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犁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06武丽丽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伊宁市伊犁辖区

武丽丽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内容提要]新形势下,借助西部边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战略叠加机遇,着眼于加快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伊犁社会稳定,本文立足于伊犁实际,在社区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呈现出的共性及问题,为进一步创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经验参考。

本次调研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为重点,伊宁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距乌鲁木齐702公里。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93个社区。依据伊宁市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在萨依布依街道、伊犁河街道、开发区街道、墩买里街道、喀赞其街道下属的10余个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对社区居民的民族、居住格局、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卫生环境、特殊人群(艾滋病感染者、重点人员)等进行200余份的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对下列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

一、伊犁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伊宁市现有社区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社区,都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区,有其共性,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民族成分等,伊犁在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时也有其独特性,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规范。

(一)伊犁各民族互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

新疆作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而伊犁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历史悠久的交往方式更有利于各民族互嵌。在伊犁,只要看到50岁上下、土生土长的老伊犁人,一打听,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或生或长在汉人街。伊宁市汉人街原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巷子,道路曲里拐弯,两侧店铺林立,行商坐贾吆喝往来,可谓盛极一时。当时所谓“汉人”,其实大部分是“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从清光绪元年(1875)开始,聚集在这里的杨柳青人约有3000人左右,店铺达400余家。由于杨柳青人一直沿袭着天津老家的生活习俗,因此居住在"汉人街"附近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受到影响,不少维吾尔族老人能讲比较流利的带有天津口音的汉语,杨柳青人的左邻有舍全是维吾尔族人,他们也全都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夜色里,总能听见他们和维吾尔邻居欢快的笑声。这些民族互嵌经验的历史经验,能够为进一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宝贵的地方性实践经验,并起到经验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居住空间不协调,单一民族抱团而居的小区数量有所增加

伊犁州直除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外,其他县市总体上呈“大杂居、小聚居”较和谐格局。伊宁市与奎屯市、伊宁县相比,奎屯市主要以兵团职工为主的汉族居民多,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能说地道的河南话、会唱豫剧;伊宁县以维吾尔族居多,许多村落的汉族能所流利的维吾尔语,并有维吾尔族名字,两地的单一民族聚居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伊宁市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其居住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居住空间分析,喀赞其街道、都来提巴格街道、伊犁河路街道、琼科瑞克街道等4个街道片区的居民主体为维吾尔族,但也有个别社区汉族居民比例较高,如喀赞其街道的博斯坦社区、伊毛社区;萨依布依街道、艾兰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敦买里街道等4个街道片区主要居住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边合区居民的主体为汉族,但也有个别社区维吾尔族居民比例较高,如佳和社区和芳草湖社区。通过上述对伊宁市各街道辖区和典型社区居民的民族比例分析可知,伊宁市各区域各民族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但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单一民族聚居,小区封闭性、内卷化特征的现象。这对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极为不利,应加以改善和调整。

(三)嵌入式社区建设浅层化,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对嵌入式居住与混居的认识不足

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居住模式并不是本文所提到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模式,称为混居要更妥当些。包括重点调研的花果山社区、赛里木社区、唐努尔社区都是多民族社会成员在地理空间上的混杂居住,平时生活虽有来我,但因语言、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关系并不紧密,而且很多社区的主体民族占绝对多数,各民族成员在交往互动的基础上未形成共生共荣的交融关系所以“嵌入”不同于“混居”。现阶段,如不能准确定位中央提出的“多民族社区”建设,会因认识错位而流于形式。调研中社区干部将开展日常工作都作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特点和经验,对建立在一定地域基础之上,有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通过频繁而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的认识不足。还有些社区干部仅仅将民族团结看作民族互嵌,工作停留在表面,致使社区或小区物业的设施建设、服务能力力跟不上。城市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园,怎样才能让各民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不分你我,共同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些年,自治州经济发展迅猛,各族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尤其是众多新建居民小区由于缺少少数民族生活用房、宰牲亭等生活设施,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到生活不便,无形中制约了他们购房的积极性。就拿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来说,这些年来,一个个漂亮美观的商住小区相继建成使用,但没有一个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需要,都没有建起少数民族生活用房、宰牲亭等设施,所以少数民族群众选择居住的较少,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不利于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我们社区居民也模糊的认为只要社区或小区有其他民族的居民就算互嵌了,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社会化程度,消除民族隔阂的认识不足,对社区建设、发展关心度不足、参与度较低。

