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英语的有效预习策略

2018-02-03伍庆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方法策略课前预习初中英语

伍庆云

摘要: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教授新知识之前,学生首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意义,形成初步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使上课听讲新课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实施有效的预习策略是实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新课程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而有效的预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捷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前预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4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预习,将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学习的效果和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的。一次成功的预习,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预习中弄懂的,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英语知识并不那么深不可测;预习中不懂的,让学生做好记号,带着问题听课,当听懂、解决疑难之后,也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轻松地听教师上课,往往回答问题也会更加踊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培养复习、预习习惯

新课标新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让孩子不仅会“吃鱼”,更会“捕鱼”。为此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师应对学习进行复习指导,布置复习内容,检查复习效果。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灵活运用,牢固掌握。课前预习既为上新课做准备,又能初步掌握新课的词汇、句型、课文,有了充分的复习和预习,可避免学生上课吞吞吐吐、一问三不知,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师要做好预习指导

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预习,预习指导和英语教学一样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原理,以确保预习活动持续、有序地展开。预习内容的设计因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不同以及各种课型而异,主要包括:1. 运用音标分析单词的读音规则或字母组合,帮助学生有效准确地记忆单词的音与形。2. 听录音或重点朗读某个段落,注意语音语调,为课上的听说活动做好准备。3. 查找课文中词语的固定搭配、重点句型等,进而学习英语的语句结构与习惯用法。4. 阅读全文,查找出有关信息,以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提高概括能力。5. 重点阅读某个或某几个段落,理解作者意图,以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6. 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或课后练习中找出答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7. 根据课文的话题查阅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该话题的理解或扩展该话题的知识面。8. 写下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巧设思考题目,带着问题预习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适当把握主要内容。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引导其通过释疑进而达到初步的理解,同时沿着思考题所设置的思路开始接触课文,对内容有一个初知。因此,思考题的设计,一要考虑到能够引导学生把握住课文的重要内容;二要考虑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发,跃跃欲试;三要安排至少一道有深度的思考题。这类思考题一般能起到概括归纳课文,揭示内涵,或理解课文意图的作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吸收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目的在于为日后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设计找主题句,突出预习重点

多用于预习科普常识和人物传记一类文章。因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较清楚,每段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且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通常就是该段的主题句,明显易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学会抓住并归纳各段落的中心意思,初步了解全文的框架,以便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全文。对一些主题句不易归纳或发现的课文,该程序也可倒过去进行。即在预习提要讲义上以混乱的顺序出现已归纳好的各段落的主题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后给每段寻找一个中心意思。这样做可降低一定的难度,较常受学生欢迎。

五、分层设置预习目标,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预习目标设置。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學,在小学期间英语学得很少,在预习时应侧重音、形、意的理解掌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除了单词外,倾向对句型的练习,还可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着眼于对文本的理解。九年级,面临中考,教师通过预习目的的设置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归纳整理。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生预习后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不搞填平补齐,指定不同的预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期间有所发展。

六、预习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只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评价对象。教师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评价,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和小组互评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喜欢评价,体验学习的进步和成功。

1. 教师评价

对学生进行预习评价目的有两个:一是鞭策和激励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二是了解学生课前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初始阶段,应重视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查督促。每节课上课时应利用一、两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只要有针对性重点检查成绩不太好、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好学生一般都会自觉完成,对预习作业完成好的要及时激励,对做得不够的予以鞭策。教师了解了学生预习的情况,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随着教师对预习作业的严格把关,学生逐步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自然就把预习放在一定的高度,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3. 同伴评价

与学生自我评价一样,同伴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学习方案”同桌交叉检查,进行互评,用“Very good/Good/So so/Bad”记录评价等级,每月统计一次,比一比看谁课前预习做得好。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谈预习心得,比一比看看谁的观点最合理,看谁提出的问题多。通过小组间的互问、互答、互评,调动了预习的兴趣,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笔者还发现,有了评价任务在身,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地倾听,并不时做些笔记,以便评价的时候能有理有据。同时,他们拥有了更多练习听力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应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去探索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培养良好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而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希望每一位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英语预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法策略课前预习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