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探究

2018-02-0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党组织基层政治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引 言

近代中国独特的政治环境、革命任务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特殊形式和政党治理主导的特殊国家形态,即“用政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来进行中国革命,并由此支撑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1]4。1949年,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由革命时期进入了建设和改革时期,进入了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成长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现代国家的治理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经过革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也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伴随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治理现代化。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伴相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决定性一环。

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新时代必须通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夯实基础,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强基固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建设愈加规范,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目前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现阶段,如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也为政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决一些基层政权被干扰侵蚀问题,净化修复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研究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全面净化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态,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政治生态概念及问题辨析

“生态”一词最早是指自然界生物及其生存和发展依赖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后来由“生态”一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生态学,而后引入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行政管理学的引入,有了“行政生态”的概念。而后“生态”概念进入政治学视野,“政治生态”概念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政治生态概念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党的十八大之后,“政治生态”被引入党内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实践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中重要政治术语。针对党内不良风气、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时代命题,部署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任务。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重要判断,同时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并部署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任务。[2]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基层政治生态建设。2015年3月,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3]2016年1月,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又强调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决一些基层政权被干扰侵蚀问题,净化修复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4]。显然,全面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成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题中之义,着力思考和主动净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已成为共识。

一般而言,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5],“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作风的直观反映,又是社会中的党风、政风、世风的综合体现”[6]。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政治环境、政治生活等概念密切相关却不尽相同,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是具有鲜明特色、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有机结合。广义的政治生态概念涵盖政治文化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因而,当前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近年来查处的一系列腐败窝案,引发了学者从鱼和水辩证关系的角度对党内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思考: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可能是鱼本身的问题;如果是一群鱼都死了,就可能是水的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就党内政治生活而言,这个“水”是党内政治文化,衡量“水的质量”的标准就是政治生态的好坏。[7]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是最稳定、最深刻、最深远的,优秀的政治文化涵养优良的党风、扎实的作风、廉洁的政风、积极向上的学风等等,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强大武器。同时,良好的从政环境、清明政治生态的会巩固已经形成的优秀政治文化,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因此,在广义概念中政治生态包括了政治生活,政治生活在动态角度上是政治生态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每天都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这些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风气、习惯、行为方式等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个党组织政治生态的优劣。同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党组织政治生活的有序、和谐的开展,自然催生健康向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

二、当前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打虎拍蝇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着力打造政治生态“软环境”,真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当前,虽然包括基层在内的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仍然比较“脆弱”,全面净化基层党内政治生态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一)理想信念弱化导致精神懈怠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和考验的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339,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个别党员对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有的党员为了迎合所谓的潜规则,平安守住位子,往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丧失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度;在当前考评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个别党员斤斤计较,拈轻怕重,碌碌无为;有的党员抗拒不住各种诱惑,自甘堕落,走到背离党性原则的地步。党组织是由党员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每位党员都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承担着营造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的责任,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体现在每一位党员的身上,体现到每一位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党员个体理想信念动摇和滑坡必然反映到所在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上来,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党员只有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不断修炼理想信念的“内功”,增强防腐拒变“免疫力”,自觉做政治生态的“净化颗粒”,才能根本上扭转和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二)同志关系异化滋生圈子文化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指出:“党员要按照党的章程办事,遵守党的纪律,不能搞宗派主义,树山头、垒山头,或者站到这个山头、那个山头。”[9]13但是,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将封建思想残余带入工作中,利用手中权力编织自认为能够助推事业的人际圈子。基层干部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往往交往范围小,部分党员干部借助正常工作中频繁的合作机会,逐渐形成“熟人好办事”的思维和“熟人”圈子,并乐此不疲。[10]在基层这种所谓圈子文化的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基层干部,以同学、老乡、战友等各种关系在党组织内编织自己的小团体、小圈子、小山头,滋生地方保护、部门保护等狭隘本位主义,使党内平等的同志关系异化为帮派关系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仔细分析一些腐败案例就不难发现,圈子中也是划分高低贵贱、亲疏远近的,其中心人物往往都是基层领导干部,周围的人有的是他们提拔的心腹亲信,有的是沾亲带故的亲戚,有的是权钱交易的当事人,每个人都是抱着自己的目标而来。他们在利益面前抱团结伙、步调一致,在党性原则前骑墙不定、麻木不仁,当面彬彬有礼,小团体背后市侩俗气,这些行为必然滋生利益当头的潜规则,导致公权力的异化,引发官场的逆淘汰现象。

