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性贡献
2018-02-06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海淀 100859)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而要成为“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改革开放以后,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逐渐明确将其作为“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平顺、稳定、快速,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铸就了改革开放40年的惊世奇迹。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678.7亿元,增至827122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当初的385元达到59660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为1978年的224.84倍和154.96倍。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建设,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40年来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提出改善党的领导,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强调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1980年8月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石破天惊。他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干部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像群众反映突出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等,固然有思想作风的一面,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
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关键,是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对许多具体事务不能包办代替,干预太多,最重要的是加强政治上的领导。二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的现象,不能再搞“一言堂”、家长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邓小平指出: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333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党风问题。邓小平高度关注党风建设特别是反对腐败现象。1980年代前期,经济犯罪日趋严重,他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不坚决刹住,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他指示书记处同志,党风建设要长期抓、一直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在国内政治风波之后,他代表中央在组建新的领导集体时说:在这次事件中,没有反对改革开放的口号,比较集中的是反对腐败,其目的是用反腐败来蛊惑人心。但对我们来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他强调指出: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2]314这是他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代。这个政治交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党的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他特别强调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政策对不对、工作好不好的根本依据。这“四个人民”,就是号召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标准。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改革开放以后,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他最早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党的十三大已概括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大体轮廓,认为这是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南方谈话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并以异常尖锐、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经济发展要靠科学;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关于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人;关于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等等。这些观点发表后,震惊中华大地和世界各国。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通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对邓小平思想理论的进一步概括,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党的十五大鉴于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首次将这个理论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十四大和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修改党章,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党的历史上,对邓小平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极为罕见。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握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的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使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既给党的发展带来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涉及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国内外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即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力量,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基础;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基础。这些要求有利于增强党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具时代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的又一个重大贡献,是作出了两大历史性决策:
一是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提出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对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了新部署,强调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提高五种能力: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种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二是2000年1月江泽民在中纪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著名思想。在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曾说过:我们常委会的首要任务是两个,一个是党的建设,一个是经济发展。这样明确地将党的建设作为两个首要任务之首,显示出党中央难得的政治定力。江泽民1994年提出把党的建设视为“新的伟大工程”,尽管是个非常重要的新理念,但这个命题本身还是就党言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特别是大国执政党,不仅要治党还要治国,不可能离开治国去孤立地治党,只能在治国的同时来治党,这两者的关系要进一步厘清。2000年1月,江泽民在中纪委十五届四次全会讲话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3]1105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治国先治党的思路,始终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不断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作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并且,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江泽民特别强调把握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是这样四个问题:一是执政兴国。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从谈起。“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4]11这段论述是对我们党执政半个多世纪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本内容的深刻揭示。二是执政为民。江泽民指出: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24这里将执政为民的要求作了科学说明。三是执政安邦。共产党执政成为国家领导者后,同任何执政者一样,就是运筹安邦定国,谋求国家稳定、希冀社会安宁。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坚持治党治国的基本经验。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4]24。四是执政清廉。十三届四中全会后,腐败现象仍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江泽民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正廉洁。不解决好反腐倡廉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坚强的政治保证。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要“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4]42。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和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次明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任务,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许多矛盾凸显。国际环境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深度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并在深刻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再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它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加以整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段论述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还有三个重大贡献:
