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以词汇为维度
2018-02-06王定毅
王定毅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 518040)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一思想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展开,这一思想逐步走向完善,其重要性也逐步被全党所认识。目前,学界关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主要内涵、重要意义等研究的比较充分,但对该思想在十八大以来逐步发展历史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力图从词汇角度对这一思想的产生过程做一历史的梳理,来展现这一思想艰辛理论探索的过程。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阶段(2012年11月—2015年10月)
追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提法,可视之为源头。但即使这一源头的提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特别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始于习近平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传解读。
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次会议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中央产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的政治任务。对于一届新的中央而言,第一次全会、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而党的十八届中央的三个第一次会议,全部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且三天接递进行。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的第一天,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一中全会召开,刚任总书记的习近平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谈了学习体会。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的第二天,2012年11月16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专门对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行研究部署。会议要求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要求做到九个“深刻领会”,即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在这次专题部署中,对比对于中共十七大的学习部署,有两点不同:一是在提到九个“深刻领会”时,居于首位的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重大意义,这是过去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所没有的。学者刘杰也认为,十八大的召开不仅是一次程序性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对今后10年乃至今后30年的国家建设确立了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十八大的意义确实不局限于一次常规的党代会。二是《人民日报》刊文阐述当前首要任务中用一个自然段强调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2]同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就是《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这表明,党的十八大将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党章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治党治国实践中将占据十分突出的位置。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的第三天,2012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同样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这是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建立集体学习制度以来第一次以学习党代会精神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这表明中央政治局以实际行动带头学习领会、带头贯彻落实前一天(11月16日)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决定,同时也表明新一届中央将“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好局、起好步。”[3]集体学习的突出亮点是,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十八大报告的主线,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11月22日,根据11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召开。习近平做了重要批示。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对中央宣讲团进行批示。组织中央宣讲团也成了宣讲中央全会精神的成功做法,在2013年、2015年、2016年中央先后成立学习贯彻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11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之后,中央纪委(2012年12月26日)、中组部(2012年11月29日)对本系统发出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组部还于2012年12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集中轮训工作,从当时开始到2013年上半年,每一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参加一次5-7天的集中轮训。中组部负责安排省部级领导干部轮训,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组织人事部门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轮训。
2.从“重要讲话精神”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媒体报道和中央会议强调学习党的总书记讲话精神时,用的措词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十八大以后,作为一个概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也出现过,第一次出现于2013年的两会期间,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全国两会的代表团审议讨论时用过这一概念。在2013底,则发生了用词的变化。2013年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联系点省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常委们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是公开文献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概念[4]。与之前相比,多出了“系列”两个字,这表明,习近平的讲话已经初具理论体系的特点,这也是公开文献首次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概念[5]。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大政方针,等等。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这是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形式,第一次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列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之后,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在评价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年工作时指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从思想上、制度上谋划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6]。虽然这次和2014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用词使用几乎相同,但却不能将此作为之前该概念的又一次简单地使用。因为前两次提出这一概念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疆工作)而言,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则以中共中央全会的形式,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的重要地位。由此表明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中共中央的一致共识。从此,这一概念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阶段(2015年10月—2017年10月)
党的十八大届四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仅成了固定用语,而且将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列使用。
1.大力宣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6月,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该书分十二个专题,阐述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2014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外文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该书收入了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习近平的重要著作共79篇。这两项举措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体现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总书记讲话需求的迫切性。这两本书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十分畅销,在国外也引起了高度关注。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共中央党校在各班次开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导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核心课程,而且课程位列所有课程的第一讲。2014年4月30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究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学习研究习近平讲话的研究机构。
