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创新

2018-02-06汪树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

汪树民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中国革命胜利是与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生前曾经多次强调,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1]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分析中国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伟大胜利。回顾这一过程,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无疑居功至伟。本文试从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创新的角度来分析。

一、善于创新是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点

(一)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缴纳了昂贵的学费,都未能成功。原因固然有很多,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缺乏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马列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单靠这些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自己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2]无数史实证明,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没有真正的战斗力,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新才成为可能。虽然毛泽东的观点也曾经受到压制,毛泽东本人在党内的地位也曾起起落落,但毕竟在紧要关头能够破茧而出;在对敌斗争中,毛泽东独创性的革命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得到越来越多革命同志的支持,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指导性理论。

(二)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

诚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立,离不开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很快就走上了独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从政治上组织上完全接受苏联的指挥到自己完全作主;从模仿苏联的工人运动进而在中国大城市举行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到后来主动放弃单独的工人运动;从国共合作到建立自己的独立武装,从城市暴动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中国道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片面抗战,尽管取得了少数几次战役的胜利,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整体上却是不断丧师失地,日本凭借一百多万精兵强将横扫大半个中国。只有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才给日本侵略者带来巨大的麻烦,从而为全面反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放战争期间,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碎了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进而取得了全国胜利。所有这些,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过程中不断创新革命理论、创新军事理论、创新战争战略及战争战术的结果。可以说,革命理论上以及实践上的不断创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独有的特质。

二、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创新

(一)创新革命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3]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革命理论的创新。只有理论创新,才能令革命实践不断深入,应对日益复杂的革命形势,才有可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直至最后胜利。

1.正确界定国共两党关系。毛泽东对革命理论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重新界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众所周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主动进行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其实是不利的。因为在这种合作框架下,共产党只能沿着国民党的既有路线来组织和参加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昭示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掌握合作的主导权,就会在革命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目标。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下一步该怎么走尤为紧迫。毛泽东主持了瓦窑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国防政府和成立抗日联军等问题,批评了过去一段时间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不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党领导的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南方红军及游击队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这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明显不同——虽然也是两党两军的合作,但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2.提出新的革命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靠国民党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所以,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虽然只有八个字,却震醒了当时党内外所有关心革命前途的人。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是此后独立开展武装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定海神针。

(二) 创新革命道路

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挫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开辟新的革命道路。这条新的革命道路,就是“工农武装割据”。1927年9月,毛泽东亲自组织和发动的“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第一次尝试。1928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茅坪召开大会。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4]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全新革命道路。具体而言,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它既不同于中国封建王朝反复出现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与俄国的十月革命有明显区别。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带头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在稍后不久,就得到了党内越来越多同志的认同,革命迅速呈星火燎原之势。此后,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左右江起义,贺龙、周逸群等领导的湘鄂西起义,潘汝忠、戴克敏等领导的红安麻城起义,周维烱领导的河南商城起义等,都是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功尝试。中国革命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曲折前进的。

2.论证“工农武装割据”可行。毛泽东不仅最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而且还分析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何以可行,澄清了党内一些同志的疑虑。毛泽东指出:“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5]1928年11月,毛泽东又向党内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同志解释和阐明了党的领导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关系;要想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党的正确领导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保障;要积极推进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项工作。

3.工人运动与农民武装斗争必须齐头并进。中国革命的问题与俄国的问题明显不同,不仅要解决城市问题,还要解决农村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对革命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分析非常具有创建性。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给当时中共中央领导的信中明确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6]在这里,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工人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必须齐头并进,互相支援;农民斗争的规模和声势越大越好,不要害怕其势头盖过城市的工人斗争。

三、革命支柱力量认识上的创新

(一)中国革命只能依靠农民

中国革命面临的环境与欧洲明显不同,在革命的支柱力量上,中国与欧美等国家也大不一样。中国革命在最初模仿苏联,夺取中心城市的目标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认真地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决定从农民着手,把农民发动和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武装,不断扩大根据地,待力量壮大后,向城市进军,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不仅是革命理论的创新,也是革命实践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农民作为革命的支柱力量。事实上,无论是反对国民党的统治,还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农民一直是革命的主力军。

(二)毛泽东很早就重视农民运动

党的一大后,毛泽东积极投入农民运动。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初步分析了农民阶级的特性。1927年,毛泽东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党的早期研究农民生存状况及革命特点的经典之作,既回击了党内外一些人对农民运动的无端指责,也是以后把农民当成党的武装支柱力量的理论指南。

(三)长征前夕革命的大好形势与农民的支持密不可分

毛泽东倡导并致力于实践的农民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依然能够保存下来,做到了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得到农民的支持。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到中央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全国其他各地大大小小根据地的建立,依靠的就是广大的农民。没有农民的支持,长征前夕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大好形势是不可想象的。

(四)抗日战争必须依靠农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

与党内一些右倾分子把抗日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不同,毛泽东看到了抗日的伟大力量藏在千千万万农民当中。毛泽东对党内外同志明确指出:“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7]毛泽东认为,国民政府组织的片面抗战注定无法持久,党绝对不能采取国民政府那种抗战方法。党抗日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游击战,抗击日本的主体力量是农民。毛泽东对抗大的学员们说:现在抗战,“游击战争”四个字,是制敌的一个锦囊妙计,要下决心到敌人后方去进行游击战争。毛泽东又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的武装斗争称作游击战争,并对即将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陕北公学的学员们说: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八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8]