伊犁州党委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打造“塞外江南”新伊犁的美好愿景。在这一美好愿景中,打造平安伊犁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伊犁近年来借助构建“嵌入式”多民族社区为契机,进行“物理交换”,使社区内部达到“化学变化”,促成不同民族在语言能力、文化发展、思想领域、传统习俗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互通包容与相互认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社区应以‘社会稳定样板区’为发展方向,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让各民族之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民族壁垒不断被消除,民族之间的互嵌程度不断加深,互嵌的领域不断拓宽,不断夯实了伊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伊犁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一)“庭院化”治理模式提升花果山社区居民幸福指数

伊宁市喀尔墩乡花果山社区始建于2003年,位于伊宁市东郊,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区总人口836户3352人,由维、汉、哈、回等民族组成,辖区内有清真寺1座,小商业网点27个,派出所、供电所、私立幼儿园各1个,有5条主街、36条巷道。流动人口多,“80、90”后闲散人员多,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宗教氛围浓厚,该辖区内房租低廉,生活成本较低,离市区又较近,南疆及其他县市来伊流动人员易于在此居住,是伊宁市出名的流动人口集散地,更是巷道、社情复杂、管理难度较大的社区。2016年5月以来,花果山社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以围绕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庭院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支撑、“群众化”安防为载体,让花果山社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庭院化”模式,保障居民安全感。社区结合庭院化管理,对辖区居民信息进行了采集,辖区共9个进出口,对其中6个进行了封闭,剩余3个作为开放进出口,安装了智能访客系统(开放进出口选择在方便多数居民进出的区域设置),同时在每个进出口配备4名专职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社区外来流动人口活动轨迹的掌握,依靠“庭院化”管理电子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外来人员信息和其在本辖区内活动情况。实行“庭院化”管理,社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下降,自辖区实行庭院化管理起到现在,辖区未发生过一起偷盗案件,切实保证了居民的财产不受损失,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改善居民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庭院管理三分建、七分管”,居民庭院化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卫生的管理。社区坚持把保洁工作作为强化庭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率的突破口,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现在辖区巷道再无生活废弃物乱堆乱放现象,再无机动车辆肆无忌惮乱窜的现象,辖区的环境更优美,使居民体验到与城市小区住户同样的生活品质,也使各族群众在社区真正形成“庭院管理我参与、环境优美我受益”的浓厚氛围。因为居民主动加入到自觉维护庭院环境的行动中来,无形中就提高了居民们的文明素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在居民精心的维护中,真正打造成干净整洁的大庭院,树起居民共创美好家园的典型,形成民族团结的和美大家庭。

