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意义与推进策略
2018-02-04孙旭辰刘福强
孙旭辰 刘福强
(1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江苏南京 210000 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3)
引言
校园本身是一个小型社会,校园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巨大,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校园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师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校园垃圾不仅影响了校园的美观,还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因此探索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意义和推进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意义
1.1 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目的
校园垃圾中常常存在大量有害有毒的物质,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后,可以根据垃圾的种类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且分类处理垃圾后,提高了无害化处理效果,成功地避免了垃圾混合导致的交叉污染,避免滋生蚊蝇,避免了垃圾运收的二次污染,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2 有助于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在积极参与争创优美校园环境过程中,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整体环保意识。
1.3 有助于变废为宝,保护了自然资源
校园垃圾不分类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耗竭资源,而实现其分类回收利用有助于造福自然和人类,主要是因为校园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废纸、废金属、费塑料等,这些均有巨大的回收价值,如果这些废物能够得到回收利用,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实现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1]。
2 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推进策略
2.1 加强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
校园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台、宣传栏等积极宣传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意义,向全体师生普及垃圾分类不当的危害,普及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座,以便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现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先进经验。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会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知识宣传月”等专题教育活动,以增强教育效果。
2.2 加大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投入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纳入学校重点工作范畴内,并将相应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主管部门上,由其负责具体开展,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校园现状制定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进度计划,加大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设施投入,例如:可以在校园生活区四周设置密封垃圾池,垃圾池应该结合学校环境,建造在合适的地点上,垃圾池应该有前门和后门,底部和前门的角度应该保持30°,平常可以关闭后门,从而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针对教学区和办公区可以建造分类垃圾池,建设方法依然可以采用封闭式垃圾池,垃圾池中内部应该包含几个小间,根据垃圾的有用和无用,分别投放,在垃圾池侧可以建设废品回收站,并聘请1人或者数人管理。采取分散法,定时回收全校垃圾。将回收的垃圾予以分类,将有用的物品卖给再生公司,也可以回收校园中的废书刊、费报刊等,中间的差价可以作为垃圾管理人员的工资补贴。学校食堂可以建造封闭式脱水式垃圾桶,垃圾桶盖子由两部分组成,底盖的出水管与下水道相接,从而减少校园生活垃圾的含水量[2]。
3.3 健全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作长期得以顺利、有效开展,学校还应该针对该项工作建立相应的校园垃圾分类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并编写《校园垃圾分类指南》,在该《指南》中除了要介绍校园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加强各种垃圾的标识教育,校园垃圾分类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学校学生会的合作,将《校园垃圾分类指南》编入每年新生宝典中,以便学生在刚刚入学时便可以接受相关教育。学校还应该建立垃圾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以校规的形式针对垃圾分类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反针对那些不按垃圾种类投放的学生要给予相应处罚,必要时还可以将奖励措施同“文明寝室评比”、“三好学生评定”等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同垃圾回收企业的联系,彼此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出售的垃圾废品获得利润可以作为学校环境保护发展基金,将其用于校园环境改造中。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水平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实现学校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还极大地减少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支出,实现了资源再利用,而且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还有助于增强师生环保意识,对此,学校应该采取加强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加大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投入、健全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管理机制等措施加强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校园。
[1]贺阿娜,曹勇宏.校园垃圾分类处理现状调查及建议——以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9):90-91+94.
[2]徐志高,尹忠芹,汪佳其,等.三峡大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及回收机制的建立探讨[J].绿色科技,2011(10):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