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时间点的临床观察

2018-02-04秦靖婷王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间歇源性尿量

秦靖婷 王礼

间歇导尿指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主要用于训练和治疗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目前,间歇性导尿技术被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1],该方法还能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2]。所谓间歇,就是指时间规律,一般患者很难掌握好导间歇规律,导尿次数偏多不仅增加了导尿的次数,扰乱患者生理排尿规律,还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甚至损害肾功能;而导尿频次偏少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增加膀胱内活动性感染的发生率,更能对逼尿肌造成肌源性损害[3]。脊髓损伤的大部分患者为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患者对导尿的必要性尚不完全明确,依从性较差,加之部分患者中后期也会存在遗尿或漏尿的情况,很容易导致间歇导尿的失败[4]。现在临床中通过制定详细的饮水计划及个性化导尿方案,取得患者最大程度配合和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入住利川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67±17.45)岁;椎管肿瘤1例,外伤8例;学历:高中﹑大专及以上2例,初中4例,小学及以下3例。纳入标准:(1)脊髓损伤且休克期结束,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并留置导尿者;(2)简易膀胱容量测定适合做间歇导尿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5-6]:(1)有泌尿系统原发疾病或者泌尿系生理结构异常的患者;(2)基础疾病如心﹑肾功能异常者;(3)依从性差者。判断间歇导尿时间点是否掌握的标准[7]:(1)按照制定的排尿时间点进行间歇导尿;(2)排出的尿量每次≤自身膀胱的安全容量(安全容量是通过为患者做膀胱容量测定获得的,一般为400~500 ml)[8]。

2 方法

入院明确诊断后首先配合医生进行神经源性膀胱方面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饮水计划及间歇导尿计划,敦促患者及其家属尽快掌握所制定的计划内容。为每位患者床头张贴饮水计划及导尿计划时间表。护理人员督促患者按时饮水﹑进食﹑导尿。具体如下:

饮水计划实施过程:间歇导尿前2~3 d以《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为依据,结合患者生活习惯制定饮水计划,饮水量控制在1 500~2 000 ml/天,三餐及前后30 min饮水500 ml(包括稀饭﹑汤等),入睡前3 h尽量避免饮水,由管床护士或责任组长进行监督。留置导尿期间,记录患者每天每小时尿量,通过描绘24小时尿量曲线方式观察患者排尿规律,统计某个时间段(5 h左右)尿液产生量,分析尿液的产生与患者的饮食﹑饮水﹑康复锻炼等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饮水计划和康复锻炼进行微调。期间禁食茶﹑咖啡﹑西瓜﹑含酒精的饮料等利尿性的食物,禁食强烈刺激性食物。若饮水计划期间患者因药物等方面导致口渴,建议患者少量饮水湿润口腔即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脱水﹑意识不清等现象发生。

饮水计划执行良好后开始间歇导尿计划,导尿前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患者自行排尿后立即导尿或B超下检查测得的尿量)及安全容量确定导尿的次数(残余尿量>300 ml,导尿4~5次/d,原则上不超过6次/d;残余尿量150~300 ml,导尿2~3次/d;残余尿量100~150 ml,导尿1次/d,导尿时间为睡前;残余尿量<80 ml,不予导尿)[8]。一般22: 00(睡前)导尿1次到次日6:00~6: 30(晨起)再导尿,模拟常人夜间睡眠不排尿,若情况特殊可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在夜间增加1次导尿。责任护士根据排尿日志微调饮水的量或排尿的时间点。

3 结果

9例患者在实施间歇导尿的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能掌握导尿点的人数分别为2例(22.2%)﹑5例(55.6%)﹑1例(11.1%)﹑和1例(11.1%),即90%的患者在1周内掌握了饮水计划及间歇导尿的时间点,2周内所有患者均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应用。