(三)“四风”问题残存导致群众意识淡薄

党的群众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时随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侵占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自2013年6月起,党中央部署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党员干部照了镜子、正了衣冠、洗了澡、治了病。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对待群众盛气凌人,对待工作“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可以说,这些行为冷了群众的心、失了群众的信任,给我们党执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群众认识党、了解党的窗口,所以,党员干部眼中的小事情,也许就是群众身上的大事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群众的事就是党员干部的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9]327个别党员的四风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却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损害党群关系的根源,不遏制四风问题,长此下去,必然降低基层群众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群众自谋出路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在矛盾丛生的基层中酝酿,以至于“上访”“缠访”“闹访”等现象不断出现。

(四)好人主义造成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

习近平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首要条件,必须给以高度重视。然而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一团和气”、“假象和谐”现象随处可见:“多栽花、少栽刺”,遇事态度模糊暧昧;听不到 “炮声”,闻不到“辣味”;不顾党性原则,圆滑做人;低调沉默,永远充当老好人。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批评怕没“面子”,批评领导怕丢“位子”,批评同级怕失“票子”,涌现了一批党内生活的“投机商”和“墙头草”, 政治立场摇摆不定,立场随着他人的官位、权重、利益、利害关系而判断,大多是骑墙、善变、功利。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代替了党员共产主义信仰,把个人利益得失作为参与党内生活的标准。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回避自身思想问题,回避红脸出汗,搁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强大功能,就根本上弱化了党内政治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作用。

(五)用人导向偏差造成基层干劲不足

用人导向是基层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基层党员干部的选拔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堡垒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常年处在社会矛盾集中、社会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领域开展工作,难度、阻力和困难毋庸置疑。基层组织的用人导向问题直接影响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基层政治生态的优劣。基层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基层业务熟、能力强、付出多的干部长期得不到重用,往往会产生空有抱负不得志的思想,从而因升迁问题受挫失意,想干事、干成事、要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懒政、怠政甚至堕落腐化。这种情况说明,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激情,打通优秀人才的上升通道,核心是解决用人导向的问题。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让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三、破解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困境的路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治生态是整个政党生态的基础和细胞,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破解基层政治生态困境、推动全面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抓好当前的基层政权建设,又要注重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相匹配;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脚踏实地进行基层探索,强化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治理,强化制度效能,不断提升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优化基层人文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党内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态中集中体现为政治人文生态。人文生态是指政治生态中与人有关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政治生态的优劣。人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人文生态更是对基层党组织在实际政治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的总称,这种精神品质是基层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铸就了特色鲜明的政治人文生态,今天依然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发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了不同的革命文化和人文生态成果。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力量,是我们今天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如长征文化、边区文化、土改文化、抗战文化等等,从党的领袖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时党内政治文化的优秀代表作品。[11]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在全国引起热议,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纠正了当时“两个凡是”错误思想,也为确立实事求是的政治人文生态创造了条件。到了1980年,党中央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使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从基本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加以规范,重申了“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等党内政治生活优良传统,实际上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向全党宣示了共产党人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和人文思想,虽然今天我们在《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但是该《准则》的核心精神保留了下来,并在新时代中不断传承和发扬,为我们今天反对政治生态污染源中的圈子文化、关系学、厚黑学等等立起了政治规矩、形成了价值引领。正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重塑了正确的党内政治文化和人文生态,才能够驾驭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致力于革新不良政治人文生态,铲除各种破坏政治生态的恶习,严肃处理了一批政治生态污染源,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打下基础。新时代优化基层人文生态,首要的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铸就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之魂。其次是立足党史和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追溯党的政治文化之根。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史、一部党涵养政治人文生态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共同塑造和铸就了我们党的精神世界,为广大党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需要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最后,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党内政治生活优良传统,围绕自身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政治人文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人文生态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鲜明特色的精神产物,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形式,营造畅所欲言、各显其能、积极健康、和谐高效的政治人文生态,“激浊”“扬清”,为基层良好政治生态注入“营养液”。

