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乡的变化记住乡愁

2018-02-05丨冉昱晟

遵义 2018年22期
关键词:凤冈瓷砖县城

■丨冉昱晟

我的家乡在凤冈县土溪镇,家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民勤劳。随着时间的一刻刻、一天天地走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在国家那富民政策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就像一幅幅展开的美丽画卷,让人激动,心旷神怡。家乡的一切,更是让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从1978年到如今,家乡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已跟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利走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40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科技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后发赶超。同样,在我的眼中,我的家乡也正在发生巨变,勤劳的人们也不例外,在享受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强图变,从贫困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一幅生态美、百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家乡徐徐展开。

从我小时候记忆时起,家乡的夜里就只有点起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想照得近一些就端到眼前,想照的面积宽就挂得高一些,出门喂猪就提着煤油灯,后来有了电灯后就是我们芳言说的“荒瓜花”,所照的亮度还不如煤油灯。那时也没有电话,只有街上邮政所一部古老的手摇话机,乡亲们与外界沟通全靠信件往来;那时候到镇上就是一条小路,走在路上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05年变成了框边沙石路到现在的硬化水泥路,当时自行车也不多,一般人家还买不起,出行全靠两条腿。

记得1996年我考进贵州省凤冈师范学校时,凤冈县其他乡镇的同学竟然还不知道凤冈北面的土溪镇。

读书时每天就只有一班客车上午从土溪开往县城,下午从县城开回土溪,路途中上上下下需要近4个小时。而如今,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从县城直通土溪镇,客车、长安车、小轿车等来来往往从两地往返的已经是很多了,车速快的就只需要40多分钟,一个小时左右可到达。而且,家乡的人们已经是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土地不交公粮还有直补让人们乐在心里,笑在眉头。再看看家乡的房屋,建筑材料与城市没两样,同样是水泥、钢筋的瓷砖房,从木屋变成了现代化的黔北民居。

如今再次回看家乡,学校从四周透风的烂木房到没有粉刷镶瓷砖的简式砖房到如今镶嵌漂亮的瓷砖房,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园的建筑、绿化都很最漂亮;家家电灯、电话、手机、电磁炉、电冰箱等家用日常生活电器样样齐全,屋里屋外大门口和厕所都安上了电灯。每到夜晚,人们再也不用为照明而忧愁了;老中青手机的普及,更是现代人们与外界沟通不能离开的必需的现代化工具;电视机小屏变大屏,黑白变彩色;喝水从以往的挑水变成了喝上自来水,人们外出或是赶集大多数都由走路变坐车,交通工具已由骑自行车到摩托车,乘坐中巴客车,许多人家开起了自用轿车;自己也从一个读书的小孩到1999年踏上土溪镇完小任教当老师,2010年再从老师的身份改行到如今在县城上班当记者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求强图变”的修路精神,就发生在家乡206平方公里的沃土美溪里。粮油、烤烟、畜禽、茶叶、辣椒、核桃、有机皮蛋、娄山春茶叶、野鹿盖茶叶等等产业正在这沃土美溪边蓬勃发展……

家乡土溪镇的有机皮蛋不仅闻名于当地,还于2012年走进了央视七频道《致富经》栏目;家乡的教育以“沃土美溪育新人”为座右铭、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己任而培养一方学子,《大山深处的80后》三位女教师坚守大山的事迹走进了央视10频道……

许多都在变化,而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家乡的乡音无改和那条清澈的土溪河水,每每我们说出方言话来人家就知道你是土溪人;还有那条长流不断的土溪河仍然从家乡门前缓缓流过,使家乡永远都是一幅山清水秀、水天一色的绝美画面。每到春秋季节,油菜花和谷粒一片金黄,那一道道看不尽的金色给人一份惬意、一份遐想……

家乡有山、有水、有情、有宝,质朴勤劳的土溪镇儿女正朝着“重基础、抓产业、强服务、凝人心”的工作思路,依靠这块全县面积最大的肥沃土地和青山绿水,与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和全县人民建设“醉美凤冈”一道,破茧成蝶,奔向同步小康之路的“美丽土溪梦!”

家乡的发展日益变化,我爱我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爱家乡的人们。每一次回家我都会望得见家乡的山、看得见家乡的水,每一次离开家乡到县城上班我更会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凤冈瓷砖县城
县城的发小,过得比我好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凤冈:初心致远 红绿辉映
Dekorami瓷砖系列:以静态时空讲述瓷砖的故事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比大小招数多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贵州凤冈乡村“杀年猪”习俗及其文化解读
东有龙井 西有凤冈
瓷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