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教学意义
2018-02-03郗秋丽
郗秋丽
神话是把人神化还是把神人化?也许一个感性的答案更符合我们对神话的印象: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的幻想,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和自身生活的探寻,反映了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神话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源头。目前,中國古代神话篇目在小学和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篇幅,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都被编入人教版教材中。但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其实,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神话世界的神奇浪漫,需要神话情节的荒诞离奇,更需要神话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神话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学科兴趣的培养、想象力的开发、情感道德的熏陶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四个角度,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神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天地从何而来?高中生对这个问题有科学的解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的好奇:“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这样的解释离奇、夸张,富有魅力,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语文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学生在这个世界的门外徘徊,被字词积累、文学常识、阅读写作等任务掣肘,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自由徜徉。高中的语文教学,迫切地需要新鲜的血液、精彩的内容,让学生对语文世界产生向往。在这个处处讲科学、谈真理的时代,神话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小憩的空间,也能够给高中语文课堂带来更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精神的滋养。
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最近几年,想象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学校教育所重视。但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反映出想象力培养力度不足的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地探寻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家们对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进行了再加工,使神话具有了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情节:“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原来我们是由这样的一个神创造的,古人们原始的崇拜在鼓吹“人定胜天”的今日,是显得那样可爱、可贵。而女娲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形象,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女娲为何补天?又如何补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我们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因此,神话教学不能成为简单的文言文教学,我们要从神话中寻找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具体方法,通过学习神话作品神奇浪漫、不拘一格的内容,营造氛围、积累材料,并引导学生形成神话式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发展想象力打下心理基础。
三、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感
神话是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探寻,更是一种勇于探索、顽强抗争的意志力的体现。在原始社会,人们无法解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产生,更无法凭借有限的力量战胜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只好借助想象力,用“神”来解释并克服这一切。于是,英雄神话出现了:夸父用他的顽强与太阳逐走,精卫用她的坚韧填平大海,后羿在人民饱受暴晒之苦时射掉太阳,鲧禹在洪水泛滥之际济世救民……神不仅创造了美丽动人的世界,还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这个世界,他们身上那种不屈的意志、开拓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不正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吗?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有义务扛起情感道德教育的大旗。夸父、女娲、精卫、后羿、大禹、刑天……他们的身上不仅寄托着人类战胜自然的希望与意志,还体现出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应该说,神话是极富启示性的文化载体,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感受神奇浪漫的故事的同时,透过情节和人物形象去发现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从而自觉地接受这种精神品质的熏陶,激起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古代神话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却是与我国的历史和文明不可分离的,通过神话传说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走近中华文明的源头,积累必要的文化知识。
炎黄子孙从何而来?两个古帝王的诞生地在哪里?为什么他们分别得到了姬姓和姜姓?要揭开这层面纱,就要去研究我们的神话。“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姜两个姓中,都有一个“女”字,这说明男神崇拜出现之前,中华民族崇拜的神是女神,后来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民族都是如此。在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其中最强大、最有号召力的两支,他们的后人,也就成为了炎黄子孙。
神话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成语典故:“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但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了。
可以说,神话让缤纷的语文世界更加精彩纷呈。我们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更多更好的神话内容,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在人类最初的精神家园里,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明,感受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勇气,让神话成为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的心灵。endprint