(二)优化基层政德生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美德,“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12]4基层政德建设是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思想保障。政德往往被定义为职业道德,但从概念来看,政德实际上的作用却往往超越了职业范畴,波及到整个基层政治生态领域。

“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华民族传统中,“清廉”是群众对官员的最高褒奖。纵观中国历史,政治清廉的时期,必然受到人民群众拥护,执政基础稳固,盛世繁华不期而至;贪腐横行的朝代,人民群众必然揭竿而起,衰败灭亡接踵而至。“清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并被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用来警示执政者。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最早使用“廉洁”一词,此后清正廉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血脉,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与“礼”“义”“耻”一道被视为“国之四维”,成为公认的“仕者之德”、为政之本和为官之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建设中将政德塑造与封建社会制度本身区别开来,结合基层政治生活实际,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和政德导向,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政德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

家风是私德的镜子,是政德的具体体现,被视作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视家风为大事,不能一味地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防止祸起萧墙。譬如,2015年被查处通报的34名中管干部中,超六成违纪涉及到亲属。正所谓“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家风不正导致全家沦陷,教训何其深刻。[13]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天然屏障。家风本质上是党员干部从政修养在家庭中的体现,家风和党员干部作风是融为一体的。基层干部由于工作地域范围较小,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风对于个人政德的影响更为显著。家风正会使一些“有想法”“钻空子”“跑关系”的人望而却步;反之,家风稍有漏洞,就会在小范围之内迅速传播,愈演愈烈,污染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因此,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家风建设为载体,让家庭成为政德建设的涵养之地。

(三)优化基层制度生态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制度化的追求必须以规范化的政党制度为依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规则基础,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4]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规治党,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以党章党规为尺子,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治国理政。[15]从基层调研情况来看,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的源头纷繁复杂,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不二法门则是建章立制,强化党纪国法。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使之成为“橡皮泥”和“稻草人”。严以用权首先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党的规矩、纪律、法规作为警戒线,时刻保持警惕。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基层党内法规体系,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基层治理实践也需要理论制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使规章制度与治理实践相匹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重视党内法规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法规的顶层设计,从制定八项规定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从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从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到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等等,中央制定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90部。有了顶层设计,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自身需要量身打造基层党组织的党内落实规范和考核制度,将党内法规、纪律、制度落到实处,打通制度运行的“最后一公里”。

(四)优化基层治理生态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层而言,基层治理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使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时俱进,通过自我革新、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基层社会需求,有效解决好基层社会事务,推进基层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基层治理中的选人用人机制首当其冲,基层权力运行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基层治理现代化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治吏。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态的关口,特别是基层面临的许多新矛盾、新危机、新问题,需要一批有胆识,能创新、会落实、敢担责的干部引领基层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基层创新制度下的干部容错机制就自然浮出水面。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容错机制并不是免死金牌,绝不是为领导干部的失误、失手、失策,乃至贪污腐败推脱的理由。我们应该从目的、方向,看其行为的出发点是否为了改革发展这几个方面来甄别“错误”,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其次,“错误”发生后,对于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失败是对其从轻、免予问责及时补救,都需进行具体的细化,并制定纠错办法,让“纠错”有据可依。

基层权力运行机制是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清明的另一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十二字阐释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必须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基层权力机制是基层政治生态的重大课题,是确保基层干部清廉勤政的制度保障,政治工作在基层表现为民心工作,党群关系是基层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基层的党员干部来源于群众,更要根植于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同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过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人民公仆。个别干部往往眼往上看,热衷于能够积累政绩的面子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有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就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6]基层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基层政治生态建设不是下水船而是上水船,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水行舟,须臾不可松劲,一篙不可放缓。政治生态是攻坚战、持久战,不可能唾手可得,更不会一蹴而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久久为功,时时诊断,系统治疗,防止政治生态反复恶化,防止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大局中,基层党组织无疑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为党的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层党组织也必将发挥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全面净化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加强政党治理现代化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议题。

猜你喜欢

党组织基层政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