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

2018-02-06皇甫晓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群众

皇甫晓琳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0)

先秦《诗·大雅·抑》中,“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阐释了当权者治理人民时要有谨慎的法度,这样才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这里的人民按阶级属性划分虽属奴隶,但也传递着维护和巩固的意味。孔子学说核心为“仁”,“仁者爱人”、“以人为本”,《论语》更是有200多处讲到“人民”。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将我国古代的仁政学说推至高峰。“人民”自古就是江山稳固之本、国家发展之源。近代以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质朴话语,更是感动了每一位共产党人。“人民”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维度里虽有不同界定,但它始终涵盖了社会发展中的绝大多数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身绝无任何特殊私利。“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每一位党员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根本属性,也是其最突出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执政理念、目标蓝图、工作方法等方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待,回应了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更高要求的战略举措,回应了为人民梦想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应有的姿态。

一、“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人民性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向往的变迁就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是刚成立的稚嫩共产党对人民做出的苍劲承诺,自此,无数革命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民族解放之路。在曲折、艰辛甚至是覆灭面前,中国共产党能够披荆斩棘、克敌制胜,关键在于心中装着一份人民的梦想。在毛泽东的心中,人民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曾声明自己有一个上帝,那就是群众。1944年9月8日,《为人民服务》正式发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人民性”理念的宣言书。邓小平思想中的人民性亦由来已久,早在1943年1月他写的《五年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就说过:“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1](P502)他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党的工作的评价标准,将共同富裕写入社会主义本质,并大刀阔斧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了我党的为民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使人民性再次得到彰显,将人民性作为人民主体地位确立的先决条件,将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

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面貌、国家面貌、社会面貌、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我国过去发展成果的总结,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生产力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再仅限于物质文化的满足。在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P212)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3],这是对“人民性”最明确的内涵界定。无论国内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着怎样的深刻变化,无论世界局势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大调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自觉顺应时代潮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社会工作正义,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2.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反映了政党和人民的关系,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前提,反映着党性与人民性是否相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尽管没有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的说法,但是他们却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提出“党性、人民性的统一论”提供了思想营养。中国共产党长期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党性就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断重申了人民性在我党执政宗旨中的地位,将党性和人民性并列。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为民意识;坚持人民性就必须不断锤炼党性,强化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从2013到2014年,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所有这些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有着深远影响。

二、“中国梦”蕴涵着人民性

1.圆梦内含的人民性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P234-23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回顾历史,我们曾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也曾处于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中国人民尝尽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有更深的愿景,才对人民幸福生活有更大的期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并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修正了一个又一个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今天,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刻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人民的幸福生活比以往的任何时刻更富裕殷实,中国人民享受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2](P9)

2.圆梦主体的人民性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4](P8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人民心中,我们党必须自觉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相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才能确保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现。在中国梦的这艘巨轮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2](P9)。“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4](P235)

三、“四个全面”高扬了人民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是对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整体考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对象是人民,奋斗目标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是实现执政目标的顶层设计,高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1.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它表现出普通人民群众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期盼。邓小平构想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来描绘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样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基于这样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巩固党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小康得益的人群、涉及的领域、覆盖的地域、考评的标准都是全面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一个地方也不能遗漏。”[5](P9-12)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体现了我们党致力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担当。

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其目的在于调整人民的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出发,党中央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立场出发,党中央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了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角度出发,党中央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服务宗旨出发,党中央不断创新社会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正义公平,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从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出发,党中央不断完善生态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美丽中国的巨变。

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2](P85)全面依法治国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抉择。我国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凸显的问题,党政党风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都与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用法律来规范和保证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要维护宪法权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的宪法理念,维护宪法就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共同权威,捍卫宪法就是捍卫党和人民的共同尊严。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在立法程序和法律内容上都要体现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绝对地位。

4.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能否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依规治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使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了新气象,维护了人民利益、巩固了安定团结。新时代党的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6](P62)其目的就在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远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我们党要求我们的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怀着一颗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的赤胆忠心,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同时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爱民情怀融入到执政目标、执政方式、执政方略等治国理政要素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凝聚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群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