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悬空寺里的秘密
2018-02-05秦延安
■ 秦延安
远观悬空寺
初秋的大同,洋溢着一年最美的色彩。路两边葱绿的钻天白杨,五彩斑斓的庄稼地,硕果累累的连片果园,不仅改变了我对煤都大同的印象,也将我一路送到了北岳恒山。
“恒山如行”。的确,远观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比肩而立,莽莽苍苍,巍峨耸峙,气势雄伟。主峰天峰岭与翠屏峰东西对峙,浑水中流,便成金龙峡。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是古往今来的交通要冲。就在这幽深的峡谷中,却隐藏着一座悬空而建千年不倒的神秘寺庙,它不仅令李白惊愕、徐霞客震撼,还广结佛儒道,登上金庸的《笑傲江湖》。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寺庙,它的身上又隐藏着多少秘密?带着种种疑问,在大同朋友的陪同下,我们一同探访了悬空寺。
进了金龙峡转个弯,便远远地看到重檐殿阁、红墙黄顶的悬空寺,像一幅浮雕镶嵌在万仞绝壁间。二十余根筷子似的木柱顺着嵯峨山势,顺高就低地支撑在底部。整座寺院背贴恒山,上载悬崖,下俯河谷,集合了“奇、险、巧、奥”,融会了历史、文化、地理、建筑于一体,可谓是宏图巨制。虽然,离地60多米高的悬空寺,与刀削般寸草难生的翠屏峰相比,渺小得如一只小鸟,但那随时跌下的险要情形却令到访的所有人震惊。谁也没有想到,这令人心悬的“危楼”,一挂就是1500多年。悬空寺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整个寺庙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寺院虽高悬半空,但仍不失传统之布局。只不过是因势利导,将平地寺院的布局给予立体化。寺院以西为正,大门向南,上下双层回路,可谓设计巧妙。
悬空寺之巧
随着摩肩接踵的行人,我们过了河,便到了悬空寺脚下。近观悬空寺,其实真正“悬空”的只是连接中东部的那一段,受力主要靠嵌入石壁的横梁支撑,立柱仅为辅助和装饰,这从那些没有任何防护的柱基便可以看清。在峭壁上建寺难于上青天,可聪慧的古人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而撑,曲折出奇地造出了一座悬空寺。在建设中,工匠们把绳索一端固定在山峰上,另一端系住人腰,先在峭壁上凿孔,孔口外小内大,然后插入桐油泡过的木梁,横梁嵌入石壁三分之二,外露三分之一,再在上面具体建造。据专家考证,为了保证稳固性,在插入木梁前,在进洞的一端先把一个楔子打入少许,等木楔接触洞底后,随着用力,木楔会慢慢把木梁撑开,而且打得越深,插得越紧,这与今天的膨胀螺丝原理一样。塞进木楔后再打进横梁,使其牢固,就这样,悬空寺便稳稳当当地挂在了半山上。据说悬空寺建成时,底下并没有木桩。无任何支撑的悬空寺,让人走在上面总是心惊胆跳,惟恐寺院掉下去。为了安抚人心,便在寺底下安置了梁柱。这些梁柱基本不受力,只到上面负载超过一定限度时,才发挥作用。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灵活变化,融兵家道理于建筑之中的科学设计,不仅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技艺高超,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单凭这一点,悬空寺便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了。
大多数佛寺,都是建在高大的平台上,让信众仰视圣者。道家崇尚“不闻鸡鸣犬吠”,所以建造的悬空寺挂在半山上,即使百般炼丹升不了天,离天近一些也好!民谚曰:“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抬头仰望,整座寺院如燕窝般紧贴在陡崖峭壁上,依崖凹凸、依势而升,甚是壮观,唯有用仰视的心境和姿势来感受这座旷世寺庙。就连狂放不羁的唐代诗人李白,到此也不仅感到惊愕,于是泼墨挥毫在寺下的一块峭石上写下“壮观”两个大字;仍感觉不尽意,便在“壮”上又加了一点,意为“壮观多一点儿”。看遍名山古迹的徐霞客到此也是被镇住了,除了著有《游恒山记》外,还给悬空寺冠了一个“天下巨观”的名号。不管是李白的字,还是徐霞客的观,都难以述尽悬空寺的壮哉。
悬空寺之险
随着鱼贯的队伍,我们沿石径上攀,穿过半个身子挤进山体的圆拱寺门,便进入了悬空寺。“一入佛门深似海,一入悬空寺方知险。”作为世界“十险”之一的建筑,悬空寺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虽然路边有一道木栏护着,但因年代久远,已斑驳失色,任我怎么也不敢凭栏远眺,只是将身子紧紧地贴在石壁上,心无旁骛地一味前行。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悬空寺修建得特别狭窄,许多过道和楼梯只容一人通过。寺院南北两端呼应的正方形钟鼓楼,悬空突出,岌岌可危,内置悬梯,为上下通道。好不容易碰到一处宽敞的殿宇之地,才敢细细观赏。
李白题写的壮观
三重檐建筑
悬空寺虽然不大,却共有楼阁41间,主要殿堂17处,拥有全国最小的大雄宝殿。寺内供奉各种铜铸、铁铸、木雕、泥塑等佛像、神像80余尊。整个寺院,从门窗到柱墙,再到屋顶,基本上是用木头做成的。细细考量,不管是斑驳褪色的柱体,还是廊檐上面目狰狞的龙头,或是魏晋时期独具特色的兽面瓦当,挂在翘角檐头听惯河谷风声的风铃,都在告诉世人这里已沉淀了千年的岁月;而窗间精美的雕花图案则佐证着当年设计者和工匠们的考究。整个寺院建筑构造更是颇具特色,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平顶、斗拱,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形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又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再加上朱红的门窗,金色的琉璃瓦,墨绿的滴水檐,浓墨重彩的壁画、泥塑等点缀,使得整座寺院变得更加富丽堂皇、博大精深。
