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2018-02-06杜琼
杜 琼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十三五”以来,云南民营经济得到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6月,民营经济同比增长9.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然而,云南民营经济的发展却面临重重困难,如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过快、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因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生存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增长快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截至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户数达263万户,比2016年底增长5.9%。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拉动作用日趋明显,2017年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5%。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了6.44倍,已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扩大开放的重要支撑以及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总量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云南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42.09%提高到2017年的47.2%。其中,第一产值占全省第一产值的比重从2011年到2017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几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值占比提高了5.28个百分点;第三产值占比3.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比2011年增加了4055.06亿元。从民营经济结构看,第三产业的总量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比重为 49.0∶41.3∶9.7。
(三)就业人员总量大幅提高,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1980年,云南民营经济就业人员不足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0.4%,在全社会就业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6年增加到392.60万人,增长了480多倍,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增加到51.7%,已超过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就业人员比重,缓解了就业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云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为推进云南社会经济平稳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民营企业在云南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趋增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云南省已成为我国“西向开放”的重要区域,拥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良好的区位优势。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十二五”期间,云南对外贸易额累计达1365.13亿美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97倍。实际利用外资达120亿美元,是“十一五”的3.1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云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17年,全省民营企业共完成进出口额133.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达57.2%,已成为推动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五)民间投资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明显
由于云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弱质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各动力要素中,投资仍然是主要力量。据相关研究表明,云南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系数高达0.9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投资的强弱对云南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2013年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高的年份,也是云南经济增长高达两位数的年份。其中,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然而,2014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大幅下滑,至2016年出现负增长,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一路下滑到34.4%,2017年所占比重更是下滑到32.34%。由此也带来云南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乏力,跨越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二、云南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实力较弱,整体规模较小
根据《2018云南100强企业分析报告》显示,在2018云南100强企业榜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8户(上年为50户),民营企业(含外资、合资)42户(上年为50户),民营企业数较上年减少了8户,且前10强中,没有一户民营企业,仅有4户民营企业进入前30强。
民营企业百强第一的俊发地产有限公司营业额仅为百强企业排第一的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的42.35%。2018年,云南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2742亿元,而百强企业中排名前10的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就达7964亿元,二者相差5222亿元。实际上,百强企业中前三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就超过了百强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与此同时,云南民营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差距较大,浙江百强企业排名第一的是民营企业,前10强中有6家民营企业,且营业收入均在1000亿以上,云南排名第一的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仅为浙江排名第一的民营企业的4.43%。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区域不平衡性特征较为明显。据云南省工商联发布的“2018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名单,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在滇中地区,昆明41户、玉溪13户、曲靖11户,共有65户企业入围,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的71.5%,而丽江市、怒江州则无一家上榜;在制造业20强中,昆明市、玉溪市和曲靖市就占了11户,而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文山州、保山市等7个州市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进入制造业20强;在服务业20强中,昆明市14家,有10个州市无一家民营企业上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营企业发展必须具备较好交通基础条件及相对完备的市场条件。
百强民营企业中,排名第100名的企业营业收入仅为第一名的1.58%;制造业20强中,排名第20的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仅是第一名的15.33%;服务业20强中,排名第20的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仅是第一名的3.08%。从以上数据来看,同为百强或20强企业,相互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小、散、弱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短,配套能力较弱
云南民营企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但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缺乏相应的技术投入,产业配套能力较弱,还未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2017年,进入制造业20强的民营企业,有11家属于煤化、有色、黑色金属等重化工行业,去产能、降成本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空间小,产业链短。在服务业20强中,有1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业与批发零售业,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只有一家——云南万方投资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为资本市场服务,收入仅28.25亿元。
从总体看,云南民营企业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现代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的行业甚至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云南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在2018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企业、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创新能力百强企业等排名中,云南均无一家民营企业进入榜单。
(四)企业管理滞后,人才短缺
在企业管理上,云南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在产业形态、商业形态、消费需求结构、企业组织生产方式发生急剧变革的新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管理方式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和较大的压力。
在人才引进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很难招聘到高素质人才,企业发展缺乏高级管理经理人及高技术人才,即便是大中专毕业生,在其就业意愿的选择中,民营企业总是排在最后。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实力弱,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及晋升空间,真正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财会人才、国际金融及贸易人才很难引进到民营企业。
三、云南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把握云南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我们以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了部分民营企业,并以网络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的方法收集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问卷涉及云南省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总体评价,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融资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政务环境及政策环境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共27个问题。此次问卷调查,经过近一个半月的网络发布,共收到有效问卷200份。虽然不能涵盖所有民营企业发展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以此问卷为基础,客观分析云南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从问卷反应的情况看,云南民营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云南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
在调查企业中,有71.32%的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22.79%的企业既面向国内市场也面向国外市场,只有5.88%的企业面向国外市场。从目标市场分布看,云南民营企业的外向度比较低,实力较弱,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在国家“西向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难以融入和参与相关项目的竞争。
在市场竞争方面,有67.65%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恶性竞争,51.47%的认为地方保护严重占,49.26%的认为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太多,27.94%的认为存在贸易壁垒。这说明云南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太理想。
在市场准入方面,有64.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突出,46.32%的被调查者认为市场准入受垄断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云南尚未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缺乏动力。
(二)云南民营企业的社会环境
在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认为社会诚信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占到71.32%。其次是社会认同感较低,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0.29%。从问卷显示,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如果说社会诚信问题是影响中国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社会认同感低、行业协会和商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及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服务差、收费贵等问题,就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同度越低,在就业首选上多数人选择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商会、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体系不完善,在服务方面难以满足民营企业需求。