2.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提。2014年12月31日,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召开,在这次例行的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四个全面”第一次完整、准确、全面的文字表述。在2015年2月举办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在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一时间,“四个全面”成了媒体、学界、理论界关注的重大理论焦点,这一战略布局的地位也被空前地予以关注。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评价成就之后,加入了这样一段话,“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7]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表述不仅提升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地位,而且权威表述了其鲜明的特色。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在党的文献中,“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么单独使用,要么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精神”并列使用。2016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采用的是将二者并列使用的用法,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位置同样也是放置于以前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可见,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道,实际上已经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4月,在增补、丰富原来读本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对于2014年版和2016年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两个版本,中宣部、中组部都联合发出学习通知。在短短两年之内再次修订出版新的版本,显示出党中央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那么,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以两次中央发的通知、版本目录和后记为主线做一对比[8],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更加丰富完善。2014年版共12个专题、56个二级标题、11万字,194页,2016年版共16个专题、97个二级标题、17万字,303页。专题增加4个,二级标题增加41个,字数增加6万字,每个专题由平均4.6个二级标题增加为6个。
第二,评价的定位显著变化。2014年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2016年版在坚持这一评价的基础上(个别词汇有变动,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写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评价,首次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后记写道,中国梦必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成为现实。这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置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而且将其与之前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并突出其重要地位。
第三,学习贯彻要求更加具体。2016年版在2014年版要求的基础上,增写了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具体要求,即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系统学习讲话,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关键是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覆盖到普通干部群众,通过学习讲话精神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达到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政治责任进一步明确,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精神品格进一步纯洁。
第四,增加了对习近平个人的评价。2014年版只是笼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而2016年版则在发表系列讲话之前,对习近平个人做出了评价,认为他具有“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
这一期间,学者们也加大了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力度,代表性的学者有:王伟光认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包含的理论观点是12个方面,即:理论基石——坚持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宣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行动纲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科学判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要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外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军事思想——牢牢把握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9]韩庆祥、储峰从“治国理政”的概念对阐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主要内容、哲学基础、鲜明品格、价值意义、形成发展、一些重大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10]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阶段(2017年10月—)
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虽然主流权威媒体采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表述,但学界和理论界乃至民间对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概括的议论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呈现不断升温的态势。这表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进行科学、准确、权威的表述已经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 “7·26”讲话的重大暗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每次全国党代会召开之前的几个月内,党中央均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进行专题学习,外界将其称之为党代会的吹风会。党的十九大也不例外。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班的名称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前的类似研讨班只有迎接新的党代会的主题,而这次则加入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容,这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在党的十九大上将被赋予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段话共有四层含义:一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的实践必然产生新的理论;二是理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的实践不是一般意义的实践,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党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四是为了赢得工作主动,中国共产党需要对创新的理论作出新的概括。
“7·26”讲话高度强调理论指导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传递出两个最重要的信息: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孕育了新的理论;二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理论进行新的概括。由于新的实践与以往的实践有重大区别,因此在理论的概括上也将呈现新的特点。不过,即使在准备中共十九大的十八届七中全会上,党中央对于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概括仍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十八大以来的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过,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中,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和委员,在谈及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时,无一例外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加注了“习近平”三个字,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划时代的思想在10月18日已经正式产生了。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问题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所包含的内容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回答。报告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用“8个明确”来概括,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8个明确之下,又提出了14条基本方略。201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党章对这一思想进行高度评价,认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1]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下,又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提出了对应的具体思想。这里我们以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的报道和中央举行的会议为主要依据来梳理。201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出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8年4月20日至21日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总结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6月14日,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正式出版发行,这里开宗明义提出“习近平新闻思想”。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外交思想”。2018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出现了“习近平党建思想”。从党的十九大闭幕到2018年7月10日,共出现“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新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党建思想”等七个方面的具体思想。可以肯定的是,习近平关于某一具体领域的思想在未来的时段内还会不断地被总结概括出来,这些具体领域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着这一思想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这一不平凡直接体现为用词的不断更新,从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再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后在党的十九大上诞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正式表述历经五年的历史,再次证明了十九大报告中评价的,这一思想是经过艰辛理论探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珍惜这一伟大思想,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高举这一伟大旗帜,发挥科学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