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2018-02-06邹陆林
邹陆林
(中共云浮市委党校 教研室,广东 云浮 52730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世界图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以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同时,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这里“长期努力”既承接了历史的选择,也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学术起点,还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走向。第一,从承接历史选择看,只有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路,才能深刻认识新时代新思想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来源;第二,从历史方位看,只有弄明白现阶段我国所处的方位,才能更好地明白新时代新思想的意义;第三,从中国未来的走向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着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图景。
一、历史演进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实践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不断演进升级。
(一)站起来:毛泽东思想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时代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开启了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而有益的探索。
1.建设并巩固社会主义,搭建社会主义大厦框架。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是社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才有条件。而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极低,人民生活甚至生存十分困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该阶段又称为匮乏阶段。[3]为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着重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平等两大任务。
第一,快速实现资本积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国之初,我国遵循了后发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逻辑路径,1953年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但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围追堵截,新中国社会资本积累无法从外部获得投资资源,更不可能去外部掠夺资源,不得不从国内的农村进行汲取。为此只能通过农村公社化集中管理农业税、统购统销等,将农业剩余向工业、向城市输送。这样,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的初级积累,搭建起了社会主义经济框架。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一是分担平等。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毛泽东等人要求全民“勒紧裤腰带”,即将资本积累的成本进行全民分担。二是教育平等。工业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于是普及中小学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缩短每个阶段的受教育时间,实现受教育者数量成千上万地增长。三是平均分配。经济运行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组成,在分配领域采取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这种表面的平均造成了事实的不平等,导致追求个体需要的多元化,打破平均主义,成为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
2.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尽快完成这两大任务,毛泽东将革命奉献精神作为驱动力。在探索初期借鉴苏联模式的确有必要,毛泽东指出:以苏为鉴是新中国初期,在我国工农业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特殊国情下发展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4]但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自我探索阶段。与苏联模式不同的是,毛泽东时代注重“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等理想主义目标,把革命精神奉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驱动力。广大人民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无疑大大缩短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国防、外交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框架也基本搭建起来。
社会主义探索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基础。”[5]但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物质消费品不丰富,也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无法摆脱计划经济失灵的命运。
(二)富起来: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
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邓小平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6]与毛泽东采取理想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驱动力不同,邓小平更注重现实主义,采取利益驱动发展经济。为此,一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将工作中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1.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7年前后,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三落三起”的邓小平有两点清醒认识:第一,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老路、邪路不能走,得会走新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7]第二,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有了思想和理论前提,也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水到渠成。从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起点。
2.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邓小平的“猫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而不能看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判断成功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制度上的困惑。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以决议的方式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综上所述,邓小平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利用大多数人发家致富的“私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三)强起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相当于有些发达国家发展一、二百年的成就,发展道路上矛盾与问题也集中爆发。中国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不断拓展新视野,理论不断做出新概括。
1.新时代前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与拓展。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人都一直致力于实践上拓展、理论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1978年开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具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即邓小平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一系列老党、大党改旗易帜,为了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回答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行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新时代开启:习近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实践探索和首创精神,通过全面深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战略布局,从“党政军机构改革”到“经济文化生态国防”各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从“八项规定”到“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两个一百年”到“两个新阶段”时段重新划定,从“中国梦”到“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社会发展动力方面,习近平同志不断将毛泽东的理想目标激励与邓小平改革精神有机糅合。既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想目标激励,又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现实主义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日益显现生机与活力。变革的中国,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诠释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强起来”成为新时代最强音。
3.新思想诞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不断向前,实践不断发展,理论飞速创新。党的十九大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和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8]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描绘了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新方位的确定
方位,即方向和位置。历史方位,指主体以历史视角明确自己现阶段所处的位置。主体清晰明确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才能更好地肩负使命,完成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到了一个重要历史关口。
(一) 新方位的缘起
新时代,新方位,除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基本国情“两个没有变”外,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对新时代历史方位清晰认识和准确判断,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指导纲领和行动宣言。
1.当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经济上看,2008年经济危机至今的10年,世界经济复苏依旧乏力,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特别是针对中国提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肆意;从政治上看,恐怖主义日益蔓延、不同地区宗教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竞争激烈;从文化上看,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夺也甚为激烈。
2.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这表明,当前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向往,而生产力总体欠发达的现状,导致地区不平衡、经济不平衡、理念不平衡,也导致要素不充分、产业不充分、竞争不充分等。这就要求更加注意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我党面临严峻考验。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提高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腐化变质现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之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种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风险”,党内存在“四种不良风气”。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二)新方位的涵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时代”来阐述新时代历史方位。
1.“三个意味着”。“三个意味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方面认清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其中贯穿一条主线,即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毛泽东时代生根发芽、在邓小平时代开花结果、在习近平时代成为参天大树。“三个意味着”,既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为其他国家解决类似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续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五个时代”。“五个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将新时代表述为具体的“五个时代”,时间跨越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时期。
(三)新方位的理解
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必须注意时空两个方面,即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切入。纵向包括我国处于什么样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横向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什么样位置。方位的判断准确与否,决定了方针政策的系列走向。
1.从历史维度看:新时代是实现强起来的时代。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繁荣富强却又多灾多难,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开始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2.从发展水平维度看:新时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发展水平不同,表现为主要矛盾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完成的好坏,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满足状态。中国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任务。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善人民生活,确保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站得稳。改革开放后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使人民尽快富起来、富得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主要任务全方位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使人民和国家真正强起来、强得实。
3.从国际维度看:新时代是当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重要论断,既实事求是,又包含智慧。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既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内在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新时代的诉求
诉求,指陈诉、要求。新时代诞生了新思想、确立了新的主要矛盾和国家富强的价值取向,内生着理论诉求、伦理诉求和价值诉求。
(一)新思想:新时代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理论产生有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两个来源。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对十八大后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深化改革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一切工作和实践。实践上不断拓展新视野,理论上不断做出新概括。
(二)分配正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伦理诉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内生着公平正义的伦理诉求。罗尔斯的《正义论》阐述了正义论体系两个正义原则(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说明了制度优先于个人原则,正义原则优先于功利原则。这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系列制度安排,例如,经济上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和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等;政治上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等,这些都是对公平正义最好的伦理表达。
(三)国家富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关系,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益关系,或者说是人的活动对象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康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都被视为当代历史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诉求。从逻辑的先后次序看,国家富强作为总的和根本的历史目标和价值诉求,优于其他具体的历史目标和价值诉求。[13]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不变的价值诉求,中国从民族自立自强到国家富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苦苦奋斗与抗争。
1.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以自立自强。鸦片战争后,民族屈辱和国破山河不断上演,中华民族政治精英和仁人志士以自强、富强为基本的历史目标和主导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学习西方以自强御外辱、洋务运动想通过军事现代化实现独立自强、康有为想通过变法图强、孙中山想通过三民主义“振兴中华”。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这些革命和改革不彻底,最终都没有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
2.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裕为己任。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以《共产党宣言》为蓝本,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裕为奋斗目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3.新时代共产党人以国家富强为己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作为主导性价值排序和政治主张,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了国家从自强到富强为主导性的历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转型路径。[14]富强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追逐中国梦的价值导向。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促使中国社会主义不断演进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