(三)云南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融资难一直是云南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问卷调查反应的情况看,8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其中52.21%的企业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29.41%的企业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而所需资金周期在一年以上长期资金需求企业占48.53%,一年以内短期流动资金需求企业占31.62%。
在资金来源上,63.24%的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而需寻求外来融资的企业,有66.18%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32.5%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获得所需资金,其他融资方式占比较少。这说明云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在融资难的主要因素中,认为银行的抵押品要求过高的占52.21%,认为银行贷款手续太繁琐的占43.38%,认为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的占42.65%,认为银行的信用审查过严的占35.29%,说明云南民营企业银行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融资困难重重。认为融资渠道狭窄的占45.59%,说明云南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四)云南民营企业的法制环境
问卷调查显示,当企业遇到经济纠纷时,有37.5%的企业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说明企业对司法公正的认可度在增强。在企业发生纠纷时,有48.53%的企业选择双方协商解决,有10.29%的企业选择通过第三方调解解决,说明企业更愿意选择相对简单的、成本更低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
(五)云南民营企业的人才科技环境
从企业用工看:在调查对象中,有77.21%的企业存在用工难问题,其中有26.47%的企业用工难度较大。从所需人才看,企业最为缺乏高技术人才、高级经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分别占所调查对象的65.44%、55.15%和45.59%。
从企业研发情况看:没有任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22.06%,研发投入在1%以下的企业占27.21%,研发投入在1%—5%的企业占29.41%,研发投入在5%以上的企业占21.32%,这表明云南民营企业对研发投入普遍不高,创新能力较弱,活力不足,缺乏后劲。
从影响民营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看:资金短缺是影响企业创新的第一因素。有69.12%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说明民营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过程中,难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是缺乏研究人员,说明企业人才匮乏,难以推动技术创新。有50.74%的企业认为对市场把握不准,不敢创新,这说明云南民营企业缺乏对变化了的时代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对未来市场前景及企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规划。
(六)云南民营企业的政务环境
从问卷调查看,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改善政务环境的强烈诉求。其中对税务部门的不满意率高达60.29%,对城建和消防、技术监督和质检部门的不满意度均高达50%以上,对工商、环保、发改委的不满意度均在40%以上,对国土、卫生部门的不满意度在30%以上,相对较低的公检法部门也达28.68%。这说明尽管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政务环境的改善力度,但民营企业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和艰难性。
(七)云南民营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
从政策的宣传及了解情况看:民营企业对国家及云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不高:有43.38%的人不太了解,41.91%的一般了解,很了解只占5.15%,不了解占9.56%。这说明我们对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从政策落实情况看:企业对政策落实满意程度较低,高达69.12%的企业认为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66.91%的企业认为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53.68%的企业认为政策可操作性差,52.94%的企业认为政策缺乏统一性。
从政策需求看:在调查问卷中,民营企业最迫切需要是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分别占75%、69.85%、52.21%。其次是土地政策,占49.26%。人才政策,占38.97%;工商管理政策占36.03%。
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对政策享有的公平程度看:有34.56%的企业认为比较不平等,30.15%的企业认为一般,28.68%的企业认为不平等,只有3.68%的企业认为比较平等,还有2.94%企业认为完全平等。
这说明虽然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多数民营企业对现有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的满意度不高,政策的优势并未落实到企业发展的优势上,民营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改进。
四、改善云南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建议
(一)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习近平同志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在云南开启实现跨越发展新征程的紧要关头,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针对云南民营企业社会认同感较低的现象,第一,要积极营造更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增强社会诚信,减少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让企业家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要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理解和信任。第三,要充分利用传媒渠道,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形成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家的社会风尚。第四,要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给予鼓励和表彰,使社会了解民营经济的作用及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形成以在民营企业就业为荣的社会氛围。第五,要对损害民营企业利益的行为,严厉惩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二)规范公共服务,建立有效的市场治理体制
第一,要抓住“放管服”改革契机,依托《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的意见》,切实下沉基层,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性,督促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转变服务理念,加强相关业务学习,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依法行政,依规行事。第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放手放权,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权向一个部门集中,加快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赋予民营行业协会和商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等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会员、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监督等作用。第三,要着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索建立政府与商会、企业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诉求的收集、处理、督办、反馈制度,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市场环境的优化。
(三)以抓落实为重点,优化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能否获得政策优势,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落实。为此,第一,要从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抓紧制定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破除部门利益固化格局,构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第二,要公开所有涉及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推行“阳光政务”,让企业充分了解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第三,要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建立政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及奖惩考评体系。第四,要建立并完善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制度,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四)放宽条件,改善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环境
第一,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切实改善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破除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困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加快制定民间资本投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平等进入清单外所有行业和领域。清理、整顿、取消自我设限政策,全部放开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第二,要改善银行传统融资模式,依托云南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增加民营企业贷款额度,适度降低银行贷款抵押品标准,简化贷款手续,优化中长期贷款结构,严禁变相压缩贷款规模,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第三,要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的融资业态,如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在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对新融资业态的探索和运营。
(五)公正执法,打造宽严适度的法制环境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全面清理涉企政策法规,对有违公平、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及时进行修改或废止。第二,要改进、创新行政执法。面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我们的行政执法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变化了的时代步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监管模式。第三,要完善和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的各项规定,加强产权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保证民营经济的财产权不受侵犯。第四,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如果出现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加大问责力度,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政策引导,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宽松的人才政策和用人环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云南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短缺。为此,我们应创造优越的人才环境,为民营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良好条件。第一,要制定并实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的优惠政策。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只有把青年引入到企业,引入到实体经济,才能有效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第二,要出台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除了给予购房补贴、工作经费的支持外,在户籍管理、配偶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医疗保健、政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形成系统配套优惠政策,才能为人才引进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要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设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金。每年分批、分类为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经理人员、民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技术骨干搭建相应的国际国内培训平台,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民营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水平,民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技术骨干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