从钟鼓楼北楼循北向上,在寺院北面的断崖绝壁上,悬挂着两座宏伟的三层九脊悬空飞楼,楼体大部悬空,下面就岩支撑的木柱不及碗口粗。南北两楼高下对峙,争奇斗险,中隔断崖数丈,飞架栈道相通。我们走在上面,摇晃之感顿生,再往下看,如临深渊,惊心骇目,不敢久立。一路上我们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尽管有路标,但仍有一种步入迷宫的感觉。最让人揪心的,还是生怕一不小心摔倒,因为台阶实在太陡了。
飞檐翘角
悬空寺之怪
悬空寺让人称奇的除了险之外,还有三教同堂共处的怪象。在寺中,即有佛堂11处,如大雄宝殿、雷音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地藏王殿等;又有道观5处,如太乙殿、纯阳宫等;还有三教合一1处。这三教合一的地方名为三教殿,最后,我们便登到了悬空寺北端的最高层三教殿,殿内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的最高领袖,居中的是佛法无边的释迦牟尼,左为庄严肃穆的老子,右为为人师表的孔子。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和平共处。佛教的善男信女来拜佛许愿,道教的弟子来打卦问卜,儒家的徒子徒孙来求金榜题名。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其实除了这座被人戏称为“统战部”的三教殿,悬空寺还有带有多重性格的关帝殿,只不过面如赤枣的大刀关羽变成了正襟危坐的关圣帝君。在这里,他不仅是儒家推崇的与文圣人孔子地位并列的武圣人,还是佛教护佑寺院的伽蓝神、道教伏魔镇邪的天将。
让悬空寺声名显赫的,除建筑特色外,其中的宝物也堪有分量。在大雄宝殿,有三尊脱纱佛像,是镇寺之宝。脱纱塑像,因其工艺繁杂,成像后轻巧精美,而一向被视为天下雕塑之瑰宝,全国也仅三组。从全世界范围来讲,脱纱佛像也极为少见,日本东京大唐召提寺中供奉的鉴真法师脱纱像,一直以来,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
悬空寺之源
有道是自古佛道不同山,为何悬空寺却一堂三教同结义,且千年不倒?当地的朋友介绍道,要揭晓这些秘密还得从北魏说起。北魏太武帝执掌朝政时,让道教成为国教,受宠嵩岳道士寇谦之力劝太武帝在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造一座“静轮天宫”,关于这座天宫的规模,郦道元的著述里说:“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魏书》记载:“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这么一个“空中楼阁”式的设计,当然无法实现。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武帝、寇谦之都已作古,执政的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的“东山万仞之上”,这就是现在的悬空寺。所以,悬空寺实际是“静轮天宫”的孑遗,只是,当时叫做“崇虚寺”。悬空寺背西向东,身处深山峡谷的小盆地内。这一块山势好像一口挂起来的锅一样,中间凹了进去,而悬空寺就建在锅底。头顶突出的石崖如一把伞,罩在古寺上面。占尽天时地利的位置,不仅使得塞外凛冽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而且中午一点一过,寺院前面的山峰就挡住了烈日。不经风雨少有阳光照射,无疑延长了悬空寺的寿命。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奇特的建造使得游人只能鱼贯缓行于狭窄廊道和悬梯,不会造成拥挤现象,这就大大减轻了寺院的超重负荷。管理单位严格控制入寺人数,规定最多每次进寺不能超过80人。加之历朝历代的修葺与保护,所以才千年不倒,屹立至今。建设时,此起彼伏的战争和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让颇具雄韬大略的孝文帝意识到,国家的安定祥和除了政治、经济建设之外,还需进行民族思想文化的统一、包容。于是,这就有了悬空寺的“佛、儒、道”的三教合一,有了关圣帝的文武结合。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大家各敬各的神、各烧各的香。看似怪诞,却在情理之中。
另外,对于悬空寺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金龙峡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据说过去,金龙峡口经常洪水泛滥,每当雨季,洪水从四面涌进峡口,顿时惊涛拍岸,狂滥怒吼,象一条横冲直撞的金龙,祸害人间。后来,有位仙长指点迷津,只要在峡谷两侧的悬崖上各修一座寺院,便能把金龙驯服。于是,人们不辞辛苦,修建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悬空寺,并在对面的岩壁上修建了一座白马寺。两寺隔峡相对,尉为壮观。可惜,寺庙并没有镇住金龙,白马寺也只剩下依稀可辨的痕迹了。后来,上游修筑了恒山水库,才彻底制住了洪水。
一个来回走完了悬空寺,一次探访参悟了大同世界的奥秘。悬空寺的奇,是一种跨越、脱俗,令人拍案的奇;悬空寺的美,是一种伟岸、傲然,令人惊叹的美。这种奇、这种美,历经千年,依如这寺一样,影响和光耀着我们这个民族。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