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时代,文化产业须提质增效
2018-02-06文丨李兆清
文丨 李兆清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优秀的文化企业家,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拥抱新时代,文化产业要加速发展,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
回顾2016“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用创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用心拍摄出一批精品力作;《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出品人邱伟让文化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这些领军者如同风向标一样,带来新的理念,触摸行业的最新脉动,引领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如期而至,这是对我国过去一年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展示、一次检阅。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4%。我们感到高兴的同时应当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企业家。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才取得了这么出色的成绩,让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评选活动是一次树立先进典型的过程。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优秀的文化企业家,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的企业家是大家的榜样,把这些先进典型树立起来,一方面是对优秀企业家的激励,有利于激发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全社会学习,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使企业家精神蔚然成风。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有着世界最多的人口,文化市场空间巨大。改革开放近4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大有可为,也需要快马加鞭,才能跟得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长的速度。
拥抱新时代,文化产业要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一方面,要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做强做优做大,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肩负着成风化人、立德树人的作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提供的精神食粮应该充满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价值观念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益。发展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是要追求经济效益,但应当是正当的、合法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为了点击率、收视率铤而走险,传播暴力、色情、恐怖等负面信息。文化产业要努力提供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拥抱新时代,文化产业要加速发展,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