4 讨论

4.1 饮水计划

饮水计划的最大优势是使患者尿液产生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规律性较容易掌握,通过有效预测两个时间点之间尿液产生的规律,制定相对固定的治疗方案,再根据康复治疗过程中记录尿液产生的变化规律调整饮水计划及导尿的时间点,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康复治疗师及康复责任护士积极配合,制定个性化的间歇导尿及康复计划,康复治疗的时间及项目相对固定,可以避免因康复治疗项目或体位的频繁改变对患者尿液的生成产生影响[9]。我科曾出现过多例依从性较差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均因某个特殊时间段内或24 h内尿液生成量波动大而无法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导尿计划,最终放弃了间歇导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或者说健康教育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预后举足轻重,而饮水计划则贯穿于膀胱功能治疗的整个过程。例如,某位男性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为450 ml,早餐进餐时间为7: 30-8: 00,6: 30-8: 30尿量为130 ml,8: 30-10: 30尿量为190 ml,10:31-12: 30尿量为160 ml。根据尿量统计的结果,早餐后产生尿液相对餐前多,6: 30-10: 30(4 h)患者的尿量在320 ml左右,小于安全容量较多,10: 31-12:30(2 h)单小时尿量80~90 ml,所以在执行饮水计划和固定康复锻炼的前提下可以将本阶段导尿时间点安排在11: 30,尿量大概在400~410 ml,导尿安全有效。如某个时间点导出的尿量超出安全容量,则在次日将该时间段的饮水量减去100 ml或者将导尿时间提前半小时,若患者口渴可间断少量饮水湿润口腔。导尿前健康教育时应充分告知膀胱残余尿量超过安全容量的全身表现如:腹胀﹑面红﹑心率加快﹑烦躁﹑出冷汗等。间歇导尿过程中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导尿。次日调整饮水及导尿时间。

4.2 心理护理

在多数45岁以下的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间歇导尿前期均无法接受陌生人进行导尿术,特别是年轻男性,因此,往往有部分年轻男性为了减少导尿次数,私自减少每次进水量;或者年轻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因反复漏尿影响患者形象而拒绝在公共场合进行康复训练,对康复治疗及间歇导尿均产生抵触情绪。现配合医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视图化﹑图标式的沟通,帮助患者认识到人体的生理变化,认识到自我形象的维护需要正常的生理功能,认识自己最渴求的功能,重新确立康复目标,自觉提高了依从性及信心。因此,膀胱功能训练的全过程更应该注重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注重引导患者家庭成员的支持,引导患者正视病情,最大限度维持患者正面形象,增加其康复的信心。

4.3 总结排尿规律

饮水计划配合记录每小时尿量是总结患者排尿规律的最佳途径,而且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既能缩短患者治疗的过程,还能更快的替患者建立自信,更能节省患者的人力和经济成本。通过督促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饮水计划及导尿时间点规律,能促使患者早期进入社区康复,早期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5 小结

临床中,总结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时间规律,修正与完善饮水计划及导尿时间点,不仅能提高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效果,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促进患者主动掌握关于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知识,对膀胱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1] 邓雪莉,李洁,张力. 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间歇导尿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1(1):92-94.

[2] 蓝佼晖,兰柳华,梁声,等. 间歇导尿和留置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率的研究 [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234-235.

[3] 刘静,陈晖,刘艳雨,等.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自我改良膀胱冲洗的护理 [J]. 护理学报,2014,21(13):55-56.

[4] 吴萍,钱丽敏,茅丽珍. 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15,22(13):62-63.

[5] 李华,李彬,徐爱华,等.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65(12):1146-1148.

[6] 何晓庆,马燕兰,张铁松,等.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患者间歇导尿应用情况调查[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6,37(6):547-551.

[7] 王雪琼,朱世琼,艾艳,等. 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2):1480-1484.

[8] 唐芳,艾艳,朱世琼. 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2):135-137.

[9] 樊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5:43-46.

猜你喜欢

间歇源性尿量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热泵间歇干燥最优方式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