(二)赛里木社区以文化乐民加强各民族互嵌

伊宁市解放路街道赛里木社区成立于1997年,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东起黎光大街西至赛依拉木街、南起黎光大街北至环城路,辖区人口1349户3084人,由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12个民族组成。辖区内有伊犁师范学院、伊犁通用机械厂、伊景花木公司3家单位,65个商业网点。盘活社区资源。社区党支部通过沟通主动上门为辖区单位发放了1000余份《致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和《社区知识读本》,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共驻一地、共建社区”达成共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师范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下的志愿者为主体,以全体社区党员为骨干,以社区居民群众为基础的社区共驻共建的大格局。目前,社区已经建立了司法调解、社区治安等6支志愿者队伍,在辖区青少年教育、体质训练、计算机培训和各类兴趣小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传承民俗文化。社区所处的六星街,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是2011年自治区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很多居民对社区的历史不了解,特别是对新旧变化感受不大,导致对社区认同感不高。为此,社区党支部建立了历史民俗文化室,通过展示社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片,为居民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感受今天的场所。社区党支部提出了“传承民俗文化,促进民族融合,打造幸福社区”的目标,从而凝聚人心,增强居民幸福感。文化康乐为民。借助伊犁师范学院图书资源,创办社区电子阅览室,打造了绿色网吧,在师范学院自愿者的帮助下建立了“我爱赛里木”QQ群和社区微信群,通过这些平台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就业信息等,并利用微信群召开网上民情恳谈会,极大方便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针对辖区内爱好书画的老人及孩子较多的这一实际,社区成立了书画兴趣小组,由伊犁师范学院退休老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为他们免费指导,社区还定期开展了“手拉手书画辅导”活动;开办了社区棋友之家,为社区不同年龄段的棋类爱好者提供了活动场所;建立了健身房,由伊犁师范学院选派大学生志愿者来社区,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指导,还指导组建了篮球、足球、跆拳道等三支青少年体育运动队等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促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交流,有效解决居民间的矛盾纠纷,增进居民感情。

(三)佳和社区展现各民族嵌入式居住新格局

边合区佳和社区成立于2014年8月,是伊宁市委、政府在边合区首个实行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试点社区。佳和社区突出需求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通过细胞化依存、渗透性和谐、相依性发展,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形成了文明互让、习俗互尊、卫生共守、家园共爱的平安和谐宜居社区。提高家园归属感,解决居民生活之忧。佳和宜园小区,位于伊宁市边境合作区,从大环境看这一区域以汉族群众居多,整个合作区汉族可以达到8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不高,但在本小区内少数民族占比87%左右。佳和社区作为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的试点从成立到现在,嵌入式居住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本社区的重要任务。因为是公租房小区,由住建部门和房管部门参与管理,入住的小区居民都是混居,有很好的嵌入式居住条件和环境,为了让居民真正把小区当做自己的家园,提高归属感。社区积极协调对接孩子入学入托问题、相继建立公交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菜篮子”、“便民奶站”等项目工程。特色楼宇文化,唱响“邻里友善,和谐相处”主旋律。作为伊宁市嵌入式居住的试点小区,社区实施细胞工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形成了“一楼宇一主题”、“一单元一特色”的特色文明社区。以楼栋单元为组织,邀请组织居民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如认亲戚结亲戚、春节送馓子、元宵一家亲猜谜、三八妇女节厨艺比赛、趣味运动会、一家亲诺肉孜节大型联谊,广场演出等,在玩乐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并对一个楼栋或单元的卫生情况、违法犯罪记录、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率,好人好事等情况作为参考进行评选,评选出了民族团结、邻里守望、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为主题的个性化特色楼宇。民族习俗学习生活化,实现共居、共学。各民族间的嵌入式居住,必定受到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和睦相处中的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到嵌入式居住的质量。佳和社区成立至今,始终以加强民族团结、创建平安社区为目标,以各民族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互学民俗”同包饺子、同做抓饭、同包粽子、同做纳仁、节日互访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互相尊重风俗习惯,通过多方努力还建成伊宁市唯一的一个民族团结教育史馆,免费对外开放,让居民随时可以接受民族团结的教育。生活上社区以尊重各民族习俗为服务目标,在广泛征集辖区居民意见之后,为建立了免费使用的“宰生点”和934平米功能设施齐全的“红白理事宴会厅”供小区居民使用,满足各民族在庆祝传统节日或婚丧嫁娶时的特殊需求。这些举措让居民从共同居住生活过程中了解学习了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再到互相欣赏、互相尊重,大家其乐融融。

猜你喜欢

伊宁市伊犁辖区
井陉苍岩山派出所积极排查辖区流动人口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
达达木图乡青年干部的良师益友——记伊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成俊
丝绸之路与伊犁
“我爱我的祖国!”:记伊宁市关工委副主任兼宣讲团团长阿不都热西提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