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高新速度”
2018-02-06文丨蓝高萱
文丨 蓝高萱
“遵义会议”——让这座黔北重镇彪炳史册,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以升促建”——为这片连接黔中、成渝的革命老区带来新机遇,探索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促转型发展的新路。
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遵义高新区;
2016年9月,遵义高新区升级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2月,遵义高新区向国务院呈送升级国家高新区请示;
2017年6月,遵义高新区列入专家调研名单;
2017年10月,科技部组织专家正式调研。
…………
“以升促建”工作全面启动以来,440多个日日夜夜,遵义高新区用抢抓机遇、奋勇拼搏的使命担当,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精神状态,凝心聚力、追赶超越的良好风貌,在“新长征”路上奋力跑出“高新速度”。
2018年成功升级为遵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们信心满满。
一路拼搏一路歌
“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布局,让遵义高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奋力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小康”,“六大开放平台”,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让遵义高新区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遵义高新区白纸作图,奋力拼搏,不断完善和提升各项基础条件。杭瑞高速、兰海高速等重要交通大动脉在此汇聚,渝黔快速铁路在此设站,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4号线在此穿过。累计建成路网136公里,修建标准厂房12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18万平方米,建成供水管网158公里、供气管网140公里,完成排水管网258公里。备齐教育、医疗资源,全面落成高端酒店、会展中心、体育馆等项目,建成运营遵义国际商贸城、新雪域冷链物流、保利未来城市等大型城市综合体,不断完善商贸物流、科技服务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建设遵义高新区的大路上,高新区人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
“高新势能”激起了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千层涟漪,“高新力量”为红色之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势新活力。
聚焦特色谋发展
遵义高新区将遵义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遵义软件园纳入“一核两翼”战略布局,形成了“红色传承创新驱动•一核两翼三线转型”的战略定位,用活用好“红色的文化、绿色的生态、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等资源优势,做优“双创”环境,大力培育“智造”新动能,逐步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智造”新高地。
坚持产业带动,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医药大健康、新材料、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互融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1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4.62亿元,营业总收入538.4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247.75亿元,占46.01%。
坚持创新引领,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3个。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遵义工作中心。拥有高等院校5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与中国科学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坚持人才汇聚,91名省“十百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3个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入驻高新区,学士以上学历达4000多人,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创新人才567人,副高及博士以上人才52人,构筑起庞大的科研智库。
一个产业资源进一步集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与创新服务数量、质量显著提升的高新区正在黔北大地强势崛起。
开创新未来
10月24日,科技部组织专家正式调研遵义高新区。
“各级领导对遵义高新区升级工作态度坚决,精神状态饱满,充满自信、激情。”
“产业定位非常清晰,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对未来的定性、定量目标都非常明确。”
“虽然起步不早,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未来后劲强劲,希望能够成为未来西南部的科技新城。”
“明确支持遵义高新区升级。”
“规划非常科学,管理非常有序,整个园区创新创业氛围非常活跃。”
“遵义人发挥了自力更生、默默无闻、扎实奋进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
专家们的话语,既是鼓励,又是鞭策。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从此踏上“新征程”。尽管前期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明显,但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优化、提升、完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红色圣地上,勠力同心、紧抓机遇。接下来,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以“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按照“产业立区、创新强区、新城靓区、开放兴区、改革活区”的发展思路描绘蓝图,努力打造成为西部内陆开放创新高地。
昨天——遵义高新区“产业”“科技”、“新城”建设硕果累累。
未来——遵义高新区将带着“火炬”烙印,载着“高新”梦想,在西南大地上发出闪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