.5以下,说明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其次,对农村居民消费率Y、城乡流通差距综合因子F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X1、农村居民储蓄率X2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可参见表7。
表6自变量相关系数
表7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7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值为0.833 372,F值为34.342 73,其对应的P值为0.000,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X1的系数为负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农村居民消费率不会受到纯收入增长率的显著影响,不过农村居民储蓄率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流通差距综合因子F的系数是0.019 7,说明1995—2015年北京流通差距的变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动趋势一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与城乡流通差距都在增大。具体来看,可将流通差距综合因子F分解为F1、F2、F3,进而分析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回归结果具体可参见表8。
由表8可知,调整后的R2为0.940 586,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回归结果可知,环境因子F1和保障因子F3的系数为负,说明流通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率之间是负向变化的,随着环境因子F1和保障因子F3的增大,农村居民消费率会进一步降低。而动力因子F2的系数为正且最大,说明动力因子F2与农村居民消费率之间是同向变动的。由表7所示的回归结果可知,综合因子F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也是同向的,说明动力因子F2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正向作用大于环境因子F1和保障因子F3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负向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一定要着手降低环境因子F1和保障因子F3的作用,即缩小城乡流通环境差距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由于F1包含着城乡流通从业人数比、城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量比,F3包含着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数量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流通环境,缩小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投资、流通业固定资产、流通从业人数及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率。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城乡流通差距总体逐年扩大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持续带动,由于城市流通业飞速发展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且信息化水平提高缓慢,城乡流通差距进一步扩大。
2.城乡流通环境差距在缩小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995—2015年流通差距整体呈增大趋势,而F1在减小,意味着其代表的城乡流通从业人数差距、城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量差距在逐渐减小,说明这些年来城乡流通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城乡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其对流通差距的影响大于环境因子对流通差距的影响,结果导致了整体上城乡流通差距的增大。
表8模型回归结果
3.缩小城乡流通差距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农村居民消费率与城乡流通差距的环境因子F1呈反向变动趋势,即农村居民消费率会随着城乡流通环境差距的增大而降低。因此,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定要缩小城乡流通环境差距,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二)对策建议
改善流通环境是推动农村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过流通环境的改善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从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结合流通业发展实际,加强流通业建设与管理力度,构建良好有序的流通环境,缩小城乡流通环境差距。此外,还要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好农村居民消费的市场取向,满足农村居民不同方面的消费需求,充分考虑农村居民购买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基本型和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最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村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要基于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防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的发生,只有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市场规范有序发展。考虑到农村流通市场不规范性和无序性尤为严重,一直阻碍着城乡流通体系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应根据城乡流通市场特点,结合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制定符合农村流通市场实际的法律法规,通过提升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农村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帮助采购商找货源”为主要模式的一亩田平台被曝出了“大裁员”“资金链断裂”“交易数据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电子商务的传统互联网模式面临重重危机。互联网+农业的本质在于深度融合与经营模式创新,要充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互联网高科技技术,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使互联网成为服务农业的重要技术工具。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构建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鼓励各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农村经纪人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流通业务,使电子商务逐步成为未来开展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3.提高乡村路网承载力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地铁线网,但还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市郊轻轨和铁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村商品向外流通的起点,是农村和城市进行双向流通的重要桥梁。公路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农村公路大多属于三四级公路,路面破损严重,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大修乡村公路、改造低荷载老旧桥梁势在必行。要加强郊区道路客运站场或客运枢纽建设,规范郊区客运行业管理体系,引导郊区客运健康发展。要合理设计公路路线,加快山区路网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建设高速便捷的宽带城市、移动互联的无线城市、城乡一体的光网城市
流通基础设施是商品流通的硬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通市场的发展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拉动信息消费,宽带网络能够帮助公众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地获取大容量信息,流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率先建成宽带城市。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使宽带建设深入到农村,尽快实现4G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农村地区。5G基站承载能力是4G基站的几十倍,基站比光源端口箱覆盖范围更广,可考虑以5G基站替代郊区和农村的有线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快捷的互联网服务。加强智慧乡村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在一些农村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加强农民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处理能力,使农民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尽快采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学会在网上购物。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跟踪掌握城乡市场供求信息并将之及时传递给生产企业,以便其更加快速地进行反馈。加强农村各地区农业网站建设,架设农业与外界进行信息传播的桥梁,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
5.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缩减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转效率,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步伐,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基本建立高效便捷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提高流通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仓储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先行示范区。
6.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
推进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统筹一级公路与城市跨区主干路建设,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结合部转移,积极落实城乡一体化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创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7.加大农业农村建设资金投入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路网、水电配套、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投资力度,使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优先保障农村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郊区特色创意农业的财政投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担保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举措带动金融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流通环境,提升流通效率,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让农村商品流通变得更加顺畅。
[1]YANG X,RICE R.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5,35(3):346-368.
[2]AITHAL R K,VASWANI L K.Distribution channe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a framework and hypotheses[J].Decision,2005,32(1):191.
[3]FINDLAY A,SPARKS L.Weaving new retail and consumer landscapes in the scottish border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8,24(1):86-97.
[4]KRISHNAMACHARYULU C S G.Rural marketing[M].New Delhi:Pearson Education India,2010:407.
[5]文启湘.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村消费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66-68.
[6]林秀清.基于流通视角的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28-32.
[7]郝爱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2-26.
[8]吴学品,李骏阳.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J].财贸经济,2012(12):102-107.
[9]周爱华,王艳.流通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60-64.
[10]刘根荣.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8):25-29.
[11]刘根荣,种璟.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2(9):29-36.
[12]李志刚.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2):113-116.
[13]吴学品.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42-61.
[14]汪月.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
[15]李先玲,王彦.中国城乡流通水平与城乡消费差距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9):7-9.
[16]张虹.城镇化视角下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17]郝爱民.基于统筹城乡流通体系的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8]李小卷.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