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宁夏沙湖景区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2018-02-05霍子文
霍子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手段,依托便捷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系,形成系统整合、全景展示、全域覆盖的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更多的省份、地区相继将全域旅游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美丽国土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发展全域旅游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滞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相对不高,政府统筹能力有限,发展全域旅游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针对西部特色地区开展全域旅游的研究及实践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模式进行梳理总结,结合宁夏北部著名沙漠湖泊湿地景区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景区周边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
1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1.1 全域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与传统旅游发展不同,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全民群体的大众消费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消费从规模到质量、从理念到形式、从广度到深度均发生深刻而迅速的变革。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全域旅游应时而生,以一种更深内涵、更高质量、更远目标的模式来统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
1.2 全域旅游发展特征与模式
全域旅游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全局性、空间性、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五个方面。
(1) 全域旅游具有全局性的特征,体现在旅游发展视角的全局性。旅游业因其具有的关联性大、综合性强的天然特性,需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2) 全域旅游具有空间性特征。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系统发展旅游业,这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移动性本质特征紧密关联,“点式”空间布局束缚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管理的发展,亟需在区域范围将旅游做“面式”扩展,让旅游要素建设渗透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产业扩展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管理覆盖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保障旅游空间移动性。
(3) 全域旅游具有带动性特征。这是旅游产业发展到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4) 全域旅游具有整合性特征。“整合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5) 全域旅游具有共享性特征,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
2 沙湖现实问题
沙湖是宁夏著名湖泊湿地旅游景点,我国西北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蝶妆洼地,地处宁夏石嘴山市南部。随着旅游方式转变、沙湖与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的变化,沙湖旅游区正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2.1 沙湖旅游品牌发展遭遇“瓶颈”
沙湖作为石嘴山乃至宁夏知名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但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旅游方式的重大转型,游客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根据2000~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分析,沙湖景区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增长均趋于停滞或减少。相比自治区其他城市,石嘴山旅游收入增长率和绝对值均有下滑。
2.2 沙湖水质严重恶化,生态环境亮起“红灯”
受前进农场自身发展模式、周边区域发展格局、宁夏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沙湖水质生态环境逐年恶化。通过环保、水务等部门权威检测数据显示,沙湖景区经过26年的旅游开发,沙湖水质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反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污染问题。其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氟化物等多项水质监测指标超过国家相应标准,目前已达到劣五类水质。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为:沙湖补给水体受到污染,湖体自身调节能力差。目前沙湖主要依靠东干渠为补水渠,水源引自黄河水;另外,也通过八一渠进行补水。艾伊河、暖泉工业园、十二支沟等水系直接进入沙湖。而补给沙湖的众多水系多流经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区,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沙湖补水量每年约为1600万方,自然降水约200万方,而蒸发量达到2000万方,自身水循环难以平衡。
2.3 景区和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不匹配
由于一直以来沙湖景区属农垦集团直接管理,尽管近年来在部分事权已逐步划归属地政府管理,但实际的规划建设仍然相对割裂,缺乏有效统筹,规划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沙湖周边有石嘴山生态经济区、西大滩战略装车点等区域,在功能布局上与沙湖景区不匹配。(2) 前进农场和景区规划建设滞后,农场范围缺少总体统筹的城乡规划,景区发展仅局限于景点建设,与城市区缺乏有效对接。(3) 沙湖地区周边配套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规划统筹考虑。
2.4 发展定位模糊,缺少与城市的统筹互动
受体制原因的影响,石嘴山城市总体规划、平罗县总体规划都未将沙湖景区纳入,只注重大武口-平罗相向发展的战略研究,缺失对沙湖景区如何融入地方发展的研究,缺少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和保障措施。没有明确沙湖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由于沙湖在规划管理上定位的模糊,导致其区域的定位模糊,甚至很多游客、网站宣传都将沙湖误认为是银川市的旅游景区。
综上所述,沙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缺失与滞后。农垦集团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沙湖景区,缺少规划协调和统筹的抓手,景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缺少有效的规划引导。而沙湖自身发展难以跳出景区模式,难以融入周边区域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3 全域旅游视角下活化策略
为破解沙湖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有效统筹和保护沙湖生态环境,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实现以沙湖为带动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本研究将围绕四方面寻求突破。
3.1 战略突破:构建“大沙湖”旅游管理区,统筹周边发展资源
一是统筹谋划建设“大沙湖”旅游经济管理区“大沙湖”;二是规划引领:以空间规划重构发展格局;三是旅游联动:规划大沙湖旅游区;四是资源活化:优化活化发展资源;五是机制创新:多元运营,保障多方利益共赢,破解瓶颈,实现双赢。
3.2 规划引领:以空间规划引领发展,优化用地布局
对大武口、平罗规划进行相应调整,结合客专设站,强化沙湖大道景观和功能发展轴。发挥星海湖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呼银客专高铁站的设置,成立连接城区与旅游区的综合枢纽,沿沙湖大道设置滨水发展带,形成花卉观赏、农业观光等功能发展轴,带动两地联动发展,有机融合。重新梳理生态经济区、翰泉海、平罗县城的关系。为加强沙湖旅游区生态环境改善和配套设施建设,预留足够发展空间。应加强区县对接,统筹考虑大武口区、平罗县、生态经济区等之间的关系,融合发展。
3.3 形成以沙湖为核心的景区,调整景区开发模式,景、城、乡充分融合
以景区旅游为核心,提升景区品质,形成环沙湖区域。以生态观光、运动娱乐为核心,做精做特生态观光旅游,深度开发沙水休闲度假产品,打造环沙湖生态游憩圈,丰富主题体验。形成大沙湖区域。以旅游综合服务为核心,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发掘沙湖周边产品,丰富艺术主题体验、文化艺术博览,策划主题品牌项目。
3.4 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水系联通工程
以沙湖为核心,以星海湖和瀚泉海为两翼,实施河渠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大沙湖区域“水系三角形”。依托黄河、唐徕渠、镇朔湖、西沙湖等水系,构建纵贯石嘴山平罗、横穿贺兰山东麓、水系通达、湿地绕城的景观水系,加强水的流动性,促进沙湖水环境的恢复。
3.5 体制创新:多元运营,保障多方利益共赢
引入多元投资主体,保障多方利益。根据实际情况对大沙湖地区提出差异化管理模式,可借鉴部分地区采取的“托管模式”,通过政府、企业、农垦相关利益主体分成协议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各利益主体有序运转。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将有更多的地区主动融入美丽城乡建设战略中,景区的保护活化关键在于全域旅游发展。关注全局性、空间性、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五个方面是实现全域旅游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沙湖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了从战略突破、规划引领、模式创新到环境整治和体制多元等角度的活化策略。
[1] 璩向宁.宁夏沙湖旅游开发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 (3) :105-107.
[2] 钟艳霞,米文宝,璩向宁.宁夏沙湖旅游区水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版) ,2007,28 (4) :384-387.
[3] 赵多平,陶红.典型旅游景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宁夏沙湖与沙坡头旅游景区为例[J].中国沙漠,2011,31 (6) :152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