一是更加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999年初,江泽民已使用“执政能力”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并对“执政能力”内涵作了初步概括。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这个思想又有进一步提升。它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概念作了界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5]27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二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三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是一个很具新意的概括。党要成为这“三个执政党”的要求,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成为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是首次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在论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时,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党中央带头践行学习型政党理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江泽民、胡锦涛到目前的习近平新时代,逐渐形成了中央政治局规范的集体学习制度。现在平均每月一次,近40年来总共达近200次。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任务。加上“服务型”,主要是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能鲜明地与其他政党区别开来,同时也是针对党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而言的。加上“创新型”,更能体现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求,也与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相匹配。无论是提出建设单一型的“学习型政党”,还是将其扩展为复合型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这都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提升,也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是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务。此前一直讲毛泽东193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多年后的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政治层面和实际工作指导的要求出发,由“一化”扩展为“三化”。所以强调“时代化”,是对一个时期讲的“当代化”的提升,其外延的包容性更广,所指的时间性更长。强调“大众化”,既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如何通俗、普及,使之大众化,成为更好地认识中国、改变中国面貌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在三者中,中国化是核心,也是基础和前提。党的艰辛探索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乃党之魂、国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源,中华民族在21世纪和今后更长时间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他进一步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章标题来展开论述党的建设问题。这样,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仅是个新提法、新理念。它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决策,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战争,成功挑战西方国家没有两党制不可能反对腐败的普世价值,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很多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都起了重要作用。2014年12月他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后,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建设是贯穿各个领域的,只有把党管好、治好,各项工作才能做好。
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伟大功绩,是在实质上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只有实行两党制才能反腐败的所谓普世价值论,以及全盘西化论者散播的“反腐党亡,不反腐国亡”的谬论。曾几何时,这种所谓普世价值的谬论甚嚣尘上,广为流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信这个邪,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习近平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战争。为了决战决胜,党中央实施了三大重要举措:
一是在思想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新理念,作为自我革命的根本指针。这个新理念是将毛泽东的“思想建党”思想和邓小平的“制度治党、治国”思想结合为一体。在思想建设中,强调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抓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定和健全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两者紧密结合,彻底纠正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
二是狠抓思想作风建设,切实进行群众路线、反“四风”和“三严三实”等教育,将集中教育活动和思想教育的常抓、细抓和实抓工作相结合,作为纠正不正之风的常态化平台。这里的核心环节是整顿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6]455。过去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没有严明的纪律规矩。经过几年努力,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宽松软局面有了很大转变,为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奠定了基础。
三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覆盖、零容忍。习近平代表党中央昭告全党: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犯罪、对党不负责任。”党中央坚持严厉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放松,让腐败分子付出代价。据有关方面统计,被绳之以党纪国法的“老虎”达400多人,拍打的“苍蝇”有153万之多。这个“战果”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决战歼敌人数的总和。
短短几年,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压倒性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反对腐败;反了腐败,党未亡、国也未亡,并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面貌实现了惊天逆转。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成功地挑战了西方国家和全盘西化论者认为的不可能。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纠正“左”的错误,是党的路线问题的拨乱反正;那么十八大以来反对“四风”和反腐败斗争,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共产党的腐败变质问题、走出“历史周期率”初步找到了“秘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时代课题。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所未有的世纪性课题,对它的回答还在继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探讨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解决。在这里,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起了决定性作用。它大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四风”问题,开展反腐败斗争,不仅深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对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标识。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还有两大创新性贡献:
一是强化巡视监督,充分发挥从严治党利剑作用。巡视制度从1996年开始探索试点到2003年开始全面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监督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巡视监督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一)空前地提升了巡视监督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习近平说: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我们的巡视不是八府巡按,但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二)明确了巡视工作方针,剑指党风廉政问题。习近平指出:重点就是“四个着力”——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就突出了巡视重点,凸显其利剑锋力。目前,巡视工作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正在形成。根据十九大报告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后成立了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这是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一直在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得到有效加强,监督对象覆盖了所有党组织和党员。这就要求从国家层面构建监察体系,对党内监督覆盖不到或者不适用于执行党的纪律的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整合各个系统的监察、反腐机构,新建国家监察体系,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的重大举措应运而生。在国家机构中设立监察机关,代表党和国家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这也是汲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智慧、总结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经验的重大成果。我们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历史上就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和司法的监察体系。它的合理、有效因素可以作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借鉴。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有利于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实行全覆盖,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对权力制约体制的新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它标志着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正在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不是说没有不足、缺陷、短板、乃至失误。但这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也是再创党的建设新辉煌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更优异的成绩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