(五)农民是抗日的主力军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抗日战争必须依靠广大农民,这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作出的客观判断。抗战期间,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与日本侵略者一开始就在大中城市进行激战,中国方面并无取胜的任何可能,这从国民政府初期的片面抗战中可以明显反映出来。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只能实行游击战略,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中国政府财力物力都相当匮乏,只能依靠广大的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后勤保障。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毛泽东再次强调农民是抗日的主力军。“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9]

(六)解放战争的胜利之源仍然在农民

解放战争期间,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面对国民党的数百万精兵强将,不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毛泽东及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气焰所吓倒,提出了“一切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还把农民战争的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参军支前的积极性,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军事思想上的创新

(一)毛泽东是极其卓越的军事家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有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吸取,也有对近代中国成功经验的借鉴,更有对党内那些科班出身的革命将领意见的尊重及因应时势作出的军事理论的大胆创新。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党所领导的武装在对敌斗争中采取策略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不断进行战略战术创新。这是毛泽东及党领导下的军队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秘密武器。

1.实施游击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略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0]在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这十六字方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与敌军实力对比之悬殊,远超西方国家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征途中,红军更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几度陷于困境。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指挥天才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敌对双方的形势及对日斗争的战略分析也是军事创新的经典。红军到达陕北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是党面临的致命威胁,国内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域内,亡国论颇有市场,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巨大压力,英美两国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以英美两国的巨大实力,赶走日本侵略者指日可待,中国必然速胜。但是,毛泽东以其个人洞见,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伟大论断。

抗战之初,毛泽东就预言抗日战争将会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整个抗战阶段最关键的是战略相持阶段。“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11]后来的走势充分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

3.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的军事创新得到进一步发扬。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创新的高峰。全文不到600个字,毛泽东用极为精练的语言讲清了人民解放军所应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其核心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中的关门打狗、挺进中原、延安保卫战,特别是事关战争全局的三大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战术和卓越的军事天才。英国军事问题专家巴特曼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评价甚高,称赞“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部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12]

(二)毛泽东的军事建设理论更是军事思想的瑰宝

1.加强人民军队的组织及政治建设,这是毛泽东在军队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工农革命之初,毛泽东就注重加强军队纪律建设。从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就对部队官兵如何与周边群众打交道制定了严格的纪律。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失利后余部在撤退途中,毛泽东宣布了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三项纪律,即: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1928年4月3日,队伍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把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合并起来要求大家切实遵守(后来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时再次向官兵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军队纪律教育。放眼同时代的国民党的军队及其他国家的军队建设,明显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在回答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就指出,红色政权要想长期存在并且能够向外发展,一是中国军阀割据这个特殊的国情为其生存创造了条件。二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的有力量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够始终正确。毛泽东在这里明确谈到了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任何旧式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能够无往不胜的法宝。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加强军队建设的又一利器。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放眼世界军事史上这也是独一无二的创新。三湾改编把旧式军队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三湾改编”是党领导军队的第一次探索,然而,要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改造成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依然要继续努力。1929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党内在如何建设这支军队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同认识,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古田会议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召开的。古田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这是人民军队能够永保战斗力的秘密所在。古田会议决议重申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规定,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要实现这一任务,会议要求,红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工作作风,尤其要注重调查研究,党内允许批评,但是,开展批评时要把握政治性。这次会议也分析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办法。[13]古田会议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党对红军领导的原则,完成了思想上的建军。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14]

五、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不断创新的原因

(一)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明确了党的目标和斗争方向。1922年开始以工人罢工为主要的斗争但是,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表明,工人阶级作为斗争的主力,以城市尤其是少数几个工业较为发达、工人力量较为集中的大城市作为斗争的中心并不明智。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所造成的工人阶级力量的损失超过了想象和预料。如何推动中国革命继续前行,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带领者的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开始认真思考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和下一步的革命方向。经过反复思考,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前后提出了“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革命新主张。之后,毛泽东立即回到湖南,筹备武装起义事项,1927年9月,正式发动秋收起义,组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力量。从今天看,“八·七会议”《决议》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三)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国革命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程度,既超出了中国革命者的想像,也令其他国家的革命黯然失色。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五四运动”算起,达30年;从党成立时算起,也有28年。比起俄国的“十月革命”,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以及诸多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时间长得多。中国革命所付出的代价,更是无与伦比。单是抗日战争,中国就牺牲了3500万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中国革命的复杂程度举世无双。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压力山大”。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党既要解决革命对象不同变化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其所革命的对象并非一成不变,一定时期的革命对象在另一个时期甚至成为革命统一战线团结的目标);同时,革命对象发生变化后,革命纲领也就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些都极大地考验着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智慧。

(四)毛泽东等人的坚强意志和卓越的创新才能

中国革命历经近30年,几度沉浮,成功实属来之不易。带领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人不断易人,最后终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带领下,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在革命的低潮时期,不少革命烈士被俘被杀,也有不少中途变节投降;在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革命家始终没有放弃,更没有屈服,他们及时总结革命经验、调整革命策略、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国内及国际的援助,屡屡化险为夷。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充分发挥了其超人的智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几度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之中。可以说,离开了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险恶环境,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艰难环境中求得生存,必须进行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的创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了毛泽东这样卓越的领导人,不断进行创新,化劣势为优势,才能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新路。回顾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不唯苏、不唯书、唯创新。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