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酸雨城到生态城,遵义经历了很多

2018-11-16

遵义 2018年22期
关键词:酸雨污染生态

文 全媒体记者 孙 莉

连绵的绿色,从山间绵延到城市,遵义被绘成浓绿一片。

漫步树林、湖泊,穿梭竹海、茶山,无不陶醉于清流碧波、湖光山色。

多彩遵义,绿,最吸眼球,它是自然的底色,是意境,是品质。

遵义城市的美、乡村的靓,得益于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总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一以贯之全力推进,根植在黔北大地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守护着这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成为绘就遵义人幸福生活的原色。

绿树成荫(田东/摄)

艰辛的“摘帽”之路

城市的治理始终是不断更新的课题,治理大气、水、土壤极具挑战。

遵义人依稀还记得,2006年,遵义市酸雨最严重的一年,频率高达50.9%,是贵州省酸雨最严重的两个城市之一。

随后,专家根据1991年到2006年的遵义酸雨观测资料和环保资料,研究指出,遵义酸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直接燃烧特高硫煤排放出的污染气体,而当地地形闭塞,气象条件也不利于污染物传输扩散,燃煤污染源的布局也不合理。

不合理就必须治理!

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空气中弥漫着5万多吨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气体令遵义市民苦不堪言。有居民回忆道,人们经过那里,都会掩口鼻匆匆而过。2007年,当时的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贵州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这一大步的跨越,注定走得很艰辛。

首先稳步推进的是南部企业异地技改搬迁,将中心城区南部的一大批大众型工业企业搬了出去,并开始大范围推广煤改气。以前烧煤,现在燃气。在人们理解或不理解的过程中,大厂矿企业开始全部烧天然气,居民区划定了无煤区。

2009年,两年多的努力,遵义摘掉了“酸雨城”的帽子,但生态保护的脚步并未停止。接下来的近十年,遵义市委、市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以园区建设推进大工业、大项目建设,加大落后产能和工业淘汰力度,共拆除落后生产线184条,涉及落后企业119家。此外,223项环保基础设施得以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遍及城区及所辖县、乡、村。

如今,蓝天多了,绿化多了,水变清了……人们对当时的做法也开始理解,因为生命对环境的需求,越发清晰。

新时代的考题

绿水青山如何才能成就金山银山?这是新时代的考题。

过去的几十年,遵义与许多城市一样,经济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依赖规模粗放扩张、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出现问题。

当然,从工业革命肇始期的“雾都伦敦”现象,到二次大战后德国再次崛起时的莱茵河污染治理,新兴工业一般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但今天的遵义,必须也只能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路子。

近几年,遵义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68.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高于全国水平(6.8%)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10%)1.2个百分点;11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7项居全省前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5%、37.8%和24%,均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9.7%、17.7%、19.2%,均居全省第3位。

一组组的数据后面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遵义发展寄予的厚望,也是全市人民对遵义发展寄予的期盼。

肩负责任和众望,遵义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供生态文明的样本,遵义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

遵义秋色(沈学锋/摄)

在今年10月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龙长春表示,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遵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遵义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统筹推进生态融合发展,把大生态与大扶贫融合、大数据和大旅游深度融合,这样才能推进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赤水竹产业、湄潭、凤冈等地的茶产业,不仅绿了生态,也富了农民。这是遵义探索建立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收入,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生态村寨建设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

这样的遵义,绿色耕植出的硕果,是群众富裕起来的生活。

为生态“留白”,为自然“添绿”,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遵义,这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承的理念。

生态遵义再出发

2017年的4月,春暖乍寒。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首次在贵州亮相,随后,督察组向贵州反馈了督察意见,涉及遵义市的31个问题,其中全省共性问题23个,遵义个性问题8个。

“一年多来,我们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主动作为,照单整改,取得了积极成效,31个问题已整改完成29个,占问题总数的93.5%。”“环保问题整改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既是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对全市老百姓的承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军令如山”的责任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依法依规、严格标准、精准施策、动真碰硬抓好整改。”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树旺说。

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法增加了对环境违法行为多项严厉处罚措施,有舆论称它开启了依法治污的新纪元。

法律和督查,让环境保护成为各行各业带电的高压线。

“无论意见中有没有提到,我们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部都梳理了一遍。”遵义市环保局局长石重友说,“环保达标才能过关,不达标,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压力大,现在大家都知道‘宝剑高悬’,不敢怠慢。”

“治污治水·洁净家园”攻坚行动也由此打响,这是遵义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创新之举。如今,随着遵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得以有效治理,环保监管网络的健全和完善,无论乡村或者城市,人们环保意识在明显增强,环保意识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荣誉榜上,遵义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11张国家级城市名片,是贵州省唯一的“双遗产”城市(赤水世界自然遗产、海龙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贵州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绿色是遵义的底色,环保是每个人的职责。

从1997年至2007年,遵义生态环境保护是从污染末端控制逐步过渡到污染过程控制;从单一工业污染治理逐步扩大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点源污染治理发展到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综合质量逐步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较好遏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从2008年到2018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档升级,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已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当作使命和责任担当。

“遵义最大的特色是生态好、环境美,宜居好,是个如诗如画的好地方!”20年前因工作离家,退休后回到遵义的罗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和老伴爬一爬红军山、游一游湘江河,再美美地吃上一碗遵义豆花面。

这是普通百姓对遵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点赞和褒奖。

未来已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已成为遵义最具魅力的城市品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更将成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宝贵财富。

遵义,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酸雨污染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衢州市酸雨时间变化特征及降水对其影响分析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25 a杭州市